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项目正文

水电兴起“换主”热 浙商投资热降温

2006-09-05 00:00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2年始,许多浙商介入房地产、矿产等领域的同时,还把投资的目光转向了水电行业。然而,此次浙商军团却遭遇了一些波折,水电投资热潮也由此引起各种目光的审视。

  浙籍水电站兴起“换主”热

  这几天,浙江瓯能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丽勇都在忙着一件事情:准备出让一家装机5000千瓦的小型水电站。

  “目前已经有一些意向企业在接洽。”据潘丽勇介绍,此次出让的水电站地处福建,规模较小,已经基本建成,即将投入使用。目前,瓯能已经投入约3000万元,整个水电站的成本在4000万左右。

  在浙江的水电业主中曾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哪里有水电站,哪里就有丽水人。至于这次“拱手相让”,潘丽勇提及的转让原因是“成本走高,在管理上‘鞭长莫及’”。他很忌讳提到“卖掉”两字,而是说“找到更适合的主人”。

  而这并非个别现象。前不久,业内的水电巨头之一浙江中大三川水电发展有限公司,也在浙江产权交易所亮出了下属四个电站部分股权转让预公告。

  差不多同时,在浙江产权交易所网站的重点推介栏目中,几个类似的项目也有点扎眼:包括贵州某已建成运行小水电转让项目;浙江某已建成运行小水电转让项目;以及四川某已建成运行小水电转让项目。

  靠天吃饭是软肋

  近两年来,“电荒”使电站成为热门投资项目,5大发电集团率先在西部“圈水”,一贯嗅觉灵敏的浙籍民间资本自然不甘人后。很多民间资本齐刷刷地瞄准了门槛相对较低、回报相对较快的中小水电项目。

  “当时我在湖北各地跑动,只要住下来一打听,周围几乎都是丽水人,而且都来考察水电站的。”潘丽勇清楚地记得两三年前的火爆情形,当时估计全省有上千家企业跑出去投资水电站,其中属丽水景宁规模最大,有上百家。

  而如今,这个风头似乎正在减弱。至于原因,潘丽勇的回答是:“好的水电站一定要有好的资源点,目前好的资源点都已经被捷足先登的几家企业占据了,开发的空间正在日益减小。”

  靠天吃饭,是水电站的软肋。2004年、2005年,江西相继出现了历史上百年难遇的干旱时,浙商在当地投资的水电站随即受到影响。

  回报赶不上融资成本

  然而,许多已经投资和即将上马的小水电项目都遭遇了银行贷款的“担保问题”。尤其是随着有关部门对电力项目的整顿,不少在建或正做开发前准备的中小电站被贷款卡住了脖子。

  浙江中大三川水电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建华表示,水电站的平均年回报率在10%左右,相比之下,融资成本却在不断高企,至少在6%以上。“如果企业完全靠银行贷款撑着,非常艰难。”

  据浙江省水利厅一份统计称,浙江全省投入小水电站建设的民间资本超过100亿元,其中有80亿元的投资额在四川,这80亿元投资分布在20多个小水电项目上。来自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的数据也显示,浙江温州、丽水和金华三个地区偏爱对外投资水电。

  虽然作为最主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我国小水电开发程度目前还很低,仅占可开发资源的28.6%;小水电还不到全国总发电量的5.5%,这一比重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前景相当广阔。但业内人士也提出,投资水电站切忌一哄而上和短期行为;应该把它看作长线投资,兼顾周围环境、居民、管理等各方利益,避开无序化的开发状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