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老领导、老专家座谈《百年电力》

2008-06-11 14:04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百年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与光明相伴与光荣同行
       ———电力行业老领导、老专家和电视专家座谈《百年电力
  编者按
  5月,第一部反映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的大型文献电视纪录片《百年电力》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由中国电力报社、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和中电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历时四年倾力打造的这部作品,以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为主线,从1882年上海外滩点亮中国第一盏电灯讲述开始,对中国电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120多年的风雨历程进行了精彩展现。该片重点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电力工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电力体制深化改革的艰巨历程。全片贯穿了中国电力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该片融思想性、权威性、文献性、可视性和科普性于一体,播出后在电力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6月8日,中国电力报社组织了座谈会,与会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百年电力》的观后感。
   
《百年电力》序
中国电力报社总编辑 白俭成
  历时近四年制作的大型电视文献专题片《百年电力》终于与观众见面了。在文献记录片及《百年电力》图书发行之际,照例要写个序。
  2004年11月30日,在我调任中国电力报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8个月后,报社邀请了影视界和电力作协的一些同志,在北京远郊的“京都第一瀑度假村”开了一个小规模的研讨会。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电力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诞生120多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但却一直缺乏叫得响的影视作品。近年,电视媒体对基础工业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巨大反响。相比而言,电力工业的宣传报道在电视媒体方面一直是一个弱项。配合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工业建设发展,加强影视传媒对电力工业的瞩目成就和英雄业绩以及相关知识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既是电力行业内部广大干部职工的强烈愿望,也是广大电视观众十分期待的内容。而中国电力报社作为一个行业的新闻媒体,应该挑起这个担子。要通过与央视等权威媒体的合作及利用行业内丰富的人文资源,整合各种力量,努力打造一部反映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的影视精品。
  一天的会议在激情与劳顿中结束了。从那天起,虽然对报社来说,既缺乏资金又缺乏影视专业人才,但要大力讴歌电力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锐意改革的进取意志的使命感,使我们坚定地走上了电力行业影视制作之路。
  2004年12月,报社成立了影视中心,并注册成立了“北京国电影视制作服务有限公司”,到2005年1月,正式启动了文献记录片的制作工作。
  《百年电力》作为反映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的第一部长篇巨制的电视记录片,内容涵盖了126年的近现代史,历史资料浩如烟海,重要的人物、事件和工程俯拾即是。要在这样一个时空的跨度上用电视语言把它反映出来,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减少缺憾,文献记录片脚本的创作中,我们提出,要尽可能地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工程和历史人物。专题片的编导方式要采取主题式结构,并要求编导尽可能用生动形象的影视语言,现代化的影视及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展示了电力工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更好地把握主题式结构的纵向与横向的关系,把握代表人物与事件及其与历史发展脉络的关系,从而实现思想性、权威性、文献性、可视性和科普性的有机统一,体现大制作、大背景和大视角有机结合。特别是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人文视角。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从电力工业发展与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层面,反映电力工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反映电力工业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二,工业文明视角。作为基础产业的电力工业,在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先行官。
  第三,科学普及视角。电力作为二次洁净能源,是建立在一次能源转换的基础上,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中,能源瓶颈始终是个重大问题。要不断地普及科学用电知识,不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水平,保证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精神文化视角。上百年间,电力人所展现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民族精神的反映和重要组成部分。她秉承于传统,更新于时代,并在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升腾中感染整个社会,照亮人们精神的天空。
  到2005年5月中旬,《百年电力》的脚本基本完成。期间,数易其稿,也请了电力行业的老领导、老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讨论修改脚本。报社的许多编辑记者都参与了脚本的创作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6年5月以后,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党组的关心下,在各大电力企业集团的支持下,《百年电力》的制作工作加速。9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百年电力》文献纪录片的摄制工作正式开机。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王野平和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又经过半年多紧张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到2007年的5月,《百年电力》基本制作完成,开始进入后期的审查修改阶段。
  电监会党组对报社这项工作也非常重视,专门听取报社关于这项工作的汇报。时任主席的尤权同志也几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补充党的十七大及今年抗冰保电的有关内容,对保证文献纪录片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王野平副主席牵头,组织电监会各部门的负责同志,两次审查并提出了诸多的指示意见。
  这部作品的完成并能与全国的观众见面,有着许多我们需要感谢的同志和朋友。
  首先要感谢三位同志。一是制片人王卫民同志,2005年初他加入到电力新闻宣传队伍中,并具体承担了报社影视中心的工作,他的加入,使报社解决了缺乏专业人才的瓶颈问题。二是郭希昌总编导,为了《百年电力》的编导工作能够随时启动,2005年一年中,他推掉了许多记录片的编导工作,整整“待业”了一年。三是已退二线的报社原副总编辑赵文图同志,作为一名老电力新闻工作者,他义务地担任专题片的顾问和资料统筹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三年。
  其次是感谢整个行业对这部片子的支持和鼓励。许多老领导、现任领导、老专家、普通的干部职工,在几年的筹备摄制工作中,积极配合摄制工作,给了我们诸多的指导和帮助,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图片,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各集团公司的主要领导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没有整个行业的支持,要完成这样一部记录片是不可想象的。
  影视文化作品与许多文化产品一样,往往是种遗憾的艺术。《百年电力》的播出,也带给了我们许多缺憾:许多珍贵的资料、许多精彩的采访由于播出时间的限制而最终忍痛割爱;一些重大的事件与重要人物没有完全涵盖进来;摄制技术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最后,向所有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史大桢:一定要尊重科学发展观
  原电力部部长 史大桢
  我和大家思路可能不一样。我先说几点意见。
  我觉得《百年电力》是一部最适宜的宣传电力历史的影片,因为它比看书更方便,里面的典型人物让人感动,看书没有这样一种直观的感觉。《百年电力》纪录片里面要政策有政策,要人物有人物,要过程有过程,要电力职工精神面貌有精神面貌,很多非常生动的事情都拍出来了。片中提出一个问题,就出来一个典型,这个典型具有真实性,我看了以后,本来不认识的人也熟悉了。
  中国的电力事业从旧社会一步步走到今天,数字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解放前,我们的装机容量只有185万千瓦,今天的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已居世界第二位。虽然时间很长,上百年,但通过观看本片,我的感觉就像是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事情,其发展历程很清楚,火电、水电从小机组到大机组,核电从无到有。
  我觉得该片还具有文献性,它就是一部历史,因为片中不仅有党的政策,也有英雄人物的事迹。拍这部片子的人都很讲究,所选取的典型人物都很生动,一句话,真够权威的。
  中国100多年的电力史,不同时代,不同背景,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对这些,我自己本来还有一点模糊,收看电视片以后就比较清楚了,而且知道哪个时期解决了什么大问题,火电机组的国产化,大型水轮机组利用外国技术实现国产化等等。单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也应该是很好的一部片子。
  我想再提其他一些意见。这部片子应该说把历史记录下来了,值得肯定,把英雄人物描述出来了,这也值得肯定。有些情况,比如文革的情况,电业史的纪录片要不要去反映?文革应该说在中国是一件大事。我们的信念、我们党的信念都在文革中受到破坏,人和人的关系不正常,今天关系很好,明天马上就是反革命了。这些东西造成我们思想的混乱。文化大革命不能再搞了,但应该写入历史。我们要把文革期间电力系统里面一种不正确的思想和做法概括地说上几句,比如说那个时候,因为电力的供需已经不能平衡,唯一的办法就是挖设备的潜力。我们知道,挖设备潜力是有限的,可那时,我们不尊重规律的事太多了,结果是损坏了设备。所以我想,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里面得到一些教训:一定要尊重科学发展观,不尊重科学发展观是不行的。
  这部片子拍得很好,我希望继续拍下去。我觉得是否拍成上集《百年电力》,下集《走向辉煌》?辉煌是个形容词,但是它是有内容的,应该是“辉”在何处?“煌”在何处?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质的飞跃、量的飞跃。比如台风年年有,自然灾害年年有,电力行业是如何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的?另外还有一个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电力结构中,火电占75%~80%,火电排放如此严重,不仅我们走不下去,在世界上也是走不下去的。这个问题要解决好,所以一次能源合理化使用问题应该反映到新拍的续集当中。我跟别人谈过多次:中国电力第一步要走的必须是煤、水、核三个方面共济,三足鼎立以后,电源结构就比较合理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至于电,要适度地发展,适度地超前。但也不要超太多,超得太多,投入太大;不超前,我们又拖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
陆佑楣:我们希望能够看到续集
  原水电部副部长 陆佑楣
  100年,甚至更长的一个历史时段,时间跨度非常大,要拍摄这样一个视频的东西,很不容易。可以看出,大家都做了非常辛苦的努力。现在拍成了10集,我感觉到给电业职工看,他们会很感兴趣,知道电力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但如果给一般老百姓看,似乎长了一些,如果将片子浓缩,可能更具震撼力,我想这是今后要继续做的工作。
  电力及能源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推动力。大家知道,有水就有生命,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但如果没有能源,人类将始终停留在原始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会了用火,火本身就是能源。
  讲到电力,电力关系人类怎样利用能源的问题,通过将其他能源转化成电力来使用,这是最好的办法。这也是一个大的前提。看了这部片子以后,我感觉到中国的电力发展基本上符合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国在这100年,电力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尤其到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全体电力职工努力,电力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在不断改变的,1998年的时候,生活方式就与现在不一样。我刚到三峡去的时候,瓶装水还没有,现在已经普及了,离开瓶装水都不行了。而这些都是需要能源来推动的,所以这个话题很大。
  刚才,史大桢同志讲了下一步电力纪录片应该怎么拍?说实在的,我也很希望能够看到下一步的东西,对下一步的东西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现在,社会上对电力的很多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是缺乏电力的科学常识。有一次,一个老外责问,现在火电要烧煤,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不能搞;水电也是要破坏生态环境的,也不能搞;核电还存在核泄漏,更可怕。他不知道他走到哪儿都要打开开关,使用电灯、看电视,他不知道他所使用的电从哪儿来。这种人不仅国外有,中国也有,别看这些现代人生活在当今,但他有一个脱节,很多基本道理他还没有弄明白。
  电是怎么来的?要获得能源,获得电力,转化过程中肯定会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关键是如何科学地反映。这说明,对广大人民进行电知识的普及很重要。比如搞三峡工程,业内业外差不多过一两年争论一次,实际上争论的问题都是最初论证的时候争论的问题,很多问题要从ABC讲起。如果媒体能够科学地向广大的群众宣传普及,很多争论就会平息。中国电力报社有这种资源,有这种人才,有这个资格。能不能在这个方面多拍一些片子?中国地形西部高,东部低,有很大的落差,水电就是利用这个势能来发电的。这种能源不利用太可惜了,这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应该多宣传。
  我非常希望看到中国电力报社拍一些电力科普的片子。这些片子对人有教育意义。电力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电力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电力报社应该继续努力,《百年电力》非常值得肯定,但是还不满足,希望还有一些电力的影视作品面世。
贾英华:有史料价值同时有借鉴意义
  国家电监会供电监管部主任 贾英华
  电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它也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动力,这部片子没有开拍之前,选择这个主题,就决定了它的成功。不管拍得怎么样,史料价值摆在那儿。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
  我也参与了《百年电力》的一些拍摄工作,现在我谈几点感想:首先,它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反映100年电力的纪录片,它不仅基本勾画了100年电力发展的历史,而且里面也描绘了电力人的情感,我对它的评价:一是有史料价值,再就是有借鉴意义。
  其次,这部片子折射了中国10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历史,这个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果现在没有拍这部片子,再过若干年,如果有人想拍了,想出多少钱都拍不好。因为电力界的这些老前辈不在了,口述历史的人就没有了。这部片子的价值就在这里得到体现。
  纪录片难拍,难就难在真实性。纪录片实际上比故事片有意义,因为它记载人类的足迹。
  第三,这部电视片里面体现了一种求新的理念,但其独特性和不可追溯性也很突出。因为不可复制性是纪录片的特点,真实不可再现的,一秒钟之后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对下一步的续拍,我建议不给自己增加难度。从人类起源角度来拍,从电具有最大的覆盖性来拍,从电的现代文明动力标准来拍。它的轨迹就出来了。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郭本敏:这片子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新影厂副厂长 郭本敏
  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座谈,我觉得非常好。我们和中国电力报社合作,拍了10集电视系列片,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总算把答卷交出来了。这个答卷能做出来,非常不容易,方方面面的同志、领导、专家,为这部片子做了非常艰苦、非常细致的工作。我觉得片子是非常成功的。
  从筹备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播出,用了近4年的时间,通过10集纪录片描绘中国电力工业130年历史,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用我们的行话来讲,这种类型的片子我们将之定性为行业性比较强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创作难度都比较大。因为它涉及到两个方面,都得兼顾。其一,从行业发展史来说,应该权威。应该尽可能全面、典型。其二,从创作角度来说,应该更形象、更直观、更具有可视性。这两点对创作人员提出的挑战是比较大的。中央电视台也拍过很多类型的行业片,有一些是成功的,有些不成功。
  电视同行及影视界的领导对拍行业纪录片大都有一种抵触的情绪。宣传行业的成就,拍出片子往往不大好看,不大为一般观众所接受。就电视行业来说,拍行业纪录片是非常棘手的课题。而这部片子,由于在创作上经过我们合作双方、行业内专家领导的通力合作,在创新上、在表达上、在几个方面平衡上,都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突破。今天,我代表中央电视台新影厂,向参与合作的同行们,向电力行业的专家领导们,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拍摄这部片子,对我们新影厂以后的业务发展起到了一些很好的启示作用。由于中央电视台新影厂是以记录国家建设历史为使命的新闻单位,在几十年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客观上积累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应该说非常宝贵。我们电力行业发展过程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工程,都在这些资料里面。这次合作过程中,一些历史性资料是新影厂的,一些是中央电视台的,还有很多是我们和中国电力报社的同仁在创作过程当中精心收集的,我们和中国电力报社合作应该说是强强联合,是传媒之间互补,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另外,这个片子后期工程做得非常好,电视纪录片播出以后,同步推出的图书、光盘,起到一种跨媒体、跨介质的作用。电视有一个特点,电视片在播出的时候,实际上是瞬间的,按照时间播出了,整个过程就完了,再看不到了。书是可以放在手边随时翻的,而光盘则可以被人收藏,随时观看,所以这部片子的后期工程应该说做得非常好。
  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不光浓缩了我国100多年电力工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且,这里面折射出了我们电力建设者给我们国家作出的贡献。我想广大观众看了此片后,可能会有一个很深的触动,电,非常熟悉的东西,背后究竟是什么?
  还有一点,在这儿要表扬一下郭西昌导演和中国电力报社的同志,他们确实有很强的奉献精神,也有精益求精的专业的精神。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继续合作,拍一些不一定是时间跨度这么大,不一定是包容性这么强的片子,让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我们国家方方面面的历史。现在的观众有过于娱乐化的倾向,但是象《百年电力》这样严肃性、思想性比较强的片子应该更多地在电视媒体上播出,在我们各个行业弘扬传播。
杨鸿义:发挥影片作用加大宣传力度
  原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局局长 杨鸿义
  我谈一点想法。《中国电力报》成立以来,在电力系统改革发展当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一种别人代替不了的作用。《百年电力》拍摄成功,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感到这10集纪录片基本反映了电力工业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的出台、重大方针的制定,特别是记录了带有里程碑发展标志的重大事件。水电、火电、核电部分都拍摄得很好,但反映电网方面的,特别是电网的农电方面的部分差一些,改革的部分也有些简单。
  拍摄纪录片,选择重大事件的时候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评议要有深度和亮点,这部片子略显不够。比如就农电而言,国家投了资金,发国债4000亿元解决其问题,最后的效果达到城乡居民用电同价,这是我国关注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应该说在全国是相当伟大的事情,闪光点在这儿,但是这部片子谈得不是很深。还有像湖南农妇给中央领导写信反映缺电问题,从中应该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农民用电的关心,也非常重要,片子中未提及。
  我先说不足,再谈成绩。这部片子成功的地方当然更多。如电力行业在这次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表现,片子反映的就很及时。而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电力报社用影视这种方式抢救了中国电业史,意义非常重大。
  对于电力的历史,我们要大加宣传。不宣传,年轻人就不会了解,这是个大问题。我搞了一辈子农电,跑了400~500个县,现在很多搞农电的人不到县里去,那怎么行?要让他们下去,要让他们了解电力史,就要发挥这部片子的作用,加大对它的宣传力度。
  
李鹰翔: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兼备
  原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 李鹰翔
  参加这个会议前,我先看了这本书,看了前面序言,也看了后面的创作体会,觉得拍这部片子真不容易。我主编过中国核工业方面的书,也参与过一些核工业方面影视的拍摄,我感觉做这类事情容易吃力不讨好。现在拍得比较成功,我觉得很不容易。所以我首先对策划人员、主创人员和这部片子制作人员表示祝贺和感谢。让我们看到了这部片子。
  我是搞核工业的,核电在电力产业中是小弟弟。整个电力130年的历史,核电却是上世纪80年代才起步的,共20多年历史。看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一是有历史价值,二是受到了教育。
  我们过去只知道发展核工业,很不简单。现在看来,发展电力工业也很不容易,有很多人为之献出了生命,这里面有好多故事,看了以后非常受感动。我认为,这部片子拍得好,有史料价值,有人文价值,有学术价值,还有观赏价值。
  现在谈谈核电,这是我的本行。我国的核工业有50多年历史,但核电起步晚了,发展有点慢,要加快积极发展核电。现在走市场运作的路子,市场主体多元化,大家都在上马核电,核电新的春天来到了。
  核电发展慢客观原因有很多,核电基本建设投资非常大,一般比火电大2~3倍,但是长期运行费用很低;还有一个资源的约束———铀矿开采问题;核电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
  再说这部片子,总体来说这部片子很好,但第6集核电部分有些硬伤。比如说,第一次核爆炸的时间是1964年10月16日,字幕打出来是10月26日,错了。对这些硬伤最好改掉。不然的话,影响这部片子的档次与质量。
  
王锋:为电力人树碑立传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 王锋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百年电力》的座谈会,为参加这个会,我认真地看了这部片子和这本书。我不像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那样对电力敬畏,我只有敬没有畏。我当兵退伍进工厂当工人,曾经当过电工,强电弱电都搞过,和电有感情。关于这部片子,我谈点感触,谈点印象,谈点期望。
  百年电力值得做传。这部片子重点是新中国以后,我感觉无论是它的辉煌,还是电力人的奋斗精神,奋斗业绩,都是可歌可泣的,确实像大家所说的,值得树碑立传。我们现在拍了电力行业第一部做传的文献纪录片,确实起到了新中国电力行业编年史的作用,起到了为电力人树历史丰碑的作用。
  电力人值得尊敬。今天出席座谈会的有两位老部长、另外还有几位电力战线老前辈,从这些老同志们的发言中,透出一种对电力事业的热爱和忠诚,非常值得尊敬。
  选用影像化手段,来总结行业成就,应该说这种做法值得提倡,值得肯定。
  这部片子给人三点印象。首先,片子的文献性确实让人印象深刻。我的感触最突出的一点是它的历史价值本身,特别是片子有一定的揭秘性,告诉了许多人所不知的事件,真实也好,珍贵也好,都可以去描述它。比如,开国大典上按电钮,升国旗的原来是我们电力人。我原来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其次,影片的文化精髓让人印象深刻,各位老领导也谈到了,这部片子是正面宣传我们电力战线的,思想性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更看重的是作为一部纪录片,尤其是一部文献纪录片,把“死”的东西给拍“活”了。刚才当然大家也谈到了,它的科普性,它的知识性,它的益智性,甚至它的文献价值,都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
  再次,这部片子的故事化手法让我印象深刻,本来做这种纪录片容易浮光掠影,可以设想,百年电力,信息容量太大,但是片子确实时间有限,用讲故事办法,还得让大家爱看。现在,这部片子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尝试,看得出创作人员是努力有心去做的。
  
杨勤明:全面反映了中国电力发展历史
  原中电联基建工程部主任 杨勤明
  我参加了电视纪录片《百年电力》确定拍摄方案的座谈会。这两天又在家里从电视上看了该片。我是搞火电的,总的印象就是这部电视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电力工业130年的发展历程。从1879年有电,1882年建电厂,到现在正好130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各位同志做了很多努力,调查了很多历史资料,也访问了很多历史人物。总的来看,片子是相当成功的,当然问题也有。首先是定位问题,这部片子给谁看?假如给电力职工看,可能感到还不够过瘾,而给普通老百姓看,又会觉得有些枯燥。
  每集30分钟,整整5个小时!第一集讲中国解放以前70年的历史,第二集、第三集基本讲火电,第四集、第五集讲水电,第六集讲核电,第七集讲送变电,第八集、第九集、第十集讲风电及其他。好的地方就不说了。我觉得在这部片子里面,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企业。中国从50年代开始,引进苏联的技术,逐步形成了中国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共5个基地,片子中应该提到,因为《百年电力》应该包括电力相关各部门,包括机械制造、化工仪表等。
  中国的电力工业发展很慢。到1949年,我们的发电容量是185万千瓦。有一个情况,1945年以后,苏联红军在东北拆走了100万千瓦的设备,我们也可以反映一下,因为这是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程,其中有20多项是电力项目,到1961年苏联专家撤回,我们便自力更生搞生产。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技术,这个过程大家一看就非常清楚。
  再就是文革中电力的发展情况。文革中我国电力工业没有停滞,装机容量每年增加,虽然增加数量很少。那段时期,电力工业有很多错误的方面,比如说电厂“进洞”,片子应该反映。
  我认为,总的来看,这部电视片全面反映了130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还有些地方需要修改和完善。
  
朱成章:具备了文献性、思想性、可视性
  原能源部政法司副司长 朱成章
  我的看法是,这部电视纪录片的文献性、思想性、可视性都具备了。
  这部片子由中央电视台与中国电力报社合拍,他们考虑的是历史性、大背景,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
  我是搞水电出身的,我专门看了水电这两集,觉得很不错。把人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比如在龙羊峡水电站,三任地质队队长都是在察看地质情况的时候从悬崖上掉下来的,给人感觉很悲壮。电视片上还有个镜头,选了200人的墓地,我看了这个镜头后,都掉眼泪了。为了搞水电,地质勘测人员确实很辛苦,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现在这样的条件,从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中国水电的历史。
  这部片子再一个好的地方就是采取的叙事结构,片子中有历史背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照顾一般,做到了重点事件不遗漏,平时阶段不跨越。
  这部电视片首先是讲创业,再讲历史,再一路高歌,水电、火电、核电、电网、小水电、农电和展望。这样做,一个好处就是比较清楚,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是割裂了各种电、电网和电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过,这方面统一起来本来就有难度。
  另外,世界电力一般规律和中国电力的特殊规律,在这部片子当中并没有显示出来,因为中国电力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电力以煤电为主,这是没有办法的,中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这一特点。中国以煤电为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做到增加能效,减少排放。
  电力的垄断和竞争问题,片子也应反映。电力由于具有自然垄断性,应该清醒认识。现在把垄断都妖魔化,我觉得这个很不合适。所以我觉得对垄断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定位,正确的态度。
  再一个,我觉得电不能滥用,电虽然是先进的东西,但是现在滥用得太厉害,用电烧开水、用电烧洗澡水、用电做饭,这样做能源利用效率极低。滥用的原因,我觉得是电价太低,油价天然气上涨,用煤用气不如用电导致的。
  这部片子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我觉得从高要求来看,把这些方面的内容加上就更好了。
  
吴敬儒:以史为鉴很有意义
  原国家开发银行电力信贷局局长吴敬儒
  100多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百年电力》把电力工业发展史记录下来,通过这个可以使大家更好地了解电力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同时,记录过去,也是为了指导将来,以史为鉴。所以这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我相信这部片子一定会在今后发挥很好的作用。
  100多年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大概分成三个阶段:
  解放前是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发展比较缓慢。1949年全国装机容量185万千瓦,发电量43亿千瓦时。当时人均用电不到10千瓦时,少得可怜。第二阶段是解放以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电力工业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几个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厂,都是在解放以后建立起来的。1949~1998年,这段时间电力工业发展比较快,发电量从43亿千瓦时增加到2000亿千瓦时。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更好地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这算第三阶段。打破多家办电的局面,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我们电力工业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在开放方面,我们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使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技术有很大提高。2000年以后,我国电力工业发展速度更加快捷了。
  今后电力工业的发展,任务艰巨,前途辉煌,从目前发展速度来看,在2010年,我国的发电量将超过美国,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但人均用电,我们现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了2010年我们可以接近或者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这件事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今后怎么发展?我个人看法,根据国外的发展情况和我们自己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国民经济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必然要求电力工业发展与之相适应。电力工业要发展,关键是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环境问题,二是能源结构问题。
  从中国的特点来说,以前100多年我们主要以煤电、水电为主,少量发展核电,但是现在回头来看,我们在核电上发展稍微慢了一些,应该加快。我们还要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我们在这方面的宣传要加强。
刘效礼:基本达到了优秀纪录片标准
  中国电视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 刘效礼
  为拍这部片子,我们纪录片协会投入了两个副秘书长。现在开研讨会是分享喜悦和成果。
  我对电是怀着敬畏之心的,我不懂电,但是又离不开它。上学的时候,书上说什么叫共产主义?就是有电,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记得6、7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去摘菜,老远看到晚上有灯光亮着,但是我不知道那是电灯,也不知道那是汽车灯,后来到山东潍坊上中学了,上学路上有很多电线杆,走累了就数电线杆上有几根电线。
  拍这部关于电力的纪录片之初,我就觉得选题很不错。拍摄文献纪录片一般时间投入很长。当初我拍摄纪录片《邓小平》的时候是3年,拍12集。现在这部片子拍了4年,10集。
  《百年电力》很像中国电力的一个百年家谱。想了解中国电力的家谱,就看这部片子。这部片子有很强的文献价值,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有历史的纵深感,能给人启迪,文献纪录片几个要素它全具备了。不是说它多么完美,但是已经基本达到了一部好的纪录片的标准。
  出现一部好纪录片的时候,好多人会挑毛病,这是一种推销的办法,但是拍纪录片的人,自己认为很好,往往不容忍别人挑三拣四,总感觉这是鸡蛋里面挑骨头,这种想法不对。
  《百年电力》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很难做。比如刚才提到的,缺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重,哪个地方轻,最难做的就是这些地方,作者在这个时候也最痛苦。命题作文能做到这种地步,我觉得很不容易。百年电力是为中国电力印了一张大名片了,你想了解中国电力发展历程吗?看看这部片子吧。另外,拍这部纪录片为其他行业拍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方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晚上8时35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个播出时段很好。但遗憾的是,地震了,这段时间各频道都在播放地震的情况,所以传播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关于续拍问题,刚才已经有人提建议了。我认为,接着续拍,费力不讨好,要慎重。
张雅欣:饱含史料价值承担科普义务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张雅欣
  讲一点我的个人感受。我昨天接到这部片子之后,首先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看的,我还给我的学生们看了。今天到这儿开会,我觉得除了向摄制组诸位同行学习之外,今天和电力界前辈们在一起,又获得了一次学习的机会,让我感慨良多。
  我们现在讲读者定位,拍一部片子,首先要问这部片子拿出来给谁看?只给电力职工看?或者给普通观众看?其实我们99%的节目都是给普通观众看的。我们以往拍的行业内片子,单纯歌功颂德的比较多,不耐看。《百年电力》给人的印象相反,我们从里面感触到了一种史料价值。电力战线、电力系统工人的工作很辛苦,工作条件很艰难,艰难到什么程度?到了视死如归的程度,还有比这个更难的吗?看到这点,我作为一名晚辈,作为一个外行,特别受到震撼。从这点来说,它已经不局限于我们拍的是一部行业系统单纯的歌功颂德的片子了。
  刚才嘉宾讲这是一部文献片,给这部片子盖棺定论了。这部片子已经放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的资料中心里面了,已经把它收藏起来了,尽管里面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我希望摄制组修改以后,给我们修订版,我们会继续收藏。
  另外,这部片子除了史料价值之外,已经承担了科普义务。我们评价一部科普片的时候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信(真实与科学),二是趣(可视性)。你们在这两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在专家看来,里面还有瑕疵,这点我想我们摄制组一定会改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百年电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