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鳄群下的芯片 民族性与全球化的心

2005-07-20 00:00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前些天,我在青岛街头看到有趣的一幅画面,当地的几份主要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大幅刊登了第一批装载了海信研发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的海信彩电下线的新闻,看上去齐刷刷的,如同兵士列队。 
 
  接二连三的有中国企业宣布做芯片,把我们这些成天祈祷着中国企业卡住世界IT咽喉的人们乐坏了。有人想出一本书,书名就叫《芯片优胜纪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能够做芯片”的能力被放大成为企业战略,有的媒体说,长虹想成为芯片巨鳄,再加上海信,那就是一个“鳄群”。

  然而,首钢NEC的前车之鉴并不远。

  芯片有两种,一为国家安全计,一为产业发展计。然而,国内企业在描述自己的芯片时,喜欢说它是“民族的”。那么,芯片有“民族性”吗?

  从商业化的意义上讲,芯片是作为一种上游产品存在。它的价值在于能够对下游产品、对整个产业链产生重要影响。如此,这才是芯片的价值。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只是对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有利,如海信研发出视频处理的核心芯片那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只是海信自己控制成本的手段。信不信?

  在商业化上,海信推出芯片后,国内厂商还无人喝彩,考虑到彩电的世界工厂就在中国,因此它前景有限。从技术上讲,海信的芯片并非国内独有、也并非先驱,几年前,成都和西安就有公司就曾研发出来过,但因没有实现产业化而夭折。

  中国的企业在宣传自己的时候,喜欢贴上民族的标签。有的行业好使,但芯片行业就未必。需要芯片的彩电、PC、相机、手机等行业都是三高行业——高度全球化、高度标准化、高度协同化,要成为行业大腕,芯片的“民族性”应适当界定。

  如同标准,要席卷世界,必席卷用户。当初,世界语也曾被界定为国际语言,但最终,通行世界的却是英语。

  三星和中芯国际是世界芯片业的两个典范,他们作为后来者,迅速成为全球翘楚。如果看看中芯国际的发家史,就会发现拥有一颗全球化的“心”是多么重要。

  在中芯国际成长的关键阶段,与世界芯片领先企业的合作始终是主旋律。在0.18微米芯片上,它与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商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在0.13微米芯片上,又与德州仪器合作。此后,它先后与欧洲IC设计厂Accent S.r.l、尔必达、东芝、英飞凌、德国亿恒科技达成技术转让及代工协议。

  无论长虹还是海信,都是终端设备商,在这个领域,他们世界领先。但是,假如真的像外界所说得那样,要成为芯片巨子,恐怕首先就要说明,芯片不可能是民族的。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