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华电范式:创新管理显卓越

2008-01-15 14:00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网记者段贵恒
  
      卓越和优秀的区别,往往体现在对创新管理的关注。只有不断地对管理理念进行修正、对管理方法推陈出新,公司卓越的素质才能不断得以累积。
  观察“华电范式”,记者发现,一家大型央企,在一个战略框架下,紧紧依靠先进管理方式促使公司业绩不断追求卓越,并努力保持创新超越精神的管理故事,正在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演绎。
  华电集团党组书记、总经理曹培玺认为,以战略为统领、对标管理为手段、信息化为平台、业绩为导向、薪酬分配为激励、先进文化为引领的科学有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机制,才能引领华电阔步前进。
  
      对标管理显身手
  
      2007年前11个月,华电集团完成发电量2316.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3%,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47%。2007年11月,华电集团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任期“绩效进步特别奖”。这得益于华电集团不断完善的全面对标管理。
  以财务预算、业绩考核、薪酬分配三位一体绩效目标管理机制为核心的全面对标管理体系,形成“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激励约束机制,给华电集团的经营注入强大动力。
  在绩效管理的推动下,对标理念深入人心。2004年,燃料成本大幅上涨,青岛发电公司等六家华电系统对标管理试点单位,迎难而上,通过纵向与自身历史最好水平对标,横向与全行业、与地区平均水平对标,查找不足,挖潜改进,最终使得各项指标都得到优化,在年度计划基础上,利润增收5338万元、发电量增加10.68亿千瓦时、供电煤耗下降了1.8克/千瓦时。2006年,华电集团在试点基础上,把对标管理全面引向公司系统各企业。2007年,华电集团基本形成预算、指标、责任、评价、考核、兑现全面对标管理体系,建立起“紧盯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的对标管理机制。

  2002年,四川宝珠寺水力发电厂划入华电集团时,亏损额高达3.8亿元,为集团公司第一亏损大户。一番励精图治,2003年宝珠寺电厂实现减亏6000万元;2004年,再次减亏1.3亿元;2005年一举实现扭亏为盈。
  如果说,2002年华电集团成立时,面对十几亿元的亏损额,华电人还略显茫然的话。时过五载,华电人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诺言。数据显示,经过五年努力,华电集团实现利润突破40亿元,经济效益翻两番。
  2007年3月,华电集团启动安全生产与营销实时监管系统建设,该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电厂生产、营销、环保数据,建立统一实时数据平台,实现生产、营销和环保全过程监控;对安全生产、营销和环保过程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对比、分析,为考核提供依据,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截至2007年11月底,已有44家电厂完成生产实时数据接入总部,按计划2008年将完成全部80家电厂数据接入并进行高级应用开发建设。该系统的建设成功,可将公司所有运行机组集成到统一的监管平台,为实现全面对标管理提供实时数据。

  “以提升安全、效益、发展三大业绩为目标的对标管理,就是要达到企业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目的。”2006年12月27日,曹培玺在考察华电国际FAM系统时说。
  2008年,华电集团将深入开展“对标管理年”活动,从集团总部到各分支机构、基层企业、车间班组层层对标,从电力生产到经营管理、项目前期、基本建设实行全方位对标,全面落实对标主体、对标内容的“全方位对标”在华电集团全面展开。
  以提升三大业绩为中心,以增强竞争力为主线,以加强企业管理为重点,深入开展对标管理年活动,全面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发展突破能力、市场开拓驾驭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节能减排能力、资本资金运作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华电集团上下围绕这一主题,正在加速形成“紧盯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的对标管理机制。
  
      和谐文化凝人心
  
      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重要的是把员工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出来。业绩导向、合理薪酬、拓宽人才发展空间是华电近几年发展取得成效的重要举措之一。华电以“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视员工为公司最大的资源和财富。
  在华电,员工们总是津津乐道自己企业的员工代表大会。以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机制为主要目标的厂务公开活动,让每一位华电基层员工都找到了企业主人翁的自豪感。
  群众满意度是衡量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标准。在华电,普通员工都会给自己的企业打出很高的认同分值。据测评,截至2006年,在华电90家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层企业里,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的有80,80%~90%的9家,80%以下的仅1家。这组数字只能说明一点,在华电,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绝不是表面文章。

  企业与员工协调发展计划,是华电“人才强企”的独门利器。华电的培训、使用、考核和待遇一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发展需要,企业环境能够满足员工成长需求。特别是面向未来的2010年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发挥国企政治优势,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关键在创新。”曹培玺说。企业文化融入党建文化,是华电和谐企业追求的重要内容。
  华电富拉尔基发电总厂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4000多人的老厂,主辅分离前,就已分流人员460名。面对改革,员工却始终跟企业保持一心。员工心甘情愿为企业分忧的原因在于,党委一直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社会责任树形象
  
      华电高层认为,发电企业作为基础产业、公用事业,必须时刻牢记社会责任。
  保证电力的安全可靠供应是发电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华电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为核心,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保障体系、监督体系、技术体系,建立“以零违章确保零事故”反违章长效机制,落实“两票三制”、“四不放过”等安保措施,开展安全生产“巩固提高年”活动和各项安全例行工作,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整改力度,不断促进华电系统设备可靠性的提高。2007年以来,华电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五年来,无论是在日常保障,还是在抗击“非典”、迎峰度夏、防御台风等自然灾害,消除松花江污染等突发事件中,华电都表现出安全保电的强烈责任,履行了电力央企安全发电的首要社会责任。

  华电在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做到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在贵州乌江,仅2003~2006年,乌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就投入工程建设资金百亿元,向地方政府缴纳建安税1.7亿元。而且,电站建成后,施工所建住房,均无偿移交给地方作为学校或住宅。四年间,乌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30万元,沿乌江流域修建了8所希望小学。投入扶持资金6000万元,改造山区公路近百千米。在新疆喀什、吐鲁番,华电先后选派4批优秀企业管理人员挂职支援边疆建设,为边疆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公益事业中也从不缺少华电人的身影。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中,华电向北京市人民政府捐款500万元;2006年,华电援疆教育捐款300万元……
  从齐鲁大地到江浙八闽,处处播撒着华电扶危济困的爱心。哈尔滨热电公司员工徐金源四年无偿献血5万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截至2006年年底,华电组建青年志愿者分队849支、9000余人,有多个志愿服务集体获共青团中央表彰。黑龙江佳木斯发电公司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杰出集体”称号。

  今天的华电,秉承依法治企、规范运作、诚信守约、互惠互赢的原则,与金融、科研、建设、铁路、煤矿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诚信、高效、合作、服务、环保”的形象得到合作者的普遍认同。
  站在新的起点,华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实施“以履行经济政治社会责任为使命,以提升安全效益发展业绩为中心,以做强做大做好为方向,坚持电为核心、上下延伸、内外并举,坚持集约化、现代化、国际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构建和谐,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国内行业前列、世界企业500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公司战略,一个充满生机、前景光明的能源巨子正扬帆前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