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理性应对高油价时代

2008-04-01 13:14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网特约能源专家 叶春

  自2月19日国际油价收盘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以来,纽约指标原油期货价格仅5天稍有回落,其余均在100美元以上高位运行,3月17日更是创下了每桶111.8美元的历史高位。据专家预测,油价仍未达到终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维持震荡上涨的格局。无疑,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

  长期油价维持上涨格局

      2004年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攀升,到今年1月份油价一度每桶突破100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涨幅近60%,创造了近年来的最高点。尔后,短期内冲高回落,但2月中旬油价再度回升到100美元以上。应该说,此次油价成功冲击百元大关主要得益于短期因素,但从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来看,油价上涨是必然的,而且继续上涨。

  从需求上看,全球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必然导致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将放缓,但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也将稳定增长。而正在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迅速,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发展中国家,则进入了石油高消费期。发达国家高耗能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转移,也加大了后者对石油消费的依赖程度。工业化国家的石油消费量仍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3,特别是中国、印度和沙特阿拉伯等经济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能源署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全球新增石油消费量的7/10都将流向这些国家,此间石油需求年增长率预计可达1.6%。
  从供应上看,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从客观上看,世界石油储量在不断下降,供应能力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石油的储量分布也不均衡,12个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储量最为丰富,约占全球的2/3;而英国、挪威在北海的储量十分有限,如果继续大量开采将濒临枯竭。同样作为非欧佩克的俄罗斯石油储量虽较为丰富,但普京近日提出俄罗斯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的过度依赖,将重心更多地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制造业转移,这预示着俄罗斯可能将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减少石油出口。目前,欧佩克石油产量约占全球1/3强,并可能继续抬升,足以左右国际油价。本月初的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宣布继续维持产量不变,抵制了美国多次要求该组织增产的呼声。委内瑞拉等国石油部长则透露,如果价格继续下滑,欧佩克更可能减产,以维持国际油价高位运行,获取稳定的石油收入。

  在供需矛盾下,有两种途径就成为必然选择,一是寻找石油替代品;二是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节约石油。目前,石油替代产品主要是天然气和燃料乙醇。对于天然气,由于其价格与国际油价的同步关联日益紧密,储量分布基本与石油一致,显然价格上没有互补的优势。在石油高价的情况下,同为石油资源大国的天然气资源大国必然也会对天然气实施高价政策。而以粮食、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受原料的限制,加上生产燃料乙醇成本高,还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资源,必然难以大规模生产。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石油替代品相对巨大的石油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解决石油的供需矛盾。
  对于提高石油利用效率,从客观上看,改造或更新效率更高的燃油装置,不仅需要科技进步,还需要巨大的投入,也有个时间过程。有专家认为其更新周期为7年左右,难解目前油价高之燃眉之急。从主观上看,未来节油的重点国家是世界石油消费量最大的美国和石油需求增速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前者由于控制了较为广泛的石油资源,无论是从成本还是危机考虑,投入巨资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的积极性不高;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财力的限制,短期内没有能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所以,意欲通过提高石油利用效率节油,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也难以奏效。
  21世纪的头20年,石油仍将是世界主要能源。据国际能源机构预计,到21世纪的30年代,全球石油需求将由目前日需求量的8610万桶增至1.2亿桶。而石油储量则是有限的,未来油价还会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必将维持上涨的格局。

  短期油价高价位震荡

  中东局势动荡和大量投机资金涌入等非可控因素的影响,使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然后回落,再冲高……一般认为,地缘政治、美元贬值和投机活动猖獗等因素,是导致近年油价高位震荡的主要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缘政治动荡等难以避免的潜在危险,使国际油价的发展变化更加扑朔迷离。中东两大“油桶”———伊朗和伊拉克的紧张局势一直影响国家油价,当前,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伊朗核问题仍然是重大不确定性因素。主要产油地区政局动荡严重抑制跨国石油投资,加之俄罗斯、委内瑞拉等产油国不断加强政府对油气资源的控制,都会导致石油产能增长缓慢。
  美元贬值是近年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直接原因。一直以来,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美元贬值意味着美元的购买力下降,对应的油价就应该上涨。2004年开始的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是美国2001~2004年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所致。其间,美国政府为了拯救“新经济”危机连续降息20余次,联邦基准利率从7.5%下调至1%,导致美元对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的有效汇率下跌28%,对欧元更是达40%。有研究显示,美元贬值的态势仍将继续,石油价格也将伴随美元汇率变动而震荡。
  市场投机行为活跃是导致油价突涨的关键因素。随着资本市场牛市的成长,企业价值逐渐得以体现,投资者很难再从中获取高额收益,因此很多投资者开始从证券转向石油期货。尤其是主权财富基金和对冲基金不断参与石油炒作。资料显示:目前,世界有差不多40只数额达到2万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仅美国就拥有大约2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以及15万亿美元的养老基金。在美国次信贷危机爆发后,大多投资者选择暂时离开美国债券市场,纷纷选择风险比例相对较低的石油等大宗交易商品进行炒作。由于规模型的基金涌入,令石油价格的走势无论是变动的速度抑或强度都较以往高出许多。

  理性应对高油价时代

  无论是从长期的供需矛盾看,还是短期的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分析,国际油价必将维持高位震荡格局。石油价格大涨往往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曾经重创美国经济和日本经济。而中国的经济体系更加脆弱,经济快速发展又高度依赖石油资源,油价猛涨会对经济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近50%,不能再把能源政策的制定寄希望于油价走低,必须直面高油价时代,理性应对。
  第一,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工业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造成我国能源效率指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当前,应正视经济增长模式所遭遇到的能源瓶颈,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耗率,引导企业在投资的时候就避免触及“双高一资”项目,不断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增强应对高油价风险的能力。
  第二,构建稳健的石油供应体系。影响石油供应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投资、产能、炼油能力、石油运输和库存等方面。全球范围的油源投资和日益攀升的勘探开发成本均需汇集全社会资金,应进一步向非公有资本放开石油供应市场。在立足国内的同时,加大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勘探合作,不断提高石油产能。应在沿海港口设立大型炼油基地,提高炼油能力,并降低运输成本。选择合适时机和方式加快石油战略储备进程,以应付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冲击。
  第三,加快石油替代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石油替代产品,有效“开源”。建立财税政策保障机制,重点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产业,同时加大对天然气水合物等替代产品的研究力度。
第四,努力调整消费结构。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点是贫油少气,但用于发电的煤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应该调整能源消费终端的结构,促进以电代油,减轻一次能源分布不均衡的压力,减少石油消耗。同时,要增强全社会的节油意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