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次实施黄河下游生态调度

2008-07-16 16:12来源:中广网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记者近日从黄河水利委员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黄河水利委员会结合今年实施的黄河调水调沙,首次实施了生态调度,增加了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淡水补给,共向河口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补水1356万立方米,核心区增加水面面积3345亩,入海口附近增加水面面积18475亩。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以其占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的供水任务。随着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上世纪90年代流域生态用水被挤占约60亿立方米,不堪重负的黄河频繁断流,不仅给沿黄城乡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而且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口地区湿地面积萎缩,土壤盐渍化加重,植被面积减少,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

  1999年根据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连续九年不断流,确保了供水安全,使日益恶化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但现阶段黄河仍属于较低水平的不断流。为更好地满足经济、输沙、生态和稀释等功能性用水,2008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实现黄河功能性不断流,并于上半年首次实施了黄河下游生态调度。
  近期黄河下游生态调度重点是满足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用水,并兼顾黄河下游河道和滨海地区生态用水。生态调度的目标是稳定和扩大河口三角洲湿地范围,改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根据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需水规律,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今年3月中旬至6月上旬,塑造了利津生态流量过程,并在6月下旬结合调水调沙有计划向河口三角洲湿地进行生态补水。
  据统计,3月11日至6月10日利津断面日平均流量351立方米每秒,其中大于4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数达到了40天,期间最大流量为593立方米每秒,平均流量及大于4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持续历时为统一调度以来次大。而在20世纪90年代,同期利津断面平均流量仅为138立方米每秒,并长期处于断流状态。

  结合调水调沙,塑造了实现向河口湿地补水的径流过程。6月24日开始向河口三角洲湿地人工补水,共向湿地人工补水1356万立方米,核心区湿地水深平均增加了0.3米。根据6月19日与7月4日两次卫星遥感监测,核心区湿地增加3345亩。补水完成后增加淡水湿地4650亩。低洼处水深可达1.5米左右。同时,由于近海口漫溢,增加河道水体面积18475亩。

  今年开展的黄河下游生态调度,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向河口三角洲湿地人工和漫溢补水,湿地水面面积增加,提供了三角洲湿地指示性植被芦苇在发芽和生长旺盛期的用水,为丹顶鹤、白鹳、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等许多水禽提供了理想栖息地,促进了芦苇植被的生长,有利于保护区植被的顺向演替和鸟类栖息地功能的恢复与改善。

  二是增加了河口地区地下水的补给量,提高了地下水位。在距河岸4公里的范围内,生态补水后,地下水位提高幅度在0.02~0.65米。地下水的补给有利于防止海水入侵,减轻盐渍化。
  三是增加了滨海的淡水补充,有利维持近海水域合理的盐度,并输送了大量的营养盐,对河口近海地区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统计,本次调水调沙共向近海补充淡水约36亿立方米,3月中旬至6月上旬共向近海补充淡水28亿立方米。

  四是在河口地区鱼类洄游和产卵关键期的3至6月间塑造适宜的径流过程,为河口地区鱼类的洄游和产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是大量泥沙进入河口地区和近海口洪水漫溢,加快了三角洲造陆过程,有效促进三角洲湿地植被的顺向演替。

  自2002年以来连续7年调水调沙,大量淡水注入大海,使黄河口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改善。根据《中国海洋公告》,黄河口生态系统2006年前为不健康,到2006年已恢复至亚健康。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由于淡水补给量的增加,也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有4238公顷湿地恢复了原貌,三角洲的植被逐年增多,芦苇面积增加到5.2万公顷。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达407种,有14种国家稀有树种也落户黄河口。80年代消失的黄河铜鱼又重新成群显现。国家级保护区的鸟类由九十年代初的187种增加至目前的283种;目前已发现有野生珍稀生物459种。(来源:中广网 任磊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