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民资涌入治污领域 环保业成为浙江民企新财略

2005-08-18 00:00关键词:治污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民资涌入治污领域

  做了10多年塑料配件和磁性材料生意的慈溪老板陈建治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和污水处理打上交道,而且是一发不可收。

  2002年,在一位朋友复旦大学水务公司老总的影响下,陈建治以30%的股份和复旦水务公司在慈溪北部共同投建了占地170亩的杭州湾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能力1万吨,总共投资1800万元,目前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日处理能力2万吨,共投资2900万元,年底也将投入使用。

  今年6月底,温州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永强垃圾发电厂投入试运行,该公司自去年以来已筹资3.7亿元,用于建设3座垃圾发电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200吨,温州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生活垃圾100%通过焚烧发电处理的城市。

  在浙江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营领域,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传统模式早已破冰。污水处理、垃圾发电正成为浙江民企投资的新亮点。来自省环保产业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在我省治污行业,民营企业已占据40%左右。

  成长烦恼“倒逼”出商机

  这些年,浙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与之伴生的“负效应”也随之产生,高排放和高污染成为浙江成长过程中的一大烦恼。

  浙江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山川更秀美、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绿色浙江”。去年,省政府又展开了“811环境整治行动”,提出到2007年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

  环境保护的需求“倒逼”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也向民营企业伸出了“橄榄枝”,许以“谁治污谁收费”的承诺。一个巨大的市场“蛋糕”呈现在民资面前。

  有专家指出,对民资而言,目前应该是投资环保产业的最佳时机。首先,浙江大部分企业已经在各地的工业园区集聚,集中治污成为可能;其次,今年省政府规定,地方政府可以根据环保需要进行污染治理的项目招商,明确工程规模、排放标准、收费价格等主要内容,同时给予投资者局部经营垄断、承诺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以及优先安排土地等其他方面的优惠。这显然为民营企业进入治污领域大开“绿灯”。

  民企介入的N个模本

  陈建治告诉笔者,他所投资的杭州湾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目前已略有赢利。而收入来源主要根据排污企业的排污总量按每立方米0.55元至0.82元不等收费。事实上,这排污费已经包含在自来水费里面,污水处理厂只需向政府按期收取就可以了。

  目前还有一种准商业化的模式,即政府提供部分资金,采用签订特许承包合同或者BOT(建设—经营—移交)的方式。政府投资一般作为优先股,只参与分红,不参与具体管理。如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公司,其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一期工程投资650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60吨。瓯海区政府出资3000万元,其余由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运营期25年(不包括两年建设期),然后无偿归还政府。项目公司按每吨32.14元的价格向环境卫生部门收取垃圾处理费。一期工程竣工后实际日处理垃圾200吨,年发电900万千瓦时,除自身耗电外,其余部分由电力部门按0.50元/千瓦时的价格收购入网。扣除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预计投资回收期为12年(按此推算有13年的净赢利期)。

  除了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外,对设施的专业运营也成为新的赢利点。笔者从省环保局了解到,目前浙江有29家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这些专业公司或者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染物实行总承包(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或者只承包园区已建成环保设施的运营。具体的付费价格或与企业协商,或由政府核定;每个企业付费多少与企业的排污量挂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