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评论]论领导干部自律和他律

2007-12-13 13:32来源:洛河发电厂天河总公司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现实生活中,诱人的东西很多:荣誉、功名、地位、金钱、权力、美色……面对诱惑,或是受其腐蚀,精神坍塌,成为诱惑的俘虏;或是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慎独自律,抵制诱惑,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净化。一些腐败分子,身居高位,毫不自律,当他们利令智昏、大搞腐败的时候,不但把党性抛到了九霄云外,也把做人的准则完全扔到了一边,最终不仅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极大损失,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很多事例都充分表明,防范腐败最根本的是要通过领导干部的自律,加强监督,制约权力,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的自律与加强他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自律与他律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必然要求 

    1.自律和他律,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品质。自律,源自希腊语,其原始含义为“法则由自己决定”。《辞海》中解释为自我约束力。也就是说,自律有高度的自觉性,是人对各种规章制度的自觉认知,是在没有外在监督下的一种自觉主动行为。他律,是指主体自我约束以外的各种要素对行为主体的制约,即外部约束,包括社会法律、制度、纪律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约束,可分为强制性他律和劝导性他律。 

    我们的祖先历来把自律、自省、修己等看作是做人、做事与帮助教育别人的基础和根本。儒家向来提倡以修身为本,能否自律,被看成是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分水岭。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得是一个君子?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自律和严格他律是一种境界,也是当前领导干部所具备的应有品质。随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领导干部面临的考验更复杂、更严峻。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在诱惑面前,廉者见肴不馋,见物不占,见钱不贪,见色不迷;而贪者则见诱忘义,由惑丧志。为此,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自觉用党纪国法和党内生活总则来约束自己,把握心境,做到心正去私欲,公正无贪心,身正抑邪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律与他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规章制度和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自律与他律。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竞争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还不规范,很容易诱发一部分人的投机心理和个人主义膨胀。所以,领导干部面对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要顶住强大的外在压力,加强自律与他律,才能遏制腐败的侵蚀。 

    二是在道德与法律约束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情况下,有些人只图金钱,不讲仁义;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把人的价值、尊严、良心、道德全部商品化、货币化,完全放弃了个人的精神追求。“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因而,领导干部要重视自律与他律,正确处理好利益关系,坚决抵制求利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三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经济行为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而以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属性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引起一些人淡化组织纪律观念,强化个人意愿,独断专行,甚至不执行国家的法令,违反党的政策,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市场秩序混乱。所以,领导干部要加强自律与他律,培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根本利益的思想意识,自觉执行或积极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四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国内的某些丑恶现象和国外的一些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乘机而入,严重侵蚀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导致社会道德滑坡,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更要注重加强自律与他律,增强民族自尊精神,自觉抵制资产阶级和封建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起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为社会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 

    3.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迫使领导干部自律与他律。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介于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间,有一个文化空间,它既不是先进文化,也不是落后文化,如婚丧嫁娶等人情往来中的文化形态,姑且叫他非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它对于增强亲情、友情,沟通人们相互之间的感情,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成员,不可能脱离这种文化形态去生活。但是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负面效应。 

    一是“煮蛙效应”。康奈尔大学试验,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蹿了出去,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反之,把青蛙放到装满凉水的大锅里,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却也感到温柔地舒服,等到热度难忍时想跳走就来不及了。“煮蛙效应”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在非主流文化的亲友交往、礼尚往来、迎来送往、奉承赞赏声中,切不能学那温水中的青蛙,昏昏然、飘飘然、晕晕然。要知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些不法之徒,要利用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利用同乡、同学、同事、亲友、学友、老友关系,先是通过千杯万盏,后是礼尚往来,最终“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不知不觉在温柔乡中上了贼船,想下船已经不可能了。 

    二是“螳螂现象”。自然界中很多有趣的现象,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人们当你在取得眼前利益的时候,要防止来自身后的危险。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雌螳螂为了达到交配的目的,不断引诱雄螳螂,出其不意咬死雄螳螂并作为自己的美餐,雄螳螂明知有危险,却以身试死。“螳螂现象”告诉人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要经得诱惑,不要有侥幸心理,否则会身败名裂。 

    “煮蛙效应”和“螳螂现象”是非主流文化里的两朵不协调浪花,领导干部要想不被这种浪花卷走,就要在社会政治交往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严格自律与他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自律与他律的缺失,是导致干部腐败的重要因素 

    1.失去了他律,权力缺少制约,干部失去了保护力。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及《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实施纲要》的先后颁布实施,为防腐、反腐工作提供了制度依据,关键的是要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大量的“弱监”、“虚监”、“空监”、“禁监”现象,致使好的制度无法落实,特别是身在高层的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处于无人监督的真空状态,便出现了权力的滥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领导干部没有了监督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护身符”。 

    2.没有了自律,在诱惑面前,干部失去了抵抗力。自律是领导干部的一种修养,是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铺路石。很多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就因为缺乏自制力走上腐败犯罪道路,很多是从小事上不约束自己开始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贪污腐化者都是由小到大的。还有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本来清正廉洁、志趣高远,但由于交友不慎或对战友、同学太感情用事;或对亲戚、老乡太过坦诚,最终被拉下水;或被“糖衣炮弹”所击倒,成了人民的罪人。因此,面对诱惑,领导干部要学会克制自己,清除非分之想,这样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等各种考验,拒腐蚀、不变色。 

    三、严格自律与他律,标本兼治建立惩防体系 

    (一)增强自律,明辨是非,消除腐败动机,使之“不想腐败”

    要做到清正廉明,必须首先做到思想上的清廉无私。因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增强自律意识,才是防治之本。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等方式,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引导他们掌好权、用好权,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消除腐败动机,增强抵御各种侵蚀的免疫力,筑起“不想腐败”思想防线。因此,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修养。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修养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为政之要。但眼下有不少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政治思想素质下降,作风不正,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违纪乱法,成为历史的罪人。因而,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修养,把一些干部放到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情况复杂、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的地方去锻炼培养,磨练意志,改造主观世界,确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做到廉洁自律。 

    2.增添领导干部的书香味。所谓书香味,即认认真真学习的风气和氛围。“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学习是智慧的源泉。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的第一种风气就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一个干部不爱学习,思想就缺少灵气,讲话就缺少底气,行动就缺少朝气,工作就缺乏锐气。现在却有一些干部或忙于应酬,或安于现状,或耽于玩乐,没有真正在理论学习上下苦功、用心思、花气力。有的干部之所以缺少工作思路,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好办法,工作打不开局面;之所以群众观念淡薄,宗旨意识不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之所以经不起名、权、利的考验,患得患失,甚至以权谋私、搞腐败,都是因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缺乏思想理论修养。因而,领导干部都应当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终生追求,少一些应酬、多一些阅读,少一些娱乐、多一些思考,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废除“自以为是”的恶习。我国传统社会中的政治文化,仍然影响着当今的政治生活,严重地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长和蔓延。如一些领导干部专横跋扈,颐指气使,权力不受限制,为所欲为,思想一贯“正确”,在工作中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瞎指挥。因此,要坚决废除“自以为是”的恶习,一切事情都不得个人说了算,遏制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等官僚主义和腐败的发生。 

    (二)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健全他律,使之“不敢腐败” 

    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可见加强制度建设,对强化干部的他律,营造一个“不敢腐败”的管理氛围是何等重要。 

    1.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干部考核、考察的制度和办法,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防止和纠正“带病上岗”、“带病提职”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的发生。对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导致用人失察失误的,要实行责任追究。要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管理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大干部轮岗交流的力度,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环境。

    2.进一步完善经济领域的各项机制。要在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财务管理和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物资采购等方面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程序和方式,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尤其要把严格执行制度作为重要环节,完善监控机制,加强后续监管,坚决查处和纠正不按制度和程序办事的行为,防止表面走程序、背后搞不正之风和腐败的问题。 

    3.严惩重治进一步预防和遏制腐败。抓住当前腐败的规律和特点,加大源头治腐的力度,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八项禁令”,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厉打击权力寻租、贪污贿赂、失职渎职、钱权交易等腐败犯罪,并密切关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型腐败以及腐败犯罪的新趋向、新问题,使新型腐败“无擦边球可打”,露头即打,施以重拳。通过中央对陈良宇“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被判死刑等一系列反腐败“大动作”,可以看出我们党反腐的决心和能力,也使人们真正明白了腐败的后果: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思想上后悔莫及,进而彻底消除一些人存在的侥幸心理,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 

    (三)加大监督,形成合力,强化他律,使之“不能腐败” 

    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真正遏制腐败现象。因此,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监督力度,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结合起来,不断强化他律,形成“不能腐败”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力度,尤其是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度。在民主集中制的约束下,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业的约束力。其次,要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权力行使的监督,监督措施要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保证权力在正确轨道上运行,努力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再者,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司法监督与制度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对领导干部8小时内工作的监督和8小时外的生活监督结合起来;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结合起来,使监督的关口前移,扩大监督面,消除监督盲点,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使干部的用权行为始终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真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就监督到哪里,确保权力在他律之下干净运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