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改革国家能源管理体制是时代要求

2008-01-09 14:19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能源国家能源能源管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改革国家能源管理体制是时代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谈《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本网记者  任春
  
    2007年年底,在社会各界呼吁加快国家能源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改革的尖峰时刻,作为回应,我国政府在时隔10年之后首次以国家名义对外发布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白皮书的发布,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政策透明度,进一步让国际社会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能源现状和政策,促进能源国际交流与合作。该白皮书起草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完善国家能源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形成适当集中、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
  
    改革:适当集中、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
  
    问:目前有关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议论很多,我国政府准备采取哪些措施推进能源体制改革,优化能源发展环境?
  答:中国正在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步推进能源体制改革。1998年实现了石油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新型石油工业管理体制。2002年按照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离。煤炭工业市场化改革后,2005年又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化改革和发展。中国正在按照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市场化程度,完善能源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改善能源发展环境。一是加强能源立法,为增加能源供应、规范能源市场、优化能源结构、维护能源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继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三是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大规模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四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能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五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家能源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形成适当集中、分工合理、决策
科学、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六是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格局:形成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供应体系
  
    问: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中国能源资源的状况和特点如何?
  答:从中国能源资源的总体情况看,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总量较丰,人均较低,分布不均,开发较难。具体来讲:
  一是总量比较丰富。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比较大。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二是人均拥有量较低。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生物质能源开发也受到制约。
  三是赋存分布不均。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我国主要能源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四是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能源资源开发条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
    问: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工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85亿吨,列世界第六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电力发展迅速,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亿千瓦,发电量达到2.87万亿千瓦时,从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近几年,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2006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95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685万千瓦;年产沼气约10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2200多万口。
  二是能源节约效果显著。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节能率为3.9%。特别是近年来,扭转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2006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实现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能源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也明显下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三是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2007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情况继续趋好,同比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出现近年来首次下降,降幅分别为1.81%和0.28%。预计2008年会更明显。
  
    战略: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问:中国将实施怎样的能源发展战略?答:上个世纪及之前的100年时间里,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但其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费量占同期全球的60%和50%。21世纪或者更长的时期,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将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从人类已经走过的历史过程看,工业化是社会财富积累快、能源资源消耗大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是人类发展需要共同回答的问题。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中国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只能走科学发展道路,即走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能源发展道路。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能源发展战略是中国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能源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立足国内”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我国政府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提高国内供给能力?
  答:中国将通过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科学发展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能互补,提高能源供给能力。除白皮书提到的政策措施外,中国还要重点建设五大能源工程:一是能源基地建设工程,即有序开发煤炭基地,加快建设油气基地,积极开发水电基地、优化建设煤电基地、加快建设核电基地。二是能源储运工程,即煤炭运输通道和港口,油气输送管网,电网设施。三是石油替代工程。即加快发展煤基、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和煤化工技术,统筹规划,有序建设重点示范工程。四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工程。重点发展资源潜力大、技术基本成熟的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太阳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以规模化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五是新农村能源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原则,在继续加快小型水电和农村电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适宜村镇、农户使用的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合作:国际社会应充分尊重并维护中国的发展权
  
    问:在G8峰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新的能源安全观。中国政府在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将如何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答:中国是国际能源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东盟10+3能源合作、国际能源论坛、世界能源大会及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的正式成员,是能源宪章的观察员,与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双边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等许多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都建立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
  在“引进来”方面,中国将继续完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对外合作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勘探开发非常规能源资源,鼓励外商投资和经营电站等能源设施,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在“走出去”方面,中国仍将积极扩大国际能源贸易,促进国际能源市场的优势互补,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开展能源进出口贸易,完善公平贸易政策。中国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原则,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参与境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能源工程技术服务合作。
  问: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发布之际,您有哪些突出感受向国际社会表达?
  答:我最想说的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国际社会应充分尊重并维护中国的发展权。
  第二句话,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安全。
  第三句话,能源合作是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查看更多>国家能源查看更多>能源管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