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综合正文

风电产业风起云涌 产业繁荣下有隐忧

2006-06-22 00:00关键词:风电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风电产业的广阔“钱”景让不少投资者跌跃欲试,部分热点地区的圈地运动更是风起云涌,风电产业的发展无疑已驶上“快车道”。但不少业内专家警告,表面的繁荣下仍暗藏着政策支持力度较弱、国内风电设备生产技术落后等多重问题。

  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实际上都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持,风电产业也正是这样一个需要“政策阳光”普照的产业。而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施鹏飞看来,现行的产业政策特别是风电上网价格形成的政策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的危机。

  目前,风电的上网电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电价标准按照招标形成的价格确定。这样操作的后果之一便是低价中标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不合理的低价必然影响风电工程的质量,也必然造成项目的亏损。这对开发商、贷款银行、零部件和整机制造商以及当地政府而言,都是看得见的损失;而对处于初期阶段的风电产业而言,却是看不见的伤害。此外,这种价格形成机制还可能造成不平等竞争。因为,一些实力雄厚的电力企业集团可以在低价中标后,再高价上网,实力不济的企业根本拿不到风电资源。

  施鹏飞形象地说 :“风电产业如同刚学迈步的婴儿,目前的状态是谁给的奶少才让谁领养。这个婴儿吃不饱,还要跟成年人(煤电)赛跑,产业可能夭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应该从政策和法规上给予风电项目比常规电源项目投资回报率略高的上网电价,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市场和成熟产业,而这在国际上已有成功经验。例如,丹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除了给予风电较高上网电价外,还给用户购买风电机组30%的补贴;如今全世界有40%的风电机组是从丹麦进口。

  国内风电设备生产技术的落后是风电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危机。风力发电机组要在野外可靠运行20年,要经受住各种极端恶劣天气和非常复杂的风力交变载荷,这给看似简单的“大风车”生产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无奈的是,我国目前只能成批生产国外10年前的主流技术产品,而且技术差距还在拉大,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更是薄弱。施鹏飞称,我国风电机组产品都是“定桨定速”的技术,如同电视产业中的“黑白电视”,就是这样的技术我们还没有自主开发的产品。而当前国际主流的“变桨变速”技术,如同电视产业中的“彩色电视”。

  为了推动国有风电设备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在去年发布的《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中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但是,技术落后的现状很难在企业缺资金、政策支持欠力度的情况下改变。

  此外,配套电网建设的滞后也是风电产业发展的一大危机。如何解决风电场的并网标准;在风电入网量很难准确预计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电网安全等等都是必须直面的难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