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浙能集团控股管理装机容量将达2000万千瓦

2007-10-15 11:50来源: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概况关键词:浙能集团装机容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2001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成立的省属能源类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主要从事电源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煤炭流通经营、天然气开发利用,并涉及金融、环保、建材、物资等其他领域。经过6年的发展,已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规模较大的地方能源企业之一和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是关系浙江省能源安全保障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截至2007年7月底,公司总资产674亿元,净资产225.6亿元;控股、管理装机容量达到1431万千瓦,占浙江省全省6000KW及以上装机容量的35.5%。今年1-7月,控股、管理发电企业完成发电量446.03亿度,同比增长9.90%。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80.5亿元,完成利润总额44.6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2005年达到9.94%,2006年达到9.98%。预计,到“十一五”末,集团总资产将达1000亿元,控股管理装机容量将达2000万千瓦,且全部实现烟气脱硫。

  公司目前所属企业(项目)65家,其中直接管理企业32家,全资子公司6家,发电企业(项目)19家,所属浙江东南发电股份公司为B股上市公司,金融企业两家、房地产公司一家。全系统共有员工10728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5617人,占52.4%;中高级职称1991人,占18.6%。

  电源建设发展成就

  浙能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保证电力供应、保护环境为己任,紧紧抓住电力紧缺的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资产总量、装机容量、发电量的“三个翻一番”为目标,努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总资产从成立之初的145亿元增长到目前的674亿元,翻了两番多;净资产从105亿元增长到目前的225.6亿元,翻了一番多。

  成立以来,电力主业超常规发展。嘉兴电厂二期(4×60万千瓦)、长兴电厂(2×30万千瓦)、温州发电厂三期(2×30万千瓦)、华光潭水电站(8.5万千瓦)、兰溪电厂一期(2×60万千瓦)等陆续提前投产,公司控股、管理的发电装机容量由成立之初的376万千瓦发展到2007年7月的1431万千瓦。年发电量逐年提升,继2003年突破500亿千瓦时之后,2006年跃上了739亿千瓦时的新台阶,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成立几年来,浙能公司着重加强集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多项经济技术指标领先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发电机组可靠性指标保持国内先进水平,2006年火电机组平均等效可用系数93.1%,较全国平均水平约高1.4个百分点,平均非计划停运0.96次/台年,较全国平均水平约少1.14次/台年,平均等效强迫停运率0.55%,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0.59个百分点;供电煤耗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克/千瓦时;发电单位容量管理成本、检修费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浙能公司的工程建设中,有一个词似乎能说明问题,就是“争分夺秒”。工程建设的争分夺秒,是建立在科学创新的基础上的。浙能公司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工程管理模式,积极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在缩短建设工期的同时,也节约了工程投资,并使工程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在新投产的机组中,有大多数实现提前投入商业运行。不少新建机组分别获得“鲁班奖”和“国家银质奖”。

  节能减排成果

  截至8月份,集团所属电厂共排放二氧化硫14.16万吨,较去年同期18.71万吨减少了4.55万吨,提前完成了浙江省政府下达的减排4万吨的目标。

  近年来,浙能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力实施“绿色能源计划”,自我加压,激情创业,加快安装电厂烟气脱硫装置,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目前,浙能集团已拥有钱清电厂、温州电厂、萧山电厂、长兴电厂、兰溪电厂和北仑电厂等6家“绿色电厂”,正式投产脱硫机组容量达到729万千瓦,占控股、管理机组总容量的51%。

  钱清电厂2号机组大胆采用当前世界上应用广、技术成熟、工艺先进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同时,为节省投资和实现脱硫装置国产化摸索经验,钱电打破以往由国外公司为主导的建设模式,采用由浙江省天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为工程总承包,与美国巴威(B&W)公司进行技术支持并提供性能保证的中外合作模式。这套脱硫设施投产后,投运率达97.35%。这是当时国内第一台国产化程度较高的脱硫工程,该工程先后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安装质量奖”和全国“首批国产化示范工程”。美国能源部副部长卡德来华访问参观时,盛赞该工程为“中美合作的典范之作”。

  2003年,温州发电厂三期2台30万千瓦扩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由于用电紧张,该工程被浙江省政府列为“抢建工程”,而且必须同步脱硫。30万千瓦机组实现“三同时”,这在全国还没有先例。在没有任何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温州发电公司与施工单位浙江天地环保公司经过科学论证,组建了强有力的脱硫工程项目部,聚集了最优秀的脱硫技术骨干和建设人员。该工程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通过16个月的紧张施工,2005年4月24日,温电5号机组脱硫工程比主设备推迟一个月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动态移交生产。虽然没有实现与主设备同时投产,却实现了浙江省首例30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硫,创造了“省内第一”。同年7月15日,温电6号机组脱硫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投产,成为全国第一个严格按照国家“三同时”要求建设30万千瓦机组烟气脱硫项目,创造了“国内第一”。  温电三期脱硫工程投运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底,该脱硫工程获得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这是中国建设行业的最高奖项,也是脱硫行业的最高奖项。

  不仅如此,暂时还没有安装脱硫设施的所属各发电企业,也纷纷在节能减排上狠下功夫,嘉兴发电公司宁愿多花钱而选择高发热量、低硫份、低灰份的神府东胜煤,将含硫量稳定在0.5%以内。2005年,国内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平均值为6.8 克/千瓦时,而近5年嘉电公司单位发电量年平均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仅为2.7克/千瓦时,仅相当于国内平均值的40%,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曾有专家戏言:“嘉电就是不装脱硫设施,已经达标排放。”嘉电公司连续获得了“浙江省绿色企业”、“华东电网环保先进单位”、“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最近,嘉兴发电厂一、二期工程300万千瓦的烟气脱硫改造工程已正式提前启动,项目可研报告和水资源论证报告已通过专家审查。

  安装脱硫设施仅仅是减排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而脱硫减排的关键,是保证脱硫设备的正常运行。为切实落实脱硫减排措施,浙能公司成立了脱硫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脱硫减排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下属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将脱硫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责任主体和责任人,真正将脱硫设施运行与主设备一样看待。公司建立由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脱硫设施投运及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的每月例会,及时检查、分析脱硫减排实施情况。同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建立了污染减排工作问责制度,把脱硫设施投运及减排指标作为所属单位经济责任制考核的否决性指标。对脱硫设施出现故障、非计划停运及事故等,将按照发电设备安全管理同样规定,及时报告,分析原因,分清责任,实行“三不放过”。

  为加强对脱硫设施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控,浙能公司委托浙江省环科院加快对下属电厂已投运脱硫设施的在线监控联网工作,今年8月份开始逐步实现与省、地、市环保部门联网,以便于各级环保部门加强对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的在线监控。今年1-7月,浙能集团的所有脱硫设施投运率达95%以上,脱硫效率都达到设计值,单位电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9克,比全国平均排放量低36%以上,处于领先水平。

  在加大现有机组脱硫改造的同时,努力实现废水零排放,发电企业排放的废水全部得到循环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6%,和全省65%的平均水平相比,高出31.6个百分点。浙能公司还对所属电厂的氮氧化物减排进行了周密安排,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对锅炉烟气进行氮氧化物脱除的技术研究,通过在台州发电厂13万千瓦机组上的进行脱氮中试,脱氮效率达到了95%,掌握了脱氮的关键技术。同时在北仑发电厂、台州发电厂、萧山发电厂、钱清发电厂、镇海电厂等都安排进行了低氮燃烧器的技术改造工作,氮氧化物的减排达到30%以上。脱硝改造工作目前已经列入计划。

  与减排并重的还有节能。浙能公司对新建沿海电厂采用海水淡化设备,每年可节约淡水资源450万立方米。对电源项目进行优化设计,有效减少了生产用地,仅LNG电厂与最初设计相比,就少征用土地300余亩。长兴电厂二期4号机采用了等离子点火技术,在调试阶段就节约燃油15000吨,价值6000万元,同时也解决了烧油就不能投运电除尘装置的问题,较好地保护了环境。台州发电厂6号炉大修后的启动中使用了微油点火技术,共点火10次,均一次点火成功,点火启动过程共节省燃油302吨,节油率达97%,节省燃料费 115万元。

  履行社会责任情况

  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浙能公司以其发展历程,对此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近年来,“煤电博弈”一词频频见诸媒体。在博弈过程中,一些产煤省份的发电厂因缺煤而出现停机现象。但在煤炭资源匮乏的浙江省,却没有出现过一起因缺煤而停机的事件。这是因为承担着浙江省自发电量“半壁江山”的浙能公司坚持以社会责任为重,以煤价每上涨10元/吨,便影响收入3亿元的代价,顶住压力,自我挖潜,确保了机组的满发稳发,为浙江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浙能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企业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放在重要位置,始终把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放在企业重要议事日程中,始终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发展。自2002年浙江呈现用电紧缺的态势以来,公司作为地方发电企业,想尽一切办法稳发满发,竭尽全力缓解用电紧缺局面。特别是在近几年电力燃料供应和运力十分紧张,电煤合同兑现不到位,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公司采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计组织煤源,不惜高价采购市场电煤和进口煤,确保下属发电机组没有应缺煤而停机。

  按照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浙能公司还承担了全省天然气管网建设、滩坑水电站等一批具有较大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公益性能源项目。尽管此类项目占用了公司大量资金,对企业效益的获取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公司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力推进项目建设。2004年1月,浙江用上了清洁能源天然气,造福一方的华光潭水电站2005年投入运行,滩坑电站目前正在紧张地施工当中。

  为切实维护浙江的能源安全,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公司正在大力实施“大能源战略”——在立足电力主业,推进电力产业升级换代的基础上,加大对煤炭、天然气、油品等一次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开发与落实资源,逐步形成一定的控制力。浙能公司力争通过努力,在“十一五”期间发展成为总资产超千亿元、控股管理电力装机容量超两千万千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与持续赢利能力的浙江“国企航母”。2007年,被评为杭州市“文明单位”和浙江省“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

  发展规划

  科学判断形势,调整制定企业发展战略。随着电力供需矛盾持续缓和与一次能源价格大幅攀升,公司赢利能力遭遇前所未有挑战。企业从快速发展期进入了转折期。

  为提升企业持续的赢利能力与竞争能力,继续做大做强,创建“千亿资产、双千万千瓦”的大型国企;同时,立足浙江能源保障,确保我省能源安全,公司领导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企业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布局,提升发展质量。在经过探索与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 公司班子提出并着手实施“在坚持以电为主的基础上,拓宽能源经营领域,拓展其他能源产业和能源服务业,做强做大能源产业”的大能源战略。依据国家能源政策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对能源战略的一系列部署,在继续坚持以电为主的基础上,加快拓展其他能源产业和能源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发展质量。在发展取向上,高度重视一次能源的资源开发与保障,实现能源产业链的两头延伸;在发展内涵上,加大技术改造与创新力度,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换代与绿色能源建设;在发展空间上,实施迈出省界、走出国门战略,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逐步形成以电为主、多业发展的大能源产业格局,稳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国有资产的抗御风险能力和企业赢利能力,进一步发挥好浙能公司在我省能源产业的基础性作用,确保浙江能源安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大能源战略既是2003年提出“以投资为主体,以实业为基础,以电力为主业,多业共同发展”战略定位的发展与延伸,也是根据浙江省 “十一五”发展规划,依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的实际,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调整了新的思路,拓展了新的空间,赋予了新的内涵,是指导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企业发展的一项总体部署。

  ——以维护我省能源安全为出发点,保障一次能源供给。作为省属能源类企业,要紧紧把握浙江一次能源短缺的现状,加大一次能源投资力度,积极开发资源,逐步形成一定控制力。同时,保障发电主业的燃料供给安全与效益的同步实现。要进一步在立足巩固现有煤炭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在控制上游资源和煤炭采购、运输、加工、存储上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做好浙江天然气资源总体平衡工作,落实好东气、西气、川气和LNG的气源、气量,研究通过多种方式适时、适度控制部分上游资源。

  ——以立足电力主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电力产业升级。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电力仍然是公司的支柱产业。必须继续突出电力主业,做强做优电力资产,提升资产质量,实现产业升级。大力调整电源结构,着重推进高参数、大容量燃煤电厂建设,实现“以大代小”;扩大老企业、小机组的产品业务范围,重点是30万千瓦及以下发电机组有条件的都要实施供热改造,实现热电联供,提高热效率和经济效益,延长企业寿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入挖掘节能降耗潜力,着力开展新能源开发研究,在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建设上力争取得先机。

  ——主要依托一、二次能源和能源服务业,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坚持电力主业的同时,公司的业务发展重点将从单一的电力转变为以电为主,注重在大能源范畴内的相关产业领域进行调整与拓展,增大产业覆盖面, 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要立足已有产业,充分发挥好企业在管理、人才、资金上的现有优势,向上下游市场两头延伸,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新能源领域拓展。目前阶段的主要投资发展方向是煤炭、天然气、石油、环保产业以及有效益、有市场、有竞争力的其他能源服务业。

  ——以发挥好产业间的协同效应为着力点,推进集约经营,规避经营风险,实现资源和谐配置。充分利用并发挥好大能源范畴内多业间的协同效应,市场与资源互为补充与保障,以产业链的拓展规避市场风险,提升企业整体效益。从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调控资源流向,推进集约经营,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和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节约型企业建设,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浙能集团查看更多>装机容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