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绿色奥运”三素描

2008-05-04 14:49来源:国家电网报关键词:奥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净空
  4月20日,细雨夜色中,北京城区供电公司工程师袁效军在办公室伏案研究架空线入地方案。几个小时前,陈荣从附近的赵登禹路跑过,获得“好运北京”马拉松测试赛女子组第一名。陈荣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路面情况不错。对这条路,袁效军有着不一般的感情。
  两年前,为了以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迎接奥运会,北京市政府提出开展“净空行动”,对市内主要道路及周边的架空线路实施入地改造,清除主要大街及重点地区周边的废弃线杆。架空线入地,实现“净空”目标,是袁效军和同事的任务。“当时说马拉松比赛走这条街,全长1.9千米。”她回忆道。
  架空线入地,势必安排部分线路停电。“当时是北京最热的时候,居民家没电怎么办?”袁效军对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记忆犹新,“有个晚上,我们冒着大雨来回勘查协调。一开始有些居民很不理解,后来看见我们比他们还着急,为他们着想,慢慢地态度就好转了。”
  居民态度的转变,不仅因为他们觉得供电员工是贴心人,还因为他们发现这项工程的确是件大好事。“这可以说是民心工程,不仅整治了城市面貌,消除了老城区的供电隐患,也为建设首都坚强电网提供了政策依据。我们做架空线入地时,已经作了比较长远的规划。”袁效军说。
  雨过天晴,华灯映照,宽阔的赵登禹路整洁敞亮,头顶上是清澈的星空。袁效军笑得很开心:“到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看见,我们有这么漂亮的一条路。”(下转第三版)

  降噪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感知“绿色奥运”有很多种方式。曲友立的感知方式是,“听不到的才是绿色的”。作为北京电力设计院的暖通专业工程师,曲友立参与了奥运中心区主要电源点110千伏慧祥变电站的噪声测评。他说:“设计人员为给慧祥变电站降低噪声做了大量工作。白天车来车往,站外背景噪音比站内噪音大得多,我们只好把测评时间定在夜里,背景噪音会相对小一些。”
  在距离变电站10多米远的居民小区里,听不到一点儿站内的声音。“那是当然。”慧祥变电站设计负责人吴江声音里透着自豪,“经实测,慧祥站的噪声最低为40.4分贝,最高也不过43分贝左右。”
  为了达到环保要求,保持周边安静祥和的居住环境,慧祥变电站采用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专利——束腔共振吸声系统。这个系统对频带中心100赫兹噪声的吸声效果是常规吸声结构的3倍以上。“这项技术在国内是第一次用于变电站消声降噪。”吴江和同事与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针对慧祥站是地下变电站的特点,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吸声材料,将设备安装到通风系统和风道侧壁上,处理进出气流产生的噪声,效果很好。

  和谐
  “大妈,又遛狗呢。”“这儿环境好,我就喜欢上这儿转。”在慧祥变电站的地上公园,居民们享受着美景。电力设施与环境十分和谐。
  “要说特色,最突出的就是环境友好。”北京电力设计院总工程师夏泉说,“环保和节能在变电站方案确定之初就是重点考虑内容,各专业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变电站既环保又节能。”
  电气工程师强芸以110千伏北新桥变电站为例告诉记者,由于采用了立体式布置等方法,该站减少占地603平方米,节省建筑工程和设备购置费用约340万元。站在北新桥变电站东面,记者为它与段祺瑞伪政府旧址的浑然一体而惊叹。环保节约之外,变电站的外观设计,与周边人文环境水乳交融。“建一个站,我们要考虑运行和城市景观等多层要求。工业建筑要融于环境,就要仔细搜集周围资源,包括当地建筑主因素,然后才能成图,进一步作相关规划。”据介绍,为了让变电站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建筑师多次调整站区布局,精心设计建筑外立面装饰风格。
  对人们需求的关注,更凸显了人文关怀。“没建站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地,杂草丛生。变电站建成后,这里有绿化,有广场,还有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吴江说,慧祥变电站从周边居民对小区环境要求出发,取消了所有地上建筑,数十次优化方案,实现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这是一种出于人文关怀的考虑,也将是今后设计的发展方向。
  推广典型设计,节约资源,降低造价,集约化管理,夏泉说,这是为“绿色奥运”做的工作。夕阳下,在慧祥变电站地上广场,一位老人悠闲地坐在椅子上。夏泉望着老人说:“这不是‘绿色奥运’的一幅和谐图画吗?”(作者:周艳 张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