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无电村,我永恒的记忆

2008-09-10 15:50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本网讯通讯员傅成华报道
       无电村沉淀在历史的褶皱里已渐行渐远。最近《国家电网报》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活动,勾起了我对这段往事的追忆。14年前,我亲历了无电村消灭过程。那时,我的名字还与一篇无电村通电的文章搭随《中国电力报》免费周游了全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安徽各地农村先后实行土地承包,尽管农业生产方式还很落后,但农民的生产致富激情迸发出来了,几年后,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一些行政村相继通了电,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村由于村级班子涣散,没有号召力去组织村民集资,或集资架电款被村干部挪用挥霍了,村民们一直望“电”兴叹。那时,电是尤物,国家是重发电不管农电。农村通电的所有费用都是农民承担。1994年安徽省泗县还有80个无电村,当时我所在的山头镇有4个行政村没通电。这年3月的一天,双庄行政村程宅庄4个青年农民来到供电站,他们介绍,4年前双庄行政村曾经向村民集资架电,请来南京某公司来施工,当时已架好了部分高、底压线路,但不知何因,南京某公司撤走了。这半拉工程一拖几年没人过问,导线被人偷的一干二净,就剩下田间几根歪斜的电杆。他们说,现在没有电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因为不通电,村上有几个都过了彩礼的小伙子遭到对方毁了亲。现在他们4个人要集资架电。供电所长被这4个农民的精神感动了,决定减免施工费,供电贴费往后拖一拖。我给他们预算一下,需投资4万7千元。这笔款对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来说,还是不小的压力。领头的青年农民叫韩树勋,他是村庄上的医生,手头稍微宽绰一点,另外三个人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靠给人家建房子挣点工钱。4个人中家里积蓄最多的只有万元,少的只有几千元。但他们的热情非常高,韩树勋对我和所长坚决地说,“你们放心,你去人先给我们备料,先施工,我们就是摔锅卖铁,也要把这笔款弄齐”。韩树勋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又向亲戚借了6000元,他岳父把一条大黄牛卖了支持他架电。

       我带领8名供电站和村电工进驻程宅庄,备料、设计、施工同时进行,我的头脑高效运作,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高低线路架设和140户室内安装。我们的高效率令他们从内心感激,特别是我设计的简易配电房,给他们节省了数千元,又减少了工时。工程结束后即验收送电,县供电局验收人员说,这个台区用料好、工艺好、投资少。

      通电了,程宅庄的人沉浸在幸福中。村长告诉我,“通电几天了,睡在床上看着明亮的电灯,心里还感觉是做梦”。是的,“点灯不用油”是多少代人的夙愿,就在这几天变成了现实。无疑,我也成为他们心目中功臣,在他们村得到很多赞誉。数日后,韩树勋等4人花了120元买了一块风景画匾,敲罗打鼓送到我家,弄得我村上的莫名其妙,不知道我家有何喜事,引来许多人看究竟。

      程宅庄通电的消息像一团火烧燎着同一行政村的其它几个村庄。就在程宅庄通电的第二天,双庄、大柏庄的“人头”柏高立等人找到供电所也要求通电,指名要我去施工。在大柏村施工期间,我在煤油灯下用信笺写出了《瞧这伙年轻人----泗县山头镇程宅庄4青年农民架电纪实》,这是我的处女作,这篇文章在《中国电力报》以“程宅庄亮了”为标题发表,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电力报》上。大柏、双庄通电后,从1995年到1996年初,我又带队完成了山头镇的李圩、胡庄、无道行政村以及瓦坊乡的小塘行政村的通电工程。

       1996年3月我调到县供电局,这时全县还有14个无电村,这14个村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一是行政村没人牵头,二是农民太穷,三是农户架电积极性不高。这时供电部门打响了消灭无电村的攻坚战,省电力局支持每个无电村一台变压器,省市县三级供电职工捐款支持无电村通电。到1996年7月底,泗县实现了村村通电。这一年的8月,宿州市和安徽省对外宣布,全部消灭了无电村。
 
      消灭无电村是供电企业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的辉煌壮举,是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明的基础性工程。随后实施的“两改一同价”和“三新”农电工程,把中国农村带进了崭新的时代。
       消灭无电村我流了一把汗,换来了千家万户的光明。现在回忆起来,那些那些熟悉的场面,熟悉的面孔,仍然温馨、亲切,它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