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警惕电力行业走入恶性循环

2006-06-09 00:00关键词:电力行业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在介绍中国电力发展状况等方面情况时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电力供需将总体平衡,不仅扭转自2002年6月以来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而且成为电力发展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同时承认,违规建设电站的势头有所遏制,但各地建设电站的冲动仍很大(新华社6月8日)。

  今年下半年我国电力供需将总体平衡,可以扭转自2002年6月以来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诚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各地建设电站的冲动仍很大,假如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那么就可能出现与电力供应紧张相反的另一种局面:电力供应过剩。这绝非没有根据的臆测。从此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分析预测报告来看,2005年统计电力投产超过7000万千瓦,今明年投产规模均可能达到8000万千瓦,按照这样的趋势,中国终将再次迎来一个电力过剩期。

  回顾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经经历了三次电力过剩期: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90年代末。而在每两个电力过剩期中间,都是电荒期。于是,中国的电力行业形成了一个怪圈:缺电、上项目、过剩、减少投资、又缺电、又上项目……中国的电力行业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徘徊。而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惊人的。浙江一省年缺电达750亿千瓦以上,直接造成GDP损失1000亿人民币。如果从2000年开始缺电计算,5年来拉闸限电给浙江国民经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经超过1万亿人民币。而据山西省电力公司预测,这个缺电并不严重的能源大省,仅2005年的缺电损失也高达180亿元人民币以上。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电力行业走不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关键在于现行的管理体制。目前,电力企业归国资委管,电力规划归国家发改委管,对市场的监督归电监会管。这样的行业管理体系和项目审批体制造成了电力需求与电力建设难以匹配。电力项目的审批程序极其繁琐,而电力建设还需要根据电源规划,但这些规划与市场实际变化差异很大,甚至相当混乱。常常是按照规划该建的电厂没有市场,而市场需要的电厂又未在规划之列。一个耐人寻味的事例是,1998年国内出现电力过剩时,有关部门明文要求三年不许开工新的火电项目。其结果是,当年顶风上马电力项目的地方,现在电力供应相对缓和;而当年老老实实听话的地方,现在都在缺电。山东没有出现大面积缺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执行有关部门的规定。

  可是,在问题面前,各家管理部门都理直气壮:国电公司说,当初报项目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压着不批,现在电少了不能怪我,我又不在第一线;电网公司认为自己没有电厂,缺电了只能拉闸限电,总不能等着电网瘫痪;发改委称自己只管规划;电监会则事权有限,对大面积缺电鞭长莫及。结果呢,一切由老百姓和生产者埋单。

  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出现产品的相对过剩和短缺是正常的,但是我国电力行业多年徘徊在恶性逡行的怪圈、造成惨重经济损失的情况,绝对是不正常的。种种失误仅仅是表面的、看得见的,中国缺电以及电力过剩,究其根源是体制性缺电和体制性电力过剩。因此,我们亟须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否则,我国电力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在“缺电———上项目———过剩———减少投资———又缺电”的恶性循环中徘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行业查看更多>电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