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电改风云3】实现 跨越发展看电力

2008-12-15 09:46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关键词:电改风云3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年永康市2008年的总用电量将超过21亿千瓦时,是1978年的106倍。”83岁高龄的原永康电厂厂长施振华感慨万千地说,“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刚任永康电厂厂长时,做梦也想不到30年内我国电力工业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30年前,电力工业受投资不足影响,发展严重滞后,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导致全国长时期缺电、限电。原水利电力部副总工程师沈根才回忆,1979年,国家财力不足,基本建设收缩,同时也压缩了电力建设。1975年全国缺电500万千瓦,1980年缺电1000万千瓦,1985年缺电1200万千瓦。因为缺电,全国许多地区都发了电票,工厂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公社、机关、商店、部队,一律凭票供电。

  30年后,改革开放从机制、体制上为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释放出蓬勃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我国电力装机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我国的电力装机仅为5712万千瓦,而到今年年底预测装机将突破8亿千瓦;电网规模1979年~2007年增长了16.4倍,年均增长10.5%。电源、电网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满足了我国人民不断提高的电力需求。2007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已位居世界第二,达到32565亿千瓦时。

  忆往昔,许多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的电力工作者感到恍若隔世。看今朝,我国电力工业已走上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电网与电源的发展水平缔造了世界电力史上的中国奇迹。

  电网由弱变强

  2006年8月19日,国家电网公司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在山西长治奠基,寄托着无数光荣与梦想的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建设在神州大地拉开了帷幕。

  由弱变强,我国的电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坚强。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和变电容量,分别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近15倍和48倍,线路长度达到32.7万千米、变电容量11.4亿千伏安。

  30年,我国电网发展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输电电压等级经历了从低压、高压到超高压,再到特高压的发展历程。

  1981年,我国第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平武线正式投运,拉开了500千伏省间联网的序幕;1989年全国首个±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葛南线投运;2005年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官亭—兰州东750千伏线路工程通过验收,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目前,特高压电网建设也已进入工程实施阶段,2007年4月,云南—广东、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开工,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即将投入运行。电网等级的提升,显著增强了我国电网输送能力,线路损耗明显降低。
30年间,我国在普遍建设220千伏地区电网的基础上,500千伏、330千伏省网和区域电网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各大电网的骨干网,区域电网形成规模。1988年,全国已形成华北、东北、华东、华中、陕甘青宁、华南等6个跨省电网和山东、福建、贵州、云南、四川5个独立省网以及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拉萨两个规模较小的电网,其中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四个电网装机均超过1000万千瓦。

  2000年以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为加大跨区优化配置资源能力,缓解煤炭运输压力,在六大区域电网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了全国联网工作。

  2001年5月,华北与东北电网通过500千伏线路实现了第一个跨大区交流联网;2003年9月华中—华北联网工程的投运,形成了由东北、华北、华中区域电网构成的交流同步电网。2004年,华中电网通过三广直流工程与南方电网相联。2005年6月,华中—西北电网通过灵宝直流背靠背工程相联。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和南方六大区域电网,除海南、新疆、西藏、台湾外,全国联网格局已经初步形成,跨区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大幅提高。随着跨区联网的建设,跨区交易电量逐年提高。2007年,跨区交易电量达到1008亿千瓦时,占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3%,相比2000年增长了40倍以上,同时电网日益覆盖到经济欠发达地区,2007年乡通电率已经超过98.99%,村通电率超过99.39%。

  电源结构优化 质量飞跃

2006年11月28日,在浙江台州玉环大麦屿岛荒凉的滩涂地上建起的华能玉环电厂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短短几天后的12月4日,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7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作为我国首批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玉环、邹县的名字必将铭刻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的里程碑上,随着他们的投产,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运行参数最高、最洁净的火力发电厂正式步入了我国电力发展的大舞台。

  世界最高等级火电机组的粉墨登场,谱写出我国改革开放后电源发展巨变的最强音。30年来,我国电源建设通过实现合理工期、控制工程造价和达标投产,促进了电力工程投资效益和工程质量的提高,电源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得到了飞速提升。

  1987年龙羊峡水电站2号机组投产,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超过了1亿千瓦,从新中国成立算起用了38年时间,自此我国电源发展驶入了的快车道;从1亿千瓦增加到1995年的2亿千瓦用了8年的时间;从2亿千瓦增加到2000年的3亿千瓦用了5年时间;至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5亿千瓦,“十五”期间增长了2亿千瓦;仅11个月后,以邹县百万超超临界机组投产为标志,我国发电装机突破6亿千瓦;2007年底,国电泰州1号机组投产后,我国发电装机达到7.13亿千瓦;预计到2008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超过8亿千瓦。我国电力建设正以一年一个亿千瓦的速度迈进。

  在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我国电力工业也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将火电发展方向瞄准了大机组、高参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电力工业主力机组以10万千瓦等级为主,全国已建设的30万千瓦及以上火力发电机组只有元宝山、大港和姚孟电厂的三台机组。1983年,我国开始建设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1985年我国首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投产,2002年首台80万千瓦火电机组投产,2003年首台90万千瓦火电机组投产,2006年首批100万千瓦火电机组投产,标志着我国进入机组大型化的“超超临界”时代。至2007年,我国已投产的30万千瓦及以上火力发电机组已达754台,装机容量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54.5%,全国百万千瓦电厂增加到236座,容量达37119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1.68%,发电量达17481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3.55%。大机组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火电的发电效率大大提高,到2007年底,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从1978年的471克/千瓦时下降到356克/千瓦时。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电源结构也得到了不断调整和优化。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电力系统就提出了在大力发展火电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开发水电,适当地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种新能源发电”的电源建设方针。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电源建设上,贯彻了“优化发展火电,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方针,在优化火电结构的同时,不断加快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的建设步伐,水电、核电和其他能源发电形式的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在装机容量构成和发电能源结构中开始占有半壁江山。

  1978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只有1728万千瓦,到2007年底已达1.48万千瓦,占全国装机容量的20.64%。1993年以后,我国水电开发明显提速,2003年三峡电站首批70万千瓦水电机组投产,2004年,随着黄河公伯峡水电站首台机组的投产发电,我国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1991年,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一期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1994年,我国首座利用引进技术开发的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发电;至2007年底,我国核电装机达到884.6万千瓦,核电建设的新高潮业已到来。

  1986年,我国第一个并网风电场在山东荣成建成,1997年开始,我国风电建设明显加快,预计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超过1000万千瓦。

  一路风雨,一路辉煌。我国电力工业30年中实现了巨大的历史跨越,由落后转向领先和坚强,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着清洁可靠的电力支撑。继往开来的电力大发展时代已经开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改风云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