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完善的电力系统助渔民奔小康

2008-09-18 13:53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关键词:电力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1978年通电解决渔民生活照明用电,到1995年扶贫通电解决湖面养殖区生产、生活用电,再到一、二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电压低、负荷增长问题,渔业村的发展与电是夕夕相关。”近日,笔者在采访通电三十年的宝应县金湖渔业村时,该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刘培刚对笔者如是说。

  从“水上漂”到上岸定居
  金湖渔业村是宝应县最西南面的一个村,紧临宝应湖,与淮安金湖县接壤,距离县城10公里左右,水陆面积近15000亩.水产养殖网.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些以捕鱼、拉虾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山东微山湖、洪泽湖以及里下河地区的贫苦渔民,划着小渔船,纷纷来到如今的渔业村。
  那时的渔民们穷得丁当响,一把鱼叉、一条船、几张渔网几乎就是他们的所有家当,全部不值百元,小渔船就是他们的“家”。
  六、七十年代,一些经济条件稍好的渔民开始上岸安家落户,住的是间易的砖瓦房,或者几个人一抬就走的“抬房楼子”。那时,村里有一台12马力的柴油发电机,供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渔民晚上吃晚饭时照明一、两个小时。

  1978年11月,渔业村开始通电。当年的毛头小伙,现如今已经54岁、从事农电工作30年的宝应供电公司安宜供电所员工刘培善,就是见证并参加通电工作的电工之一,是地地道道的山东微山湖人。

  据他介绍,那时的渔民见通电了高兴得不得了,年轻的、年老的,男的,女的,个个主动帮助抬水泥杆子、放线什么的,而且不计任何报酬。等配电变压器、高低压线路架好通电后,渔民们要电的热情也是空前高涨。当时,尽管一家一户也就是安装两、三盏白炽灯泡,一、两个插座的事,但村里就他一个电工,实在是忙不过来,于是,村里便从其他地方请来了3名电工师傅,一起帮助渔民家里敷设电线,安装灯泡、插座等。那时,他们几乎不分昼夜地工作,最多一天安装了15家,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最终让岸上的渔民们用上电。看到了电,渔民们纷纷告别了“水上漂”的生活,开始到岸上定居。到年底,渔业村的近500户渔民中,从通电前的六、七十户发展到一半以上的户数开始上岸定居。以后,其它的渔民们也陆续开始上岸定居。

  1985年,渔业村的部分渔民划分到别的生产组。如今的渔业村,8个村民小组,458户渔民、总人口1582人全部在岸上生活。村支部副书记彭锡发介绍说,目前全村渔民们住的100%是砖瓦房,楼房数约占总户数的20%以上。同时,全村400多个鱼塘口,渔民们也都有自己的临时住处,而原来的小渔船只是在喂鱼、捕鱼时才会使用,而不再是以前的“家”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