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冬季高峰未到河南“气荒”已现

2008-09-18 14:3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与河南中原煤业化工集团将合资成立中原液化空气(河南)投资公司,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9月1日,河南省政府一位官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上述项目已经签约。

  而就在10天前,河南省发改委刚刚公布了一份《紧急通知》:对当地天然气利用祭出了“限时限供”等“杀手锏”,以缓解当地日趋紧张的天然气“供需矛盾”。

  用气“告急”

  “河南天然气市场今年格外紧张,上半年天然气日缺口量达60万立方米。到冬季用气高峰期间,天然气的供需矛盾仍将非常突出。”郑州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陆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2008年6月20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将成品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因油气差价进一步拉大,一股汽车“油改气”的热潮在全国各地迅速掀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郑州市目前运营的1万多辆出租车中,烧气的已超过了2/3。郑州燃气股份有限公司各加气站更是满负荷运转,最高日加气量达到19.3万立方米,较6月20日前日均用气量增长15.7。

  据河南省发改委调查显示,伴随着“油改气”风潮,“加气难”等问题日益凸现,河南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今年上半年天然气日缺口量达60万立方米,郑州、漯河、许昌、信阳等部分地区居民及重点企业用气纷纷告急。

  “由于‘加气难’,今年7月份,河南信阳一些出租车因加不上气,引发了一系列‘不安定’的事件。”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而郑州燃气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冬天郑州最高日用燃气量达215万立方米,远远超过2006年的160万立方米。

  用气高峰的冬天尚未到来,河南天然气市场已呈紧张局面。

  “河南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中裕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鲁肇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郑州市1985年到2000年期间,需求量发展到1亿立方米,而2000年到2005年,就发展到了3亿立方米。”

  事实上,早在2005年席卷全国的大面积“气荒”中,河南郑州、安阳、开封、鹤壁、焦作等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供应紧张局面。

  “按照预计,201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达1100亿立方米,而国内生产能提供的只有900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还有200亿立方米的缺口;2020年国内天然气需求将达到2000亿立方米,国内生产1100亿立方米,缺口将达到900亿立方米。”鲁肇衡坦言。

  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00-2020年我国天然气需求量年增长率为10.8,而天然气的生产增长却为7.5。显然,供应缺口正在逐年加大。

  “成因”何在

  “冬季燃气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燃气用量的‘峰谷差’造成。”李金陆分析,“所谓峰谷差,就是用气高峰期的冬季和用气低谷期的夏季的用气量差值。2007年,郑州夏季的日用气量为60万立方米左右,而冬季的这一数值却在210多万立方米。”

  不过,今年夏季,河南的天然气市场已是十分紧张。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河南天然气源自西气东输一线和当地的中原油田,但受西气东输供气合同量限制及中原油田近年来天然气产量剧减的影响,近年来河南天然气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中原油田的日益萎缩,中原油田对河南的供气量已由原来的大约一亿立方米,降到今年的约3000万立方米。”知情人士透露。

  “河南天然气市场紧缺,跟河南的经济发展高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天然气市场需求的急剧增加,而天然气供应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需求的增长速度。”鲁肇衡如是分析,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随着政府和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加上政策引导,近两年郑州市天然气用户每年新增用户都在4万左右。

  当然,对于天然气紧张格局的成因,不同的人士亦有不同的解读。

  “天然气价格长期低于煤、石油、液化气等同类替代能源,也是造成天然气需求过度膨胀,供应紧张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西安西蓝天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副总经理刘海永并不讳言,“近年来,石油、液化气、煤炭等能源价格均呈上涨势头,而天然气出厂价格一直未做大的调整。”

  “与快速上涨的油价相比,天然气价格明显偏低,这也‘促使’很多城市、特别是西气东输干线上的城市纷纷以‘大手笔’制订发展天然气化工和发电规划。”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则道出了他的隐忧。

  资料显示,我国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2.37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的1.3%,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6%。

  何以解忧

  “依靠行政手段调整并不能完全奏效。”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郑生坦言,行政干预难以“标本兼治”,“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在没有新的可替代性能源出现的情况下,无法应对社会在这一领域里的刚性需求,因此行政干预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观。”

  杨郑生认为,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供应量与需求量不成正比,破解河南用气之困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而重中之重便是“努力开源”。河南地处中原,拥有靠近天然气输送管线的便利条件,更有中原油田可依,只要措施得力,增加供应总量的目标当不难实现。

  采访中,就行政干预,记者亦听到了不少“改良”意见。

  “政府不能完全采用控制的方法去解决,应该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建立区域性的规划,根据季节性的使用情况合理引导;建立用气储备机制,多种渠道开发气源。”九鼎德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盈建言,“天然气峰谷之差高达数倍,根本原因不是缺气,而是企业的规划调度。最终的解决之道是在需要缺气的地方建立储气库进行调峰。”

  而中裕燃气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鲁肇衡则建言,仿照电力行业“峰谷电价”的作法,实行“峰谷气价”,建设旨在促进天燃气资源合理配置与节约使用的价格机制,以经济手段引导天燃气使用结构的合理调整,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效能。“改善天然气的定价机制,使其与其它能源的价格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以解决能源的不合理使用。”鲁肇衡坦陈。

  “在河南,天然气是稀缺资源,要对天然气合理利用,推行节约的理念,科学规划,讲究天然气的使用效率。”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则表示,天燃气的利用亦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做到‘有保有压’,优先保障居民用气,对高耗能的一些企业实施限制措施,比如大街小巷众多的洗浴城,以及一些效能不高的生产企业。”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严峻形势,河南也在暗中发力、未雨绸缪——除了必要时对天燃气使用采取“限时限供”措施、联手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投资60亿元人民币开发利用天燃气资源之外,河南还将利用2010年建成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以及中石化榆林——济南管线,为河南争取更多的天然气资源……(来源:《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勇李姗姗)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