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新能源离我们有多远

2005-07-13 00:00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氢能、袭变核能和受控热核聚变能。

太阳能:环保优势明显

  太阳能在解决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上有明显优势。中国2/3以上国土的年日照大于2200小时,年辐射总量平均大于5

900MJ 百万焦尔 /平方米,资源非常丰富,有必要和可能大力发展。太阳能的利用有两大方面

  ——太阳能光热利用 用太阳能热水器等装置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国家,2003年太阳能热水器产量1200万平方米,使用量5200万平方米,占全世界的40%。北京2008年奥运村90%的洗浴热水将来自太阳能。

  ——太阳能光电转换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用太阳能光电器件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2003年底,全国已安装的光伏电池容量约50MW(百万瓦)。广东深圳最近建成亚洲最大的1MW太阳光电系统,年发电量100万度,2008年奥运村80%的路灯将采用太阳能供电。中国正在西部实施大规模的光电计划,为边远地区的居民提供电力,已建立7座光电站。

  总体上中国的太阳能利用、特别是太阳能光电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成本是制约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因素 高纯度硅的制备 ,上网电价约为常规发电的10倍,缺乏市场竞争力,需要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推动。预计到2010年有望下降至每度0.8元,接近常规发电的2倍,竞争力将显著提高。另外,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集能面积大,需要在科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幅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成本。

风能:具备大规模产业化前景

  中国可开发利用的地表风电资源约为10亿千瓦,其中陆地2.5亿千瓦,海上7.5亿千瓦,如果扩展到50-60米以上高空,风力资源将有望扩展到20-25亿千瓦。如果能开发出其中2/3份额,将能提供约15亿千瓦的电力,再加上约5亿千瓦的水电,将能大幅度补充2050年所需电力的缺额。

  中国风力发电十几年来迅速发展,建成了43座大型风电场,2004年并网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7万千瓦,但总体规模仍不大,对国家能源供应的贡献很小。风力发电是目前中国最具有大规模产业化前景的可再生能源,2020年装机容量有望超过2000万千瓦。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大型风电设备的国产化,以大幅降低风电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生物质能:每年相当5亿吨标准煤

  生物质能主要有农林产品和生产及加工废弃物、工业废水、城市生活垃圾等。开发生物质能是在不破坏环境生态的前提下,利用各种生物质、采用先进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各种气体、液体和固体能源,以及电力和热能,目前主要包括沼气、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垃圾发电。

  中国生物质能资源量很大。据初步估算,每年可利用的生物质能源总量为5亿吨标准煤。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废弃物资源量巨大,其中秸秆年产量超过6亿吨,可作为能源的有3.5亿吨,折合1.5亿吨标准煤。但利用中国农村分散的秸秆,也存在效费比的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和工业利用生物废弃物和废水生产沼气,每年产量达45亿立方米。生物质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90万千瓦,其中170万千瓦为利用甘蔗渣的热电联产,15万千瓦是利用垃圾发电,5万千瓦是利用稻壳发电。近年来,中国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产业不断发展,生物乙醇生产已超过100万吨,并已在全国5个省大规模使用。

氢能:规模化商用路途较远

  氢能来源包括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等,其中制氢可通过化石燃料、生物、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电解水等渠道;储氢则包括纳米材料储氢、金属储氢、高效液化储氢、压缩储氢等。

  氢能规模化的商用路途遥远,因为问题在于氢能是二次能源,制氢消耗的能量大于氢燃料电池获得的能量。制氢过程还会产生污染,氢还要压缩、运输才能被利用,过程也要耗能。核能制氢代价高。靠可再生能源制氢有局限性,如采用风能制氢,输发电机组占面积,上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也占面积。汽车使用燃料电池的要求苛刻,重量体积受限。使用氢燃料,则氢燃料箱巨大,若液化氢,要保持零下253摄氏度的低温,氢还有控制和防泄漏事故影响环境的问题。

可控热核聚变能:解决能源的最终途径

  可控热核聚变能是解决能源长远问题的最终途径。目前来看,还是磁约束聚变较为现实,问题在于磁约束聚变尚需走过试验堆、演示堆阶段,然后才是商用堆。对能源作出实际贡献大约是50年以后的事。虽然如此,对它的前期研究仍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压力巨大。必须通过节能、洁净化、多元化、加强勘探、国际合作等多种途径解决。其中,大力发展各类新型能源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每种新能源都有多种利弊因素,需要深入分析并进行示范研究,慎重决策。

  只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规划好,运作好,中国的能源是可以持续发展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