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三峡工程带来气候变化情况未明

2007-07-02 16:09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三峡工程三峡工程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峡工程实现156米蓄水目标后,巨大的蓄水能力使得库区从大坝的所在地宜昌三斗坪扩大到重庆涪陵区。在三峡大坝鸟瞰图上,从宜昌市区上溯到重庆市区,蜿蜒漫长、深谷沟壑纵横的长江中游改天换地,形成了“高峡出平湖”的盛况。

  与盛况相伴,巨大的水域面积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长江此段的环境。这也孕育了一系列惹人关注的问题:三峡工程的建设将对当地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特别是给气候带来了什么影响?

  在当前电力建设突飞猛进之时,其他或许不如三峡大坝那样瞩目,却同样影响甚广的电力工程是否也给当地的气候带来了影响呢?重大电力工程的立项是否有详尽的计划来应对这种影响?

  当地居民 感到冬暖夏凉

  三峡大坝建成后,“嗅觉灵敏”的宜昌当地旅行社很快改变了他们以往的宣传重点,巨型大坝、高峡与平湖成了他们最得意的“卖点”。

  “盛世工程的确让人看后振奋,”秭归县居民老宋格外怀旧,“但三峡却远不如过去那样险峻和雄伟。”他说,更多的时候,整个库区是雾蒙蒙的一片。除了雾多,新建的秭归县城居民们还说,感觉天气也有一些变化———冬天更暖和了,夏天更凉快了。

  3月30日,尽管还是早春,但地处鄂中的宜昌当天最高气温达到27摄氏度,整个城市俨然有了夏日的躁动。宜昌气象局的信息显示,自去年入冬以来,整整一个冬天,宜昌的气温比往年平均温度高出1.5摄氏度,基本上与历史最高水平一致。

  老宋不止和一个人交流过他的这种感受。结果是:这种感觉逐渐被大家所认同,越来越成为人们某种怀疑的理由。他们怀疑:即将完工且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建设,对当地的气候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可能与三峡大坝有关。”在宜昌的街头,只要与人聊起天气,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他们普遍相信,“三峡蓄水后形成的巨大水域面积,就像一个巨大的人工空调,自动调节着当地的气温。”

  秭归县气象局就县城所在地茅坪镇135米水位蓄水前后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对比发现,年平均气温下降了0.3摄氏度,年无霜期增加了0.6天,年平均降水量减少427.9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下降3%,年雾日数增加25.2天,年日照时数减少192.3小时。

  2006年夏季,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出现特大干旱。有说法称,三峡工程是重要诱因。

  气象专家 气候变化情况未明

  为了解三峡水库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宜昌气象台在三峡库区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检测网络,对三峡库区的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雾日数等气象要素,进行全方位的观测。

  宜昌气象台副台长汪应琼告诉记者,宜昌地区去年冬天出现罕见高温,与全球普遍变暖的背景有关。这不是宜昌或者三峡大坝库区特有的,难以判断三峡大坝蓄水后对当地的气候影响。

  事实上,早在去年,更加权威的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主任董文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指出,四川和重庆出现5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与三峡水库无关。

  汪应琼表示,气候显现的是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天气的综合特征。三峡大坝135米蓄水不过3年,156米蓄水更是不过半年,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积累能够证明蓄水之后对当地气候产生了影响。

  当然从理论上,她也坦称,三峡大坝蓄水肯定对库区的气候会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域面积扩大,水体效应会更加明显;水位抬升,地形影响相对减弱。只不过,有没有大到可以使当地气候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仍然需要气象机构进一步的观察。

  中科院环境评价部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进行了测算,完成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该报告书称,“三峡水库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千米,表现最明显的是在水库附近。各种气候要素在建库前后均有一定变化,但增减幅度不大。”

   针对于去年川渝大旱,汪应琼认为,这也和三峡工程没有关系。即使三峡工程对当地气候有影响,也不可能影响到整个川渝地区。

  她的说法近日得到印证。国家气候中心针对5、6月川渝持续干旱明确表示,这与三峡工程无关。

  水文专家 水流变化明显

  相对而言,除了目前水域面积扩大、长江下游的流量改变是三峡工程的又一明显影响。长江三峡水文局副局长李云中介绍,长江去年属于特枯年,进入枯期以来,来水严重偏少。恰恰是在这种时候,三峡大坝对长江流域的水量调节越明显。

  数据显示,春节之前,葛洲坝下游水位始终保持在38.5米以上,流量为4500立方米/秒。而春节后,为了调峰,三峡大坝泄水增加,葛洲坝下游水位始终保持在44米以上,流量为4800立方米/秒。

  “这样的流量调控基本上改变了长江流域自然来水情况。”宜昌气象局的研究报告分析,水文特征变化将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库区植被变化,而植被变化反过来作用于气候生态系统。“不过,这是一个复杂的变化,需要时间去观察,应该影响不大。”

  电力专家 应多考虑对气候的影响

  西南大规模的水电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西北大型的坑口电站也在加紧建设。电网构建也掀起高潮,备受瞩目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正在建设中……电力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已经展现无疑——规模化。

  这些重量级电力工程对当地的气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许正如三峡工程一样,单个工程对当地气候影响并不大,但重大工程纷纷上马,而基本上局限于西部地区,这或将构成一个新的命题——电力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对局部地区气候带来怎样影响?电力专家表示,电力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三峡总公司将在长江上游建设向家坝、溪洛渡、乌东德和白鹤滩四座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5850万千瓦。如是,可以预计,从葛洲坝所在地宜昌市区,直到金沙江,长江中上游将会出现众多大型“湖泊”。

  汪应琼以为,“这的确是应该研究的课题,不是三峡总公司来研究,而是要由更高层次统一部署开展研究。”

  除此,全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也同样值得电力行业统筹规划。为此,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曾建议,要充分考虑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完善水库调度方式,提高全流域水库的科学调度水平。

  而在晋东、晋北、晋西、陕北、蒙东等地,大型煤炭基地已经或正在建设,坑口电站布点规划已完成。比水电大型基地对当地气候影响更甚,大型火电基地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这样集群化布置对气候的影响将远大于个别的电厂,同样需要更高层次的应对。(记者 张星宙)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