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三峡:156米蓄水挑战三大难题

2006-09-20 00:00关键词:三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虽然三峡水库已经是第二次蓄水,但与当年135米蓄水相比,156米蓄水难度更大。”昨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枢纽管理部主任冯正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与135米蓄水相比,156米蓄水将挑战三大难题。  
  
  难题一 发电

  “135米蓄水时电厂还没有运行,不用考虑发电因素,关上闸门怎么蓄水都可以。”冯正鹏称,现在,三峡大坝每天的发电量都在600万千瓦时以上,18日的发电量便为633万千瓦时。这些电通过华东、华中、华南三大电网,输送到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河北、河南、重庆、江西、广东等15个省市,照亮了将近半个中国。

  据介绍,由于目前上游的来水量并不是很大,水量都没有浪费,全部用于发电,因此蓄水时不需要放闸,只需要减小电力负荷就行了。因此,三峡总公司每天上午都要向国家电网上报计划,一旦决定蓄水,三峡电厂就将减小电力负荷。

  难题二 通航

  虽然目前三峡船闸实行了三线通航,但船舶仍然要通过船闸来往于坝上和坝下,不仅协调工作更为复杂,下游航道的通航能力还不能受影响。而135米蓄水时,船闸断航,蓄水工作自然就相对简单得多。

  冯正鹏称,目前长江航运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船舶也越来越大型化,而中游航道本身就浅滩较多,每年到了枯水期船舶都要减载航行。如果因为156米蓄水造成下游水量大幅下降,航道干枯,船舶停运,对长江航运的打击将是十分巨大的。“这对156米蓄水是一个考验。”冯正鹏称,在156米蓄水时,下游水量不能骤降,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水流量。

  据介绍,对于156米蓄水,三峡总公司已制定出详细的方案,蓄水期间下泄流量将不小于8000-10000立方米/秒,这样,中下游航道的通航将不受影响。

  难题三 水量

  三峡蓄水,却遭遇特殊气候。今年,上游重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长江的汛期水位比枯水期还低。“今年的长江水量特点是丰水期枯,枯水期丰。今年二三月份,长江的水量达到七八千立方米/秒,8月份正是汛期,水量却不到7000立方米/秒。”冯正鹏称,这样的水情是1877年以来120多年间罕见的。特色气候给156米蓄水带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难度也由此加大。

  因此,三峡总公司和气象部门尤其加强了对气象的监测,随时掌握气象动态,以确保156米蓄水成功。

  大坝万事俱备

  昨日下午,三峡坝区阳光普照,昔日的峡江险滩如今已是高峡平湖,如一条巨龙横卧江中的大坝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雄伟。“今天的坝前水位仍然是135米。”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大坝已做好一切准备,以迎接即将到来的156米蓄水。

  三峡水库蓄水至156米高程,意味着三峡工程由围堰发电期转入初期运行期,对三峡工程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如今,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已全面建成,库区156米水位线以下移民搬迁和库底清理任务已经完成,航道整治已通过交通部验收,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库综合管理得到加强,干流水质总体良好。9月7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工程验收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认为,三峡水库已具备今年汛后蓄水至156米的条件。

  “为了迎接汛后蓄水,三峡总公司在工程上也进行了精心准备。”据介绍,大坝内部安装有许多先进的仪器,可对蓄水过程中的大坝安全进行及时监测。为保证大坝156米蓄水安全,三峡总公司对现场观测设施进行了全面的维护保养,制定了蓄水期监测方案,大坝的关键部位和重点断面是监测的重中之重。

  为防止156米蓄水造成泥沙淤积,三峡总公司还对156米蓄水观测进行了部署,大坝至铜锣峡河段、朱沱至铜锣峡河段、荆江三口河道及洞庭湖均布置了观测点,配备仪器设备开展新技术观测试验。

  为配合三峡工程蓄水,中国三峡总公司专门建设了三峡工程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系统。监测数据表明,目前库区近坝地震情况在设计预测范围之内;预测三峡工程蓄水156米后,地震震情也会在设计预测范围内。

  此外,为保证在156米水位下机组及泄洪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三峡总公司共编制了7个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不同的突发情况。“可以预见的各种状况都安排了应急预案,进行了部署———156米蓄水一切准备就绪。”该负责人称。

  重庆准备就绪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156米蓄水,我市有关方面已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至此,三峡工程挑战156米蓄水高程,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状态。

  三期移民

  9月1日,国务院长江三峡三期移民工程验收组终验会议宣布,重庆市三期移民工程任务已全部完成,各类移民工程终验合格,能够满足三峡工程156米蓄水要求。

  重庆库区三期水位移民任务主要是:搬迁城乡移民22.3万人,还建各类房屋626.13万平方米,销号工矿企业209家。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全面完成了三期移民搬迁安置和库底清理任务。从4月起,涉及三期移民任务9个区县(自治县)先后进行了自验及市级初验。

  移土培肥

  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移土培肥”工程自8月启动以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土”运动正在我市库区展开。

  按照规划,我市必须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把1831公顷、366万立方米土壤,从原有的土地上剥离出来,这意味着每天要转运大约7万立方米土壤。

  “移土培肥”,在国内尚属新鲜事物,没有经验可循。为规范工程管理,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市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217个,其中市级管理制度便出台了12个,制定了涉及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验收、质量监管、资金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

  目前,我市库区139至156米淹没水位线内的优质耕(园)地耕作层已经有90%的土壤完成了剥离和转运,在156米蓄水完成前,所有的沃土都将迁至156米水位线以上。

  地灾防治

  我市173个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项目工程正全力抓紧建设,其中,55个涉及156米水位线下施工项目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完工项目达到42个。9月11日至14日,国家检查组对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阶段性检查,认为工程实施顺利,能达到156米汛后蓄水的要求。当前,我市正继续做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工作,控制项目风险,确保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三峡枢纽工程正常运行。

  水质监测

  9月18日,我市启动了长江干流重庆段加强监测频率密度的应急加密监测方案,此次应急监测除了国家规定的24个项目外,还增加了各断面流速、流量的测量。

  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至12月8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将对位于三峡库区三期蓄水回水区域内的巫山等12个区县(自治县、市)长江干流水质进行5次监测,以确保蓄水期间水质安全。

  文物保护

  完成三期地下文物120项、地面文物100项,其中原地保护白鹤梁题刻、石宝寨项目完成三期阶段性任务,能够满足156米蓄水需要。

  市文化局副局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王川平称,在丰都玉溪下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峡江地区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丰都玉溪坪、苏和坪等遗址,以及峡江土著文化遗存的发现,弥补了重庆地区考古空白,极大地丰富了重庆土著新石器文化。

  在地下文物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与川西三星堆文化、鄂西夏商文化存在诸多相似的一支文化。

  航标迁建

  随着奉节县宝塔坪三峡库区最后一块综合指路牌搬迁到位,历时两个多月的156米蓄水航标迁建工程全部完工。目前,三峡大坝至忠县江段沿线岸标、浮标和综合指路牌已迁建到位,形成了278公里新的长江航道。

  三峡库区156米蓄水后,原135米到139米水位设置的航道设施将被淹没。从6月13日起,重庆航道局对三峡大坝至忠县全长278公里江段岸标和综合指路牌进行大搬迁,并根据蓄水后水位和航道变化,对库区的部分浮标进行了调整。

  为何蓄水至156米?

  如今,高185米的三峡大坝已经建成,为什么三峡水库蓄水不“一鼓作气”直接蓄到175米?156米水位在工程技术上,有何特殊意义?昨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枢纽管理部主任冯正鹏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解释了这一疑问。

  “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是三峡工程最初的工程设计要求。”曹广晶称,这样的设计既有其工程上的考虑,也有现实的原因。

  “三峡移民是一个重要原因。”曹广晶称,三峡工程涉及到百万移民,这样空前规模的移民运动需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进行,需要广大干部非常细致的工作和广大移民的积极配合,而完成这一切需要充足的时间。为了使移民安置工作得以稳步进行,移民工程分成了几个阶段,三峡工程也由此分成了135米、156米、175米三个阶段蓄水。

  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泥沙问题。曹广晶称,当初对三峡工程方案进行讨论时,曾有人担心三峡成库后,水流变化,泥沙沉淀,重庆港会出现泥沙淤积现象。而156米蓄水后,回水只到重庆的铜锣峡,暂不会影响到重庆港的水流,这就给了充足的时间在175米蓄水前对河道的泥沙情况进行检测,看最终是否会出现淤积,重庆港是否会因为175米蓄水受到影响。

  “目前看来,泥沙淤积情况并没有当初部分人所说的那么严重。”冯正鹏进一步解释道,当时的预测是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料为依据得出的。当时,每年进入三峡河道的泥沙在5.3亿吨左右。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三峡库区两岸的植被恢复,进入三峡河道的泥沙量逐渐减少,每年大约在3.7亿至3.8亿吨左右。2003年库区蓄水后,各地对库区植被的恢复更加重视,加上嘉陵江梯级渠化的改造,对泥沙拦截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近几年来每年进入三峡河道的泥沙平均只有2.1吨。

  “今年水量减少,泥沙量就更少了。”曹广晶表示,目前看来情况比原来的初步设计还要好,相信175米蓄水后泥沙问题不会对重庆港区产生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