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百万三峡移民换来"照亮半个中国"的电力

2006-04-06 00:00关键词:三峡中国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3万移民告别故土,拆毁近3500万平方米的房屋,迁建上千家工矿企业,淹没30多万亩农田……这换来的是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长江下游的岁岁安澜和“能照亮半个中国”的电力。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采劝一次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盛重庆市的两座城市、21个县。这意味着,从1998年到2009年,每年平均移民达10万人左右。 

  一位外国首相感叹:“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下的国家有20几个,百万移民,相当于搬迁一个国家。”此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移民仅为三峡工程的1/30,大规模外迁移民是三峡工程的首创,没有先例可循。 

  




  3月13日拍摄的三峡工程右岸大坝施工现常新华社发(文振效 

  摄) 

  对于三峡移民来说,较之于物质的割舍,更难的是情感的割舍。为了清库,万州区武陵镇禹安村65岁的董生芬老太太,含泪砍倒了40年前她和丈夫亲手栽种的定情树。巫山县培石镇培石村谭成栋的父亲临终前说:“我要葬在江边,听着江水声,才睡得踏实。”但为了三峡库区水质,谭成栋给父亲迁了坟,仅这个镇,15年内就要迁坟几百座…… 

  为了改善三峡移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政府决定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避免历史上水库移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教训,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注逐步能致富”。 

  重庆涪陵区南沱镇连丰村1998年5月搬入了库区第一个移民新村,人均耕地降到0.4亩。连丰村人家家勤劳调结构,种植笋用竹、龙眼、榨菜三大经济作物,如今户户二层小楼房,取代了过去的泥墙土坯。三峡库区的农村,柑橘、草食牲畜、水产养殖、旅游等四大产业正在崛起,就地后靠农村移民去年人均纯收入已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 

  熟悉的三峡,已成为遥远的故土;陌生的天地,变成了崭新的家园。2000年秋,外迁移民拉开了序幕,全国11个省市先后接收安置三峡库区外迁移民16万多人,缓解了库区安置压力。 

  外迁移民成为最让人牵肠的群体。从山区到平原,由种柑橘、苞谷变成种水稻、棉花,他们开始了新生活。外迁移民得到了各省市的热情欢迎。移民安置点被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给移民的土地是好田好土,移民住宅修得漂漂亮亮,连锅头碗盏燃气灶具都一一齐备,连孩子入学,学校都指派了当地同学结对子帮扶。 

  据介绍,在所有的三峡移民外迁安置地,都制定有详尽的移民帮扶计划,就是指派当地经济富裕又非常热心的干部,以一对一或二对一的方式结成帮扶对子,帮扶移民的生产生活。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统计,外迁移民中,60——70%的家庭至少有一个外出打工,20%从事服务业,三峡移民正在从生产、生活和情感上成功地融入当地社会。(记者杨维成刘健郭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