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赴湘采访日记之五:直播正在进行

2008-03-04 10:46来源:新疆电力公司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清一色安全帽和工作服的抗冰抢险队伍里,有三个特殊的人。他们每天都按时出现在施工现场,有时甚至更早,因为他们在收藏第一缕阳光。有时,他们为了记录突击队员离去的背影,常常被最后一抹夕阳遗忘。他们是记者,用文字、话筒和镜头给我们讲述着这场抗冰抢险。

  跑断鞋也不停止采访
  刘枫是《新疆日报》的高级记者,也是三名记者中惟一的女性。虽然她曾经获得过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范长江新闻奖,但干起工作来,却仍然是一个十足的“拼命三郞”。
  从乌鲁木齐刚刚赶到抢修现场时,恰逢连天阴雨,天冷路滑。但这一切并没有吓倒刘枫,从洞口到韶山,刘枫天天都要冒着雨雪前去抢修第一线进行采访。恶劣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虽然没有压垮刘枫,但鞋子却受不了这般辛苦,不得不提前“退休”了。在来到抢修现场的第三天,刘枫的鞋底在长时间雨雪的浸泡下,从中间断成了两截。回到房间换了双鞋后,她又接着跑向了施工现场。

  2月27日,在洞口220千伏黔-平线采访时,为了去环境最艰苦的166号塔位,刘枫冒着大雨在海拔1000多米的雪峰山上爬了好几个小时,到达山顶时已经筋疲力尽。但雪峰山似乎不甘心就这样轻易被征服,湿滑的山路让刘枫闪了一个踉跄,如果不是随行的洞口县长黎仁寅及时拉住,她很有可能滑落山谷。但就是这样,刘枫还是重重的摔了一个跤,全身沾满泥浆。回到房间后,已经是午夜12点,换去衣服,刘枫立即投入工作,满怀激情的写下了“湖南百姓从心里感谢新闻人民”的新闻稿件,刊登在《新疆日报》上,把湘江人民对天山儿女的感激传回了新疆。
  3月2日,刘枫采写的一篇全景式反映新疆电力员工抗冰抢险的长篇通讯已经定稿。从来到抢险现场,刘枫独自承担了《新疆日报》“新疆电力在南方抢险救灾”专栏的写作任务,已经先后刊登了10篇文字稿件和8张新闻图片。

  直播正在进行
  除了文字写作以外,还要录音和播音,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邸军又多了一项工作。来到湖南以后,邸军比平时忙了许多。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九点的早新闻里都有他发回来自抗冰一线的报道。白天他到现场采访,晚上回来还要整理同期声,制作录音,传回台里,才能保证节目按时播出。
  电台开设了现场直播节目《跨越天山的爱》。隔天的13点到14点通过电话连线进行现在直播。每次邸军都要提前安排好各个环节,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直播。目前,邸军已经组织了4期直播节目,先后邀请新婚第二天就踏上抗冰保电征程的新郎官焦傲和把三岁的孩子托付给老人,双双上一线的盛建星、朱嫱夫妇等人进行了直播。
  邸军算是半个湖南人,从小在湖南外婆家长大。现在驻地距离外婆家不过几十公里,他却抽不出时间回去。他说:“下次我休假时再去看望老人家,这次就算了,因为直播正在进行”。

  睡觉是最大的奢侈
  在三位记者中,新疆电视台记者周光磊算是最出风头的。到湖南的第一条新闻,他就直接出镜,站在抢修现场对着镜头直播,把公司援湘抗灾情况和自己的形象一起传向了天山南北。他不但承担了《新闻联播》的发稿任务,还要负责两期《今日访谈》的采制。
  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平常采访就很辛苦。到崇山峻岭的抢修抗灾现场那就更不用说了。不但自己要爬山,还要背着摄像机和三角架等设备。最艰苦的地方才能拍出最精彩的画面。有时,为了拍摄一个简简单单的画面,需要走上一个多小时。在韶山采访期间,周光磊为了寻找一个最佳的拍摄点,和驾驶员四处转,结果迷失了方向,几个小时以后才找到出路。

  拍摄只是周光磊工作的一部分,回来还要编辑画面。每天晚上,他都要在计算机前工作五六个小时,编辑好节目传回台里,从没有在两点以前睡过觉。对他来说,睡觉是最大的奢侈。
  如今,抢修工作已经吹响了总攻的号角,我已经隐隐约约听到了胜利的脚步声。但记者们还继续奔赴在施工一线。因为,我们报道仍在继续。(李易峰)
  信息来源:新疆电力公司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