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能源浙商 財富神話還能持續多久?

2005-11-17 00:00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無油、缺煤、少電”,資源匱乏的浙江省,能源消費的95%以上資源靠省外調入。以致於很早就有專家發出了警告:“別以為只要有錢就能買到能源。當浙商們發現金錢並不能使他們的機器轉動起來的時候,怎麼辦?”

  然而,浙江不僅有著高漲的能源需求,同樣有著充裕的民間資金、靈活的融資渠道和多變的行銷模式。在能源危機之下,有著獨特市場眼光的浙江商人開始醞釀著新一輪的投資風暴。煤、石油、電力,浙商的觸角在能源領域伸展開來……

  2005年胡潤首次推出能源富豪榜,榜單上赫然有錦江集團的鈄正剛、惠明能源投資公司的任平、錢清熱電集團的漏興福三位浙商的名字。

  浙商,也許註定是不同凡響的財富群落。而能源浙商這股新生力量的異軍崛起,在收穫了民間資本的成功冒險後,也讓處於“能源危機”中的人們開始想像,當政策開始放手,瓶頸因素逐步消解,充裕的民間資本,激蕩的投資手筆,能源浙商又將上演怎樣的財富神話?

  散戶抱團出擊

  最早進入人們的視線,並讓人們真正了解到能源產業中所蘊涵的巨大的商機,非“溫州炒煤團”莫屬。一個通行的說法是,溫州煤商控制了山西省60%的中小煤礦,煤炭年產量8000萬噸,佔山西省煤炭年總產量的1/5。“炒煤團”所蘊涵的巨大能量,讓整個中國為之側目。

  這些“炒煤團”的構成,多數是通過家族成員或朋友集資。他們組團入股購買煤礦,或通過民間借貸,或抵押房產向銀行貸款的。而在這些“炒煤團”中,大多數人純屬外行,很多對生產甚至一竅不通,是純粹的投資客。除了股份安排有簡易的契約之外,這些投資商團幾乎沒有任何成文規則。

  然而,這種看似規則鬆散的抱團組織,卻大行其道。投資石油、投資電力的能源浙商們,無不採用了這種模式。

  走在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的街頭,你隨便遇到的一個人也許就是一個小水電的投資者,雖然或許他只有幾千元的股份,或許他只是以被拆遷的房屋入股。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參與小水電站建設在麗水市的某些地區已達到“全民皆兵”的地步,幾乎家家戶戶都擁有水電站的股份。在景寧這個總共只有17萬人口的小縣城,投資水電的竟然有5萬人。

  在這些在建或籌建的小水電站中,絕大部分採用股份制方式開發,大量的民間資本參與其中。水電站的股東數少則幾人,多的達到數十上百人。這種投資水電的模式被形象地稱為“麗水模式”。

  “大家都是老鄉,知根知底,這樣才互相信得過。”一位“炒煤團”的成員在談到這種模式時表示,“一般的投資,團裏的領頭人就能代表大家做出決策。有些項目如果實在吃不準,那就投票決定。”

  在能源這個充滿了商機的新興行業中,也許決策的速度才是成敗的最關鍵因素。於是,抱團出擊的能源浙商,以相對微弱的個人力量啃下了大市場:投資煤炭,一個億的資金一兩年就能收回;100萬元投資油井,第一年就賺回了50萬;投資水電站,年收益能達到令人吃驚的50%。

  “浙商市場眼光獨特,而先入為主往往意味著獲得較高的回報率。”省私營民營企業協會秘書長潘立生對此評價說。浙商似乎總有著逐利的天性,而尋求不斷增值的資本難免有一定的冒險性。但是,這種冒險又不同於賭場上喪失理性的賭徒做法。那些率先介入能源領域的民營資本,往往會發揮其“標桿”效應。

  而扮演了民間資本衝擊國有壟斷行業的突破者和先行者角色,也許正是能源浙商最大的意義所在。民間資本進入煤炭等國有壟斷行業,並頻頻獲利,正告訴世人,這些領域的民資進入門檻原來並非高不可攀。

  機構的新謀劃

  面對能源產業的豐厚利潤和廣闊前景,浙江的規模較大的企業坐不住了。能源產業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浙江知名企業。浙江缺煤,於是浙商不惜遠赴千里投資煤礦。現代集團的章鵬飛的話很能代表一部分企業家的心理:“浙江缺什麼,我就在外面幹什麼。浙江缺煤,我就準備在濟寧棗莊收購煤礦。”

  浙江缺電,電站則立即成為了投資的熱門項目。在江西、湖北、雲南、貴州等地,大批浙江企業進入熱電站和水電站,並開發水電能源。我們不難發現,錦江集團的鈄正剛、惠明能源投資公司的任平、錢清熱電集團的漏興福,這三位上榜的能源浙商均是靠“發電”起家。

  浙江缺油,於是就有浙商謀劃如何從壟斷巨頭手中爭奪市場。而在此之前,股神巴菲特連續增持中石油﹐對中國的石油市場表現出了強勁的信心,更促使了越來越多的浙商開始嘗試進入石油領域。

  與煤炭、水電領域浙商自由進入的順暢線路不同,石油領域的各個環節主要由三家國內巨頭壟斷,無路可入浙江民營企業想出一個新的路徑,進軍石油儲運業:龍頭萬向集團,在舟山岙山重金打早了一個沿海石油儲運加工碼頭。這個總投資達12億元的項目,佔地690.9畝,其油庫工程總容量達到了151萬立方米。而同樣在舟山,投資總額達16億元的浙江華立集團石油儲運和精細化工項目,也已進入灘塗圍墾階段。這個計劃至2010年建成的項目,年產值預計可達到20億至30億元。浙江傳化、浙江廣廈這些巨頭們,也對石油領域躍躍欲試。

  投入了鉅資的能源浙商,心中自有價值標桿:石油產業正逐步開放,以全國市場每年1萬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和毛利率8%計算,在開放初期,民營資本哪怕只佔有其中20%的市場份額,也能創造出160億元的利潤。

  然而這些重金殺入能源領域的浙江民營企業,其項目規模之大、週期之長,註定了其不可能再延續能源浙商們此前“投資小、見效快、收益高”的經營模式。

  萬向美國公司總裁倪頻的話極有代表性,他表示:“萬向的優勢是雄厚的資本,可以利用資本立起市場進入的門檻。萬向畢竟是大企業,搞短平快拼不過小企業,但搞大項目,我們可以借此來制定遊戲的規則”。

           政策和過熱都是隱憂

  “石油並不是寡頭們的遊戲,說不定哪一天,中國的石油大亨就在我們浙商中產生。”能源浙商們的心中充滿了豪情。然而,期待掌握“遊戲規則”的能源浙商,首先就要應對壟斷巨頭們的挑戰。

  先從西線遏制住浙江油商的命脈,再從東線圍堵萬向、華立等民企巨頭的儲運業務,這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壟斷巨頭的謀劃。而事實上,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大集團已經搶灘浙江舟山,他們正緊張地進行開發的前期工作,以期對萬向、華立形成包圍之勢。

  但相比於佔據了絕對優勢的壟斷巨頭們的咄咄逼人,更大的難題是,國家雖然已承諾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石油等壟斷行業和領域,但民營資本以何種方式進入、需要怎樣的規則,遲遲沒有相關配套措施和具體操作辦法。這種看似開放、實則很難進入的“玻璃門”的現象,無不在暗示投資者們,政府仍在支援兩大壟斷集團。

  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能源浙商們充滿了無奈。我們無法忘記的是,風光一時的“溫州炒煤團”,在遭遇到政府四處圍堵時的無奈。

  政府所給出的打壓原因,是煤商們為了儘快賺取利潤而進行了掠奪式的開採。然而,先是被捧上了神壇、後又被打入地獄的浙江煤商們顯然不服。“缺乏資金時歡迎我們,把每年吸收了多少資金作為政績。見到我們盈利了,心理卻又失去了平衡。”一位溫商如是說。

  到底孰對孰錯,也許已經不再重要。我們只是知道,從興起到遭遇封殺,“溫州炒煤團”只不過經歷了半年。

  而和所有初露“錢景”的行業一樣,隨著越來越多的浙商資本進入到能源產業,不可避免的會導致整個行業利潤率的下滑。利潤在不斷減少,但政策的不確定所帶來的高風險卻依舊如故,能源投資的光環,在2005年開始,在浙商群體中有褪色跡象。

  被稱為“民營水電大王”的惠明集團董事長任平,胡潤首次推出能源富豪榜便即榜上有名。外人眼中的他,已經站在了這個行業的頂峰。然而早在一年前,任平就已經做好了轉型的準備。

  從2004年開始,任平就決定僅對資金緊缺的在建和已建水電項目進行收購,但不再投資建設新項目。而涉足水務、租賃等相關行業,則開始提上了公司的議程。

  任平對此解釋說,在幾年前,投資水電的回報率超過20%,甚至超過40%、50%的項目也並不鮮見。但在2003年前後,隨著國內大量資金的涌入,行業的利潤空間急劇下挫,很多項目的利潤率降到了10%以下。

  “當這個行業發展成熟後,其平均利潤率約為5%-6%,企業需要大約10—12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不要期望小水電是暴利行業。”

  然而,大舉進入能源領域的浙商們的困惑正在於,當“虛高”的行業利潤逐漸被擠出時,已經習慣於獲取高額回報的他們,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心態或者手段去經營這個行業。從無人問津到風生水起,再到大幅回落,浙商投資水電的走勢是否也正預示了煤炭、石油的明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