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一个离休干部帮贫困县脱贫

2007-12-28 16:2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戚大安华中电网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协会

      李廷魁,生于1925年2月,1945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我国电力建设战线工作了40多年。1987年在葛洲坝至上海正负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常务副指挥长的岗位上离休后,回到家乡豫西山区新安县,以建设电厂,解决能源问题为突破口,发展地方特色工业,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20年,硬是从负债100的县办小电厂,逐步发展成为现在拥有100多亿资产的融电力、冶金、化工为一体的全国大型企业集团,2006年底在全国综合经济效益500强企业评比中位列第346位,在河南省百强企业中位列第6位;同时也帮助新安县甩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使全县年财政收入由1987年的13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7亿元,20年增加53倍,在河南省101个县经济排位中由原来的第97位上升到现在的第8位,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2007年11月下旬,华中电网有限公司特地把李廷魁接到公司本部,由他和新安县的同志向公司离退休人员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
以奉献为乐,离休后帮助家乡摘掉贫困帽

      虽然说眷恋故土,造福桑梓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要回到一个历史上有名的穷县,为家乡付出爱心,回报故土,是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作支撑的。这种精神就是无私无畏的精神,就是不怕艰苦、不计报酬、不图享受、勇往直前的精神。

      河南省新安县有50万人,位于豫西山区,是个国家级贫困县。早在1983年,李廷魁应家乡领导邀请,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参加地方史志座谈会时,当他看到家乡那焦渴的土地,村民依然住着低矮破烂的土房,看到衣衫褴褛的乡亲和天真的孩子整天喝糊糊充饥时,他的内心深深地感到刺痛和震惊。他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乡的亲人。在返回的路上他心情沉重,没有言语。他没有想到建国这么多年后,新安县居然还是这样贫穷。

     1984年,李廷魁二次回乡探亲,正赶上停电,下火车回家的路上一片漆黑。他的心震颤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家乡脱贫致富,让父老乡亲们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经过实地考察后,李廷魁发现,新安县穷,穷在工业基础过于薄弱上,穷在当地电力资源的缺乏上。新安县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铝土等矿产资源,如果能够在当地建设火力发电厂,利用充足的电力带动其它产业,如电解铝、金属钠的发展等,新安定能早日走上富裕之路。
想到这里,他兴奋得睡不着觉,尽管办电对一个年财政收入仅1300万元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凭着豫西人的那股倔劲,他还是揣着自己的深思熟虑的脱贫方案参加了1984年的“振兴新安县经济座谈会”。当他逐条阐明了自己的主张之后,立即得到了新安县四大班子的认可和支持。新安电厂一期两2.5万千瓦机组项目1985年获得批准。

      1987年在新安电厂开工不久,李廷魁也奉命离职休养,他同时被聘为河南省新安县经济总顾问、洛阳新安电厂名誉董事长等职。他拒绝了南方几家大公司的高薪聘请,没有回西安市舒适的家中颐养天年,也没有留在风光秀美的武汉市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是毅然来到当时穷得连电灯也点不起的新安县,并且顾不上休息,就立即开始为电厂建设日夜奔走。
      有人劝他说:“老李,你干了一辈子,老了不好好休息,还这么玩命,到底图个啥呀?”他哈哈一笑说:“我啥也不图,能让家乡人看到光明,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是豁上老命,也值!”

      为解决电厂建设资金缺口问题,李廷魁上下沟通,左右化缘。方案拿了一个又一个,关键人物求了一遍又一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热情终于打动了上级领导,最后,洛阳市、新安县政府通过全县群众集资和全市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到1250万元资金。原水利电力部也在电厂设计、建设、设备和物资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援,新安电厂终于开始了艰难的起步。

      李廷魁从预算、订货、施工、质量验收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有人对一个厅级干部泡在电厂工地当材料员、施工员、调度员,不要工资和奖金,却和工人一样出力流汗的举动表示不理解。他说:“理解,首先是要自我理解,我这么大岁数了来日不多,只有抓住时机,给家乡人民多创造些财富,为后人多留下些什么;我的理解是家乡父老需要我,人们尊重我,市县领导支持我,电厂又给了我这个发挥余热的好环境。只有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奋力拼搏,才能报答乡亲们的恩情和期盼!至于金钱,那是身外之物,我有离休金,够用就行,老伴和子女们也都非常支持我,我心里很平衡。”

      李廷魁把电厂当成自己的家,作为晚年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的战场。这些年虽然不拿工资奖金,但却坚持和工人一样上下班,每天晚上工作到12点,睡觉前还要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电厂的每一件事,不管大小都牵挂着他的心,不管走到那里都想着为电厂多办点事,连河南省电力局的总工和局长路过新安也都说:“走,去看看老李的工程。”这也牵挂着他们的心。李廷魁女儿在西安结婚,因电厂正要并网发电,他只是发了个电报表示祝贺,没有赶回家。1988年,在两个月的疗养假期中,他只在医院待了10天就回到了工地。说实在的,离开了工地,他吃饭也不香,睡觉也不甜,心里总是想着电厂的事。有人问:“你不觉得累吗?”他说:“我心中有追求,前面有目标,就不知道啥叫累。”

      当然,创业难,在新安电厂建设中困难很多,难得两位县长为筹集资金的事哭过鼻子。他们也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跑了多少腿,碰了多少钉子,受了多少气,但是大家没有怨言,没有趴下。

       创业初期,真是艰苦,李廷魁他们出差吃饭只吃一碗烩面,住旅馆找便宜的,电厂开工典礼庆祝大会上来客都是一碗牛肉汤,两个火烧馍,开会不招待烟酒。从工程上能省的都省下来,连大门、二门较豪华的设计他都叫改为普通门。而工程质量不合格,就坚决推倒重来。偷工减料者送礼钱都交财务,照样扣款。无论春夏秋冬,干部职工都住同样简陋的工棚,谁也没有怨言。
      在新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倾全县的人力、财力,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到1989年4月和9月,两台2.5万千瓦发电机组相继并网发电。当年就实现产值1019.1万元,给新安县经济注入了生机,不仅带动了新安县的工业,还反哺了农业,拉动了第三产业,从而打造了新安县的“航空母舰”。全县居民用电难题解决了,新安县人民振奋了。
     接着,李廷魁按照规划立即督导第二期工程上马,又是一条龙管到底,事事严管,一丝不苟。1993年7月,电厂二期工程两台2.5万千瓦机组又全部建成投产。他知道电厂办好后,关键在于电的销路。因此,在办电之初就时时留心,终于在北京从一个外商那里得知,金属钠在国外的市场很走俏。决定办个金属钠厂,用本地电力发展本地工业。经过仔细考察论证,投资3600万元建金属钠厂的方案终于在1991年通过审查并于1992年付诸实施了。

      1993年7月7日,以新安电厂为核心的新安电力集团公司在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建议下宣布成立;电厂安全运行也在这一天迈上了第1500天的台阶;而李廷魁倾注心血,全力以赴创办的金属钠厂也在这一天正式投产;投资2.9亿元的电厂三期扩建工程也在这一天破土动工……

      从那以后,李廷魁与电力集团公司领导班子一道,始终坚持“以电为主,多种经营,自我壮大,滚动发展”的战略,不断开创新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煤—电—化工—铝—铝深加工—粉煤灰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始终以电为龙头,带动其它经济大发展;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把发展作为主题,着力技术和管理创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在“九五”期末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时,李廷魁抓住机遇建成了年产5.5万吨的电解铝厂。还在金属纳厂投资6000万元,将生产能力由年产2500吨提高到1.25万吨。滚雪球式的发展使集团公司充满活力。
       在20年时间里,先后建设了电厂一、二、三、四、五期工程,使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1万千瓦;相继建成了年产88万屯煤炭、40万吨氧化铝、40万吨电解铝、1万吨铝铸轧卷、12万吨大板锭、30万吨阳极碳素、2万吨石墨化阴极、2.25万吨金属钠、1万吨靛蓝、1万吨海绵钛、200万吨水泥、2亿块粉煤灰砖等产业。拥有24个子(分)公司,占地面积600多万平方米,拥有职工6000余人。

      截至2006年底,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84.6亿元,利税42.9亿元,上缴税金22.83亿元。其中2006年公司总资产107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07.7亿元,利税10.9亿元,利润7.17亿元,上缴税金5.39亿元。2007年前9个月,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8.95亿元,利税总额11.98亿元。新安电厂的资产由起初的5900万元并且100负债的县办小厂,逐步发展成为现在拥有100多亿资产的融电力、冶金、化工为一体的全国大型企业集团,2006年底在全国综合经济效益500强企业评比中位列第346位,在河南省百强企业中位列第6位。新安县也因此甩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年财政收入由1987年建厂时的13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7亿元,在全省101个县经济排位中由原来的第97位上升到现在的第8位,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说到这些,新安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清凯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没有李老,就没有新安电厂;没有李老的战略思想,就没有新安电力集团公司今天的发展。李老那种造福桑梓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李廷魁是个永不满足和锲而不舍的人。他现在正在筹划三件事:
      一是与时俱进,建设环保型的电力集团。已确定了退役4台2.5万千瓦小机组的目标,搞“以大代小”,上了两台30万千瓦机组,同时上环保设备。计划到2010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

      二是搞粉煤灰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挖煤发电,粉煤灰造砖、造水泥。发的电就地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做到持续发展和高效发展。
      三是重用和信任培养年轻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现在电力企业集团需要李廷魁时,他毫不推诿,但是不该管的事情他坚决不管。他说:“虽然我的心还在电厂,但在生产上我放手让他们去干,我一方面帮他们检查不安全因素,随时向他们提示注意事项,保持安全记录升级;同时,还认真了解电力环保方面的信息,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重大事宜”。

      三、以助人解困为乐,筹款打井为百姓送上救命水
      豫西山区的贫困,还贫困在自然环境差上,尤其是贫困在缺水上。特别是1990年秋至1992年秋,新安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河水断流,禾苗枯焦,尤其是严重缺水的正村乡太平沟村的乡亲要到十几里外的深山沟中去挑水,水桶排队就排一里多长。旱情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怀,新安电厂也拿出了100万元进行救灾。但是,李廷魁想的是“要彻底改变缺水的历史,不但要让乡亲们喝上甘甜的井水,还要建引水工程,把旱地变成水浇地,永久改善乡亲们的生存条件。”

      从那时起,他就筹划着如何尽快为该村打一眼深水井。但打井首要的问题就是钱,贫穷的乡亲实在拿不出那么多的钱。为此,他又踏上了“化缘”的老路,从他以前工作过的单位,到他以前的合作伙伴,能筹一分是一分,能集一毛是一毛。资金到位以后,他又带领地质专家走遍沟沟坎坎,勘查好水源,选择高水平的打井队,采购物资……在他的精心协调和周密组织下,1995年5月13日,历时62天,一口265米的深井引水工程竣工,二级提灌43米和780米爬坡管道及大容量蓄水池也相继建成。看着那水涌管喷、盈井溢池的清水,当地的乡亲们无不眼含热泪,奔走相告。他们把这眼井取名为“甘露泉”,以铭记为他们送来“甘露”的打井人。从1993年到1997年,李廷魁又为正村乡太平沟村和白墙村打深井两眼,建成人畜用水导水工程,完成800亩农田喷灌装置,架设2350米高压输电线路,结束了太平沟村、白墙村群众完全靠天吃饭的历史。

      以捐学资教为乐,为家乡发展培育一代新人

      李廷魁常说,“新安县穷,穷在教育上,穷在人才上,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受教育、学知识,培养更多的人才,只有这样,新安县的经济振兴才有后劲,国家才能持续昌盛。”他在与广大农民的密切接触中深深地感受到,虽然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大多都改善了,但由于客观环境条件的差别,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即使是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地区,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也依然存在。对此,李廷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心一意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新安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的事业做点事情。
      虽然李廷魁现在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每月3000多元的离休金,生活上总是缩衣节食,非常节俭,但是无论新安县那个村建学校,只要找到他,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慷慨解囊,甚至倾其所有来进行帮助。他先后资助过的学校有10所以上。当听说新安县的一些学校想开设电脑课却买不起电脑时,他立即联系,用自己的钱买到几台低价电脑,赠送给这些学校。
      他曾给郭峪、马头、梁村、曹村、陈胡洞、刘河等6所希望小学各捐款5000元;给他在建国初期当区长时的区政府所在地高沟村小学送去1万元的新桌凳,作为当年支持新政权的回报;帮他的家乡白墙村中、小学盖了两座教学楼;为全县3所高中各捐1万元图书,13所乡中学各捐1套《中国古典文学百部》(每套3000余元)。
      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心,县政府特聘他担任县督学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名誉会长,每年定期下乡到基层去检查教育法执行情况,帮助基层学校解决存在的困难。
      比如石井乡乡中学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及北冶乡乡中学餐厅屋顶漏水,已经影响到教学工作和学生情绪,他就帮他们筹集资金,组织施工,还亲自监督他们的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漏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北冶乡涧沟村新校舍已盖好两年,但因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20万元,人家不让使用,学生仍然在危房中上课。他在督导检查中发现这个问题,就向县长说明了事情的严重性,县里立即拔了款,学生高高兴兴地搬到了新校舍。李村小学供电不正常,城关二中电路不安全,他和供电局局长协商,支援李村小学新建成了2公里供电线路,对二中供电线路进行了改造,保证了用电安全。一些学校卫生条件差,他就要求他们限期解决,还要亲自去检查落实情况。为此,县委两次表彰他,评他为县教育督导先进个人和助教先进个人。

      他在百忙之中,总是抽出时间,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给学生讲自己在家乡办电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鼓励他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毋忘家乡”。

      以传递爱心为乐,设奖励基金造就一批精英

      李廷魁深切感受到,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可以从面上解决发展普通教育和培养一般人才的问题,但是要培养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解决品学兼优而家庭又极端贫困的孩子的上学问题,还是要设立奖励基金,走发展社会救助事业这条路。这些孩子的刻苦耐劳精神和上进欲望极强,成才和成功的信心极高,往往救助一个人就等于救助了一个家庭,解困了一家族。
      因此,李廷魁在1997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把10年间新安县委、县政府为表彰他为家乡经济建设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而奖励给他的总额57万多元的奖金,分文不取,全部捐献给新安县的教育事业,并用这笔资金设立了“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会”,专门用来奖励新安县品学兼优而家境又特别困难的学子。到2007年该基金会得到热心慈善事业朋友的捐赠已累计到100万元,基金会已资助大学生108人,每人5000元,已资助金额45万之多。资助对象还有极贫困的高中学生等。

      1997年以来,在资助的学生中有50多人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有的进了国家尖端科研单位,有的已经出国就业,有的到国外留学,还有不少人在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
      10年来,受基金会资助过的100多位同学中,给李廷魁的来信就有400多封。从这些热情洋溢的来信中,他很高兴地看到基金会的爱心付出,得到了十分珍贵的回报——为社会奉献爱心的精神在基金会会员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有个学生在给李廷魁的信中说:“自古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但人间自有真情在,您的帮助不但使我们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做人的真谛。我们一定会像您那样,去帮助其他遇到困难的人……”

      有的同学走进大学之后,有了奖学金或助学贷款,困难得到缓解后,就主动申请放弃自己的那份奖金。有的同学,在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爱心活动”并拿出自己有限的生活费去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有的同学,在学校组织自强扶贫社,还当了社长。有的同学组织捐款慈善基金会,募捐了被褥、衣服并亲自送给贫困人们的手中。他们的这些义举受到了学校的表扬和支持。

      有的同学来信说:我很乐意帮助别人,也算是把爷爷的爱心传承下来,我做过义务工,我到过养老院照顾过老人,又参加过大连慈善总会组织的义务献血。他们说“爱心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姓高的同学来信说: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我的前途怎样,但我会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回报基金会的爱心,回报给贫困孩子的教育事业上,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愿基金会越办越好,成为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贫困孩子们的心中。

      从这些热情洋溢的来信中,李廷魁得到的不仅仅是欣慰,更使他看到爱心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延续。

     尤其令李廷魁高兴的是,这些贫困学子在思想上日益成熟,有的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是预备党员,还有不少同学写了入党申请书。
      此外,李廷魁还热心慈善事业,是新安县慈善协会的荣誉会长。他到电厂扶贫点北冶袁门村慰问时,有一位老寿星时年95岁,身体很好,头脑也很清醒,李廷魁就给他100元。他也经常到敬老院看望同龄人,在他家乡的村子,他每年给80岁以上的老人送100元,叫他们过好春节。
1998年长江等地涨大水,每次洪峰都牵动着他的心。从8月12日到27日,他先后捐过三次款,湖北1000元、西安1000元、新安县500元。后来在县募捐大会上又捐1000元。十天之内捐了3500元。他说,人人都献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更是中国人的美德。

      李廷魁经常说,只有全心全意和尽心尽力地把人民的事情做好了,才不愧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才不愧是一个活得有趣味的老人。

      以精神扶贫为乐,言传身教扶贫扶在根本上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扶贫要扶在关键处。贫困县缺钱、却技术、缺人才,更缺精神。为什么有的贫困县给了资金却不能致富,给了技术却没有用处,给了人才却不能留住?关键就在于缺少创业的精神。李廷魁为新安的长远发展着想,不仅帮助新安人民创造物质财富,而且送给新安人民创造财富的精神。这种精神扶贫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扶贫。
      李廷魁送给新安县人民创造财富的精神至少有五种:
     第一是奉献精神。
     这种精神是脱贫致富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精神。
      李廷魁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享受,而在奉献,奉献越多,价值就越高。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虽然离休了,但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休,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丢。老有所乐,乐在有所追求,乐在有所作为;乐在爱心付出后获得的成就感和给自己心灵上带来的快慰。”

      李廷魁是这样说的,也是一辈子坚持这样做的。在职时他先后在河南、陕西、湖北、四川等省参与领导建设12座电厂、4条超高压输变电线路和1条电气化铁路工程。其中襄渝电气化铁路是他一身中经历的几场硬仗之一,没有奉献精神是拿不下来的。1985年,电力部领导点名要他带领超高压公司从渠县到万县架设140公里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四川山高谷深是出了名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许多线路都要建在山顶或悬崖上,跨度达数百米乃至上千米,这一段铁路共有隧道105道,桥梁716座,最高桥梁76米,最长160米,仅桥和隧道就占全线的50,这就说明工程难度很大。就这样,他坚持在7月流火、8月蒸笼的地段干工程。当时他虽然已60岁了,但他每天都走在前面,协调进度,关心大家生活。他说,鞋上不沾土不像官,只有敢拼才能赢,以实际行动给大家做表率。大家看到他这把年纪了还拼命,深为感动,工作热情高、干劲大,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1985年12月27日,襄渝电气化铁路全线通车,国务委员张劲夫打电话表扬他们,水电部领导钱正英、张斌等也打电报表示祝贺,赞扬他们公司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

      李廷魁离休以后一直在新安电厂和后来的电力集团公司工作,每天同普通工人一样上下班,公司要给他工资,他坚决谢绝,
      2000年冬天,金属钠厂扩建任务正紧,他亲自在工地上督促,不小心碰伤了腿,只在家休息了几天,就又一瘸一拐地回到工地。大家都心疼地劝他回家休息,他说:“我能在这里转着看看,心里就踏实些,呆在家里干着急,心里难受啊!”
      李廷魁不图名、不图利,为新安兴建电厂和电力集团增强经济实力、筹资打井为百姓送甘泉、捐学资教培养一代新人、设立奖励基金造就一批精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人民谋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对此,新安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

      第二是实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李廷魁体验到,发扬雷厉风行的实干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

      1996年3月15日,新安县领导同意铝厂二期工程和电厂6号机组一块上,要求李廷魁帮助订购主设备。他带人于3月20日由洛阳到成都,21日与四川锅炉厂朱厂长订合同,确定按他们要求的工期和价格交货,价格为1380万元,比市场价低50万元。3月22日到北京,和北京重型电机厂签订发电机汽轮机合同,定价1600万元,比市价节约100万元。3月24日到济南变压器厂,订主变压器设备,谈判结果定价比5号机组主变减少22万元。3月27日到南宁重型机械厂谈判,对方要价85万元,经谈判最后降到77.4万元签了合同。来回11天,订了4份主要设备合同,共为电厂减少支出437.2万元。他为了家乡,求助四面八方,虽然一路辛苦劳累,但每办成一件事,他都感到格外高兴。

     第三是永远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的精神。
     这些年,李廷魁家庭也连遭不幸。2000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工作的儿子病逝。白发人送黑发儿是何等的痛苦!但李廷魁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在新安的创业工作。2001年正当他满怀热情地向着企业资产100亿、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的“双百亿”目标迈进的时候,他的老伴不幸身患脑溢血躺倒在床上。一边是他患难与共、割舍不下正躺在病榻上的老伴儿,一边是他执著深爱、孜孜以求的事业,看着躺在病榻上的老伴,实在不忍心走出家门,但是想到新安县人民期盼的目光,想到正在建设的工程,想到自己是这些项目的总顾问,工程设计、设备采购、项目技术招标等这些关键环节不能不关心,于是他就雇人照料老伴的生活起居,自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程建设之中。他说,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何必为此愁容满面,自找苦吃。

      第四是以坦荡、大度和包容为特征的的顾全大局精神。
      李廷魁明白,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需要顾全大局的精神,不能穷折腾。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李廷魁特能正确对待同志间的磕磕碰碰和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他说:“只要心中有了大目标,就会心胸坦荡,不去斤斤计较。有人说我会自我调整情绪,其实就是把非原则的事看得淡一些,一笑了之。大肚弥勒佛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是要笑对人生,‘容人者自安’。”

      第五是抓住机遇锲而不舍的精神。
      李廷魁深切地体会到,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脱贫致富的最最重要的法宝。
      李廷魁认为,新安人民欢迎他帮助新安脱贫致富,就是新安人民给他的最好机遇。他说:“新安人民给了我一个机遇,我要还新安人民一个满意。”如何还新安人民一个满意?李廷魁明白,脱贫致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他离休后作为一个颐养天年的老人,完全可以干几年就回到武汉等大城市养老,但是他没有这样,而是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在新安艰苦奋斗20年,直到新安由一个远近闻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变成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县的今天,他还在为新安县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不止。新安县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而李廷魁却一直坚持了下来,一直坚持到夺取脱贫致富的最后胜利。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