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电力减薪风暴只是一场游戏?

2006-08-14 00:00关键词: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对电力行业高收入,社会讨伐声浪不断,与此同时,电力行业终于以”组织“的形式鸣冤叫屈。8月2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范继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力行业的高收入是合理合法的。

  按照范的说法,电力行业的高收入是经过20多年的努力得来的。是通过减员增效、提高职工素质等手段,才使得整个行业收入水平不断上升。乍一看,这固然合理合法。但是既然是合理合法,中国的电力行业为何又要大张旗鼓地开展“减薪风暴”呢?

  对于电力行业的抨击,并不是公众对于某个行业的特殊对待,而是整个社会对于垄断行业造成的分配不公的关注。在这个层面上,电力行业的“叫屈”似乎更像是一场秀。

  要求减薪是“大锅饭情结”作怪?

  在社会各界的讨伐声浪中,“中电联”官方网站上及时推出了“特别关注——关于电力行业的几个认识误区”,回应社会批评。其中一篇反击文章题为《要求电力行业减薪是“大锅饭”情结在作怪》。作者写道,打着“劫富济贫”旗帜和口号的声讨,其实破坏了社会的正常分配制度和体系,维护的并不是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而是在捍卫本已消亡的“大锅饭”时代。

  要求垄断行业减薪,这就是大锅饭情结吗?事实上,这种说法在避重就轻。公众要求的是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并没有要求重回“绝对平均”的老路,那种没有效率的平均是早已被抛弃的理念。电力行业的代言人提出大锅饭情结,难洗“别有用心”的嫌疑。

  行业职工享受高福利的代价是电价一涨再涨,也等于是全国人民给这个行业的高收入买单。公众的指责是维护自身权益的觉醒。我们必须要指出,社会上的高收入阶层决不仅仅是电力行业,有的行业收入甚至比电力行业还要高。比如前两天传媒透露:联想高层收入增加12倍,联想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年薪高达2175万港元。这么大幅度加薪,这样惊人的年薪,却没有引起社会反感,为什么?为什么大家单单挑电力行业说事,对“抄表员年薪10万”的传闻深信不疑而且群起抨击?

  这说明,现在中国公众其实已经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观念,“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根本原则被广泛认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充分竞争行业,收入多寡人们都会认为有其合理性。而某些行业饱受批评,根源都在于垄断。垄断扭曲了劳动力价格机制。在这些行业,福利水涨船高,不仅高层管理、高级技术人员收入高,而且低技术岗位的收入也不低。“抄表工年薪10万”的传闻即使未得到证实,但恐怕也不会是空穴来风吧。

  如果说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企业,它的收益很低而员工福利却很高,这种企业还能够存在下去,那只有垄断企业莫属。电力行业高收入的辩护者要捍卫的也不是市场经济,而是他们的垄断地位和由此而带来的既得利益。他们却把所有批评者都说成是“大锅饭”的维护人,这不仅违背事实,而且贬低了公众的智力。

  电力行业的生产效率高在哪?

  中电联副秘书长范继祥在为电力高薪辩护时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电力行业高收入是生产力效率提高的结果”;第二,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是正常的,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力行业不是由国家控制的,这涉及到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

  这样的论调,无论从现实角度看还是从逻辑层面分析,都站不住脚。关于生产效率,大量公开的信息和数据可以表明这是效率低下的行业。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电力行业2005年运行分析及2006年趋势预测》报告指出,2005年电力全行业亏损企业1280户,亏损额127亿元。国家电网公司以万亿元的庞大体量,却只创造了百多亿元的利润,总资产回报率2.63%,人均利润只有1.1万元/人(据2004年的统计数字)。难道高效率带来的就是如此巨大的亏损面、亏损额和如此低的利润创造能力吗?即便今天的低效率与20年前相比有了微不足道的提高,但提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电力行业的优先投资和垄断地位造成的提价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把功劳全部记到电力行业自己身上并以此论证高薪的合理性,怎能让国人信服?

  第二个问题,范副秘书长似乎是想打消公众对电力行业处于垄断地位的质疑,理由是国家能源安全要求国家控制电力行业。从逻辑上看,国家需要控制某行业并不能直接推导出该行业必须垄断经营的结论,更不能得出该行业员工必然高薪的结论。范副秘书长似乎也想拿国际惯例说事,但事实上国外的现实恰恰是最有力的反驳论据。比如电力工业发展历史与中国相似的日本,10年内用户电价降低了27%,而电力行业职工的收入也在从垄断走向竞争的过程中逐渐与日本平均工资水平持平。再如俄罗斯,10多年来一直对电力系统进行非垄断化改革,电力行业去年工资平均水平仅高出最低生活费的1.9倍。再看国内,电力行业自己公布的工资水平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至4倍。

  范副秘书长为自家人辩护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但这话的真实分量和技术含量还真当不得真。要让垄断企业自己认识到赚多了,恐怕只是与虎谋皮的天真幻想。真要电老虎把吞进肚里的吐出来,靠口诛笔伐还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需要一部《反垄断法》让老虎摆正自己坐的位子。

  垄断企业需明白谁是大股东

  一个普通的企业,员工薪水再高,都只会让人羡慕,而不会让人愤怒。可是,为什么以电力为代表的央企高薪就引起了公愤呢?

  因为这些企业归根结底是全国人民的企业,他们的家底绝大多数是全体纳税人几十年的辛苦奉献积攒起来的,老百姓才是央企真正的大股东。可是,这些央企不仅资产取之于大股东,利润来之于大股东,可是,最后赚得的税后利润,却全变成了自己的,一分钱也不会交给国家,和大股东一点关系也没有。

  央企高薪来自央企的巨额利润,而巨额利润的获得就伤害了大股东。虽然央企的代言人们强调,央企的利润是他们凭本事赚来的。可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告诉大家,这是胡扯。去年169家中央企业共获利6276.5亿元,其中有12家企业利润超过百亿,囊括了央企总利润的78.8%。“十二豪门”是谁呢?他们全都来自石油石化、冶金、通信、煤炭、交通运输和电力系统,也就是说,这些企业都是具有垄断色彩的上游产业,具有无可挑战的定价优势。在这种优势面前,他们的经营原则被人调侃为“效益好时涨工资,效益不好时涨价”。

  在很多发达国家,具有垄断色彩的国企往往被政府强制要求微利甚至亏损,因为这样的企业赚钱太容易,开开价格听证会就可以了。一旦他们赚钱上瘾,老百姓的福祉就会受到长期的伤害。

  同时,央企在赚得巨额利润后,不向国家分红,则是对大股东的二次伤害。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赚钱之后都要做两件事,一是向国家交税;二是向股东分红。可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实行利改税以后,我们的国企就只要交税,不用分红,赚了钱都是自己的。放眼世界,国企就没有不分红的。和我们的国资委最接近的是新加坡淡马锡公司,它不仅要向自己投资的企业收取红利,而且要将红利的一半上交财政部。据世界银行测算,如果中国国企也将50%的利润纳入财政预算,就能使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支出增加85%,让大股东的福利得到明显提升。

  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介绍,今年开始,要向央企收取国资收益了。可是,这个收益怎么用,是否交给财政部纳入公共预算,仍然未有定论。

  薪水争议

  减薪风暴

  只是一场戏


  减薪的动机是“社会舆论压力太大”、减薪的标准是“2006年工资总额实际发放水平控制在2005年发放水平之内”。正当电力行业大张旗鼓推行“减薪风暴”的当口,突然有代言人抛出“电力行业的高收入合理合法”。这一切不由让公众怀疑,在如此巨大的内部反弹压力下,“风暴”只是一股“和风”,减薪只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戏。以电力行业的减薪规定为例,其中明确写道:减薪只削减工资部分,标准参照2005年的水平。

  垄断行业高工资高收入是公开的秘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披露说,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在5~10倍之间。电力减薪只是削减工资,涉及的只是显性收入,并没有触及其更多的隐性收入,而后者才是人们怨声载道的关键。

  大家判断垄断行业收入高,是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和劳动力价格而言,减薪的标准应更多以此为依据。但电力行业减薪却是以本行业效益非常好的2005年为参考值。众所周知,2006年全国的用电量本来就比2005年低,这相当于把行业正常的经营利润变化打上冠冕堂皇的“减薪”旗号。

  分析两项规定表明,电力行业减薪并没有触及垄断外行业收入的根本,更像是避重就轻的表面文章,为平息公愤而实施的“障眼法”。

  对垄断企业收入改革,既不能靠屈服于舆论压力的应对举动,更不能靠行业“良心发现”的自发行为。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把垄断行业的收入纳入监管体系,在企业中引入科学的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岗位责任等制度。

  如果继续把自主权放在垄断行业自己手里,他们很可能钻政策空子,把工资减下来再通过其他福利形式补上去。一旦没有舆论的高度关注,那些不正常现象很快就会死灰复燃。 
  
  
名称:液晶屏(LCD) / 型号:LQ104V1DG52 / 品牌:夏普(SHARP) / 尺寸: 10.4" / 分辨率:640×480 / 亮度:350 cd/m2..点击查看详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