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发改委:禁止将提电价收入用于发工资

2006-07-25 00:00关键词:发改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最近涉“电”行业职工的薪酬话题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引爆此轮新闻的背景是,6月30日全国电价因为电力企业的长期“喊亏”上涨了2分钱。于是就有了公众关于“亏损的电力行业为什么能支付得起高工资”、“电价上涨是否是老百姓补贴了电力企业”的质疑。

  其实,国家发改委的一位高官曾在6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电价并不一定因为煤价上涨就得跟着涨,电力企业还应自身挖潜降低成本。但6月30日国家发改委还是宣布调整电价,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度电提高2.5分钱。

  国家发改委上调电价的理由究竟是什么?该部门负责人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度电涨2.5分主要是为了“解决煤炭价格上涨、征收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资金和可再生能源附加、电厂脱硫改造以及电网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

  从今天的解释看,除了应对煤价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电价上涨的钱至少将被用到对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电厂的脱硫改造和电网建设等领域。

  6.2厘将作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

  据国家发改委负责人介绍,此次电价上调的一部分作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

  这位负责人说,过去50多年,我国兴建了3300多座大中型水库,这些水库的建设产生了2000多万水库移民,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为了帮助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先后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后期扶持基金,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但由于扶持政策不统一、扶持标准偏低等原因,目前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普遍较差,有不少移民生活仍然较为困难。
  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力度,国家的举措之一是,国务院决定在全国销售电量上平均每千瓦时加价6.2厘,建立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扶持农村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1厘将扶植可再生能源

  国家发改委的负责人还透露,这次电价调整中,每度电包含1厘钱的可再生能源附加。

  据介绍,《可再生能源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但受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要高于常规能源。因此,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初期,世界各国普遍采取财政、税收以及价格等方面扶持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而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高出常规能源发电价格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分摊。

  另外,上涨的电价还有一部分支持电厂的脱硫改造。资料显示,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达2549万吨,其中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占50%以上,已成为大气主要污染源。燃煤电厂脱硫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但企业因此增加的成本支出需要通过提高其上网电价给予解决。为鼓励企业安装脱硫设施,这次电价调整明确规定,进行脱硫改造的电厂,其上网电价每千瓦时提高1.5分钱。

  禁止涨价收入用于发工资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安排,上涨的钱还将分一部分用于新增电网投资。

  国家发改委的解释是,近年来,我国电源项目投资和投产规模急剧增加,2004年、2005年新增装机容量分别为5100万千瓦和6600万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位。要保证新增的电能能够“送得出、用得上”,每年需新增电网投资2000亿元以上;同时,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西部农网完善工程,也需要加大电网投资力度。目前电网企业的赢利能力,还达不到能够正常发展的水平。因此需要适当提高输配电价,以增强电网企业的融资能力。

  这位负责人特别强调说,国家发改委一直重视垄断行业的成本约束问题。这次电价调整,不是解决电力企业职工收入问题,而是疏导电厂燃料成本上升、电网建设资本金不足等矛盾。

  在2004年那次电价的调整中,国家发改委就禁止电力企业将提价收入用于提高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性支出。去年及今年两次电价调整方案中,均要求电力企业加强管理,挖潜降耗,努力消化煤炭价格上涨等成本增支因素。

  推行差别电价遏制高耗能产业

  今年以来,全国供电情况有所好转,一些地区又出现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的苗头。国家发改委今天说,从2004年起开始执行的差别电价将继续推行,各地不得自行对高耗能产业用电价格实行优惠。
  从2004年起,国家发改委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等6个高耗能行业,区分淘汰类、限制类、允许和鼓励类企业试行差别电价:对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用电价格在现行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分别加价2分钱和5分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发改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