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创新 成就奇迹的第一推动力

2008-04-03 11:18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刘振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们的工作具有开创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必须勇于破解难题。”3月27日,在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设现场,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说。
  这将是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特高压工程,线路铁塔平均高度77.4米,是500千伏铁塔的近2倍;铁塔平均重量71.3吨,是500千伏铁塔的3.5倍。有人说,这将带来施工方式的质变。
  唯有创新,方能闯关。国家电网人攻坚克难,创造了电网建设的奇迹。目前,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线路组塔顺利推进,三个变电站(开关站)已具备设备进场安装条件,未发生任何基建安全事故,工程质量均达到优良级标准。创新,是成就奇迹的第一推动力。

  管理创新
  凝聚一种事业魂
  3月25日上午,记者和几位同行来到晋东南变电站。由于急于一睹变电站真容,我们没戴安全帽,刚要进大门就被工作人员拦住,好话说尽也没能入内。铁的纪律,在特高压工地上执行得十分彻底,纪律背后,是卓越的管理在发挥威力。
  在山西长治,记者领到了一个黄色记者证,该证也可通用于河南、湖北等地的特高压站线。这个细节,可以看作特高压建设过程中集团化管理的一个缩影。
  创新是特高压建设的核心所在。在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建设中,凡是适用标准化的领域,一律建立和推广应用了统一标准。记者在沿途变电站和线路施工现场看到,每处施工平面布置已实现了标准化,就连现场指示牌的文字着色和大小都完全一致。

  在南阳开关站的备件库里,任何一件物品都要像超市里面的商品一样,经过条形码扫描才能进出库。
  将成功经验复制,能成就更多的辉煌。“试点引路,样板先行”的工作方式与以往有别。“在大型构架的首档挂线时,我们请来了晋东南变电站和南阳开关站的专家和同行一同观摩,成功后就可以推广。”荆门变电站一位负责人说。原来,为统一施工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和工艺,在特高压工程建设中,国家电网公司按照试点前策划—实施试点—试点总结—改进推广的思路,策划了变电工程首次大型构架、设备的安装、首档挂线、线路工程首基浇制、铁塔组立等重要施工工序的样板试点,令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人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严格的管理提高了安全水平。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自2006年8月19日奠基以来,至2008年3月31日,现场施工人员近万名,实现了安全生产590天,建设现场规范有序,安全始终可控、能控、在控,管理创新功不可没。记者在晋东南变电站看到,工人们上下班都是两人一排列队进出场。这种近乎仪式的管理方法,彰显了施工队伍的凝聚力,更体现出管理的细致入微。

  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全线设立了9个现场建设项目部,对9位年轻的项目经理委以重任。制度塑造人,人促进事业发展。项目经理们勇于创新,在工程建设中起到了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决策效率的作用。
  张亚鹏是最年轻、管辖标段最多的项目经理,负责黄河大跨越工程及4个线路标段的施工管理任务。他带领参建人员妥善解决的现场通道问题,一下子就节省成本200多万元。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线路全长645千米,共分为18个标段,有19家单位9600余名建设者同时施工。管理创新的无形之手将大家凝聚在一起,推动事业不断跃升。

  技术创新
  使出一股认真劲
  “要通过特高压工程建设,使我国输变电施工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产生革命性变革。”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建设伊始,建设者们便有这样的目标。
  施工技术上的自主创新,为工程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施工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始终坚持创新理念,鼓励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下转第三版)
  南阳开关站构架栋梁的安装位置有59米高,构架横梁与构架之间的安装间隙却只有30毫米,地面监控员用高倍望远镜观察也有困难。高清晰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引入,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总经理彭发水说,有了它,就能够实现对高空作业的良好操控。

  黄河大跨越项目部总工程师朱冠旻给记者看了一部3D动画片。短短10分钟的片子,形象地展示了整个组塔过程。“一般的工程,我们不会单独制作动画片。但大家都没有特高压建设经验,通过动画片学习很有必要。”
  创新实现了对传统电网施工技术的突破。常规工程建设往往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特高压基础混凝土土方量较大,在交通便利的塔位,采用集中搅拌的方法,既提高效率,又减少占地面积。
  常规工程掏挖施工时采用人工提土的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安全风险较大。黑龙江送变电工程公司设计了掏挖桩用电动提土机,一举解决了问题。
  此外,山西送变电公司研制了坑内作业防护笼罩,以消除大体积坑体内的施工隐患;北京送变电公司将麦克风、耳机、对讲机与安全帽合为一体,研制出高空作业人员专用安全帽;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设计出抱杆倾角测量仪,可实时监测抱杆是否超过倾角极限……

  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新式作业不仅体现在工程推进上,更体现在“绿色效益”上。特高压工程周边环境始终保持着自然生态,实践了公司一贯的绿色环保理念。
  3月26日,记者来到特高压工程第1标段,在大山脚下亲眼看到,架空索道只用不到半分钟,就将1吨重的塔材运到山顶。辽宁送变电第五分公司特高压项目部工作科科长仲中海说,特高压输电线路多经过山地和林区,地形复杂、交通条件差。如果采用人畜运输,砍树开路会破坏生态环境,架空索道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第4标段,为了减小对保护区内猕猴生活的影响,每基铁塔的设计都增高3米左右。”山西公司特高压项目负责人孙光源说。
  记者在荆门变电站看到,标准化组装式临时设施能多次利用。采用工厂化生产方式,按功能模块规划施工场区,可减少土地占用。生熟土分开堆放的施工方式,能够为施工场地迅速恢复绿色植被。新材料环保覆盖网减少了施工扬尘,边坡防护避免了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

  文化创新
  抖擞一番精气神
  在晋东南变电站,湖南省送变电建设公司技术员王志强向记者介绍了该站的构架安装工程。这位瘦高的小伙子年仅24岁,刚刚大学毕业就投身特高压建设了。对于年轻人来说,特高压是建功立业的战场,更是百炼成钢的熔炉。
  学习,在特高压工地上蔚然成风。在南阳开关站,职工夜校开到了工地上。河南送变电公司项目经理张军指着“职工夜校”的牌子说,这支队伍的工人平均年龄35岁,亟待加强学习与技术交流。项目部利用空闲时间举办职工夜校后,一年中就有近3000人次听课。
  特高压参建人员怀着学习的热情,把个人发展融入事业大局,也为公司发展增添了软实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始终感到一种昂扬向上、充满创新精神的气氛,这是一种文化、一种力量。

  3月24日16时,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记者来到特高压线路第一标段第23基铁塔处。寒风中,东北送变电公司施工人员祖民清已经用手拉紧绞磨钢丝3个多小时了,随时等着风小一点就作业。记者向他道辛苦,他却笑呵呵地与记者分享他的快乐:“我们组第13号塔的时候,很多村民来看。一位老人说,活了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厉害的高科技。”
  国网交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坤介绍,2007年11月中旬以后,晋东南变电站所在地遭遇寒冷天气,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持续了80余天;南阳开关站1000千伏构架达2400吨,构架组立工程量分别是荆门变电站、晋东南变电站的3倍和5倍;荆门变电站的场平工作量大,处理地基最复杂。工程的每一部分都有难点,但建设者们奋力拼搏,在里程碑计划的时间点会师。
  这种文化,不仅充满拼搏精神,还蕴含着和谐的因子。对工程而言,质量合格或许是最重要的目标,但并非唯一目标。特高压工地上,一种与环境、与人相容共处的理念正重塑着工作方式。

  3月24日,在晋东南变电站建设现场门口,记者偶遇一位73岁的老人陈启兴。他就是变电站旁边西汉村人。“工人们干活非常有纪律,我们的生活不受影响。”老人点头赞道。
  创建和谐工程的目标,调动和发挥了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奉献精神,使特高压工程的建设过程成为创建和谐工程、营造和谐企业,进而服务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
  2007年2月1日和7月18日,工程建设者们分别在晋东南变电站和荆门变电站工地开展爱心助学活动。6月中旬,湖北省钟祥市遭受特大洪灾,参建员工组织了赈灾捐赠。当地政府和百姓切实感受到,国家电网公司的建设队伍是光明与爱心的使者。
  文化无形。但是,当你与工地上朝气蓬勃的工人朝夕相处,就能体味与感知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力量。这里,处处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这里,处处应用科学高效的现场施工方式;这里,处处彰显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特色与精神。(作者:姚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刘振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