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项目正文

风电投资是否过热?

2008-12-22 10:37来源:全景证券频道关键词:风电投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访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要保持风电产业健康发展,不但要尽快解决电网和价格的问题,从长远看还必须夯实产业基础,理顺地方和企业的利益纠葛

文/本刊记者杨海霞

  计划似乎总是赶不上变化,近3年来中国风电的发展速度大大超乎预期。2007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328万千瓦,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成为世界风电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国家发改委今年3月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26quot;十一五%26quot;规划》中,将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的目标由500万千瓦调高到1000万千瓦,这一目标很可能在2008年内提前完成。甚至有专家预计,到2010年中国风能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超过规划目标的一倍。

  如何看待风力发电的超快发展?是否已有投资过热迹象?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对风电产业现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3大原因刺激风电快速发展
《中国投资》: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但我国风电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规划目标。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史立山:十一五规划中的风电规划是在2003-2004年开始研究的,当时国内外风电发展状况还不是特别明朗。我国2000年时提出100万千瓦的风电发展目标,但九五期间并没有完成。2003年提出500万千瓦的风电目标时,大家都认为是有很大难度的。去年目标又改成了1000万。
  我国风电发展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从产业界到设备商都没有预料到发展这么快。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全球能源紧张促成了风电投资热潮。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明显,风电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1亿千瓦,成为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国风电产业政策的逐步完善。从国家层面,近年来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以及12项配套法规规章。特别是2003年国家推出的风电特许权招标措施,启动了风电的规模化发展。规模化发展带动了我国风电竞争力的提高,大幅降低了风电装备的造价,降低了发电成本,这进一步促进了风电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能源企业认识到了自身责任。现在实行配额制,也就是发电企业必须配套5%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而风电相对其他可再生能源而言,与火电水电的成本差距较小,风电建设又不受太多限制。在设备方面,政策也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要求与风电场项目打捆招标,促进了风电设备制造的快速发展。风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明显提高,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多方面原因使企业把风电作为了投资的重要领域,投资风电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风电装机容量迅速增加,风电单机容量也不断扩大。目前,风电已经开始进入由小规模补充能源向大规模主要能源转变的阶段。

  发展超过目标也是正常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国内外形势共同促成的。也说明大家对能源和环境的认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支持政策仍需继续完善
《中国投资》:目前我国的风机制造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如何进一步来扶持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

  史立山:风电设备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总体来说还只是一个装配能力。风电设备技术是集空气动力、机械制造、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是一门边缘性科学,真正掌握风电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难度是很大的,特别是风电的运行环境较为特殊,维护检修的难度很大,成本高,风电设备拥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我国还缺乏基本的设计开发能力,而这样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数据支撑。欧美等国是从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建立了庞大的数据,他们通过不断积累,形成的设计平台和严密的管理能力,是我国企业还缺乏的。

  目前普遍存在着对风电设备制造难度不够重视的问题,许多人和许多企业把风电制造当成一个商机,已经悉数投入到了风电制造的行业,但并未完全看清楚它所面临的难度和挑战性。这不仅对设备制造行业是隐藏的危机,而且对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存在不利的因素。

  《中国投资》:国家政策对风电发展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请您介绍一下当前风电政策制定情况,未来还考虑制定哪些政策?

  史立山:我们主要从电网规划,电价完善方面去制定政策。现在国家要做的是,首先要把电网规划起来,二是要让电价合理。在电价方面,现在大家反映这种招标电价太低,不能够盈利,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调整。

  可再生能源基金分摊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钱收上来了,但返还给企业很慢。把电网的机制、电价的机制、全国的分摊机制快速实现,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考虑,要更加重视标准和规程规范的完善工作,这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全面总结近年来风电发展的经验,把风电产业的标准和规程规范的完善和制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引导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更加重视对风电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这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技术服务体系,也包括我们的检测认证体系,这是保障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这些产业体系在我国还比较薄弱,还难以很好地来支撑风电的发展,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体系的建设上来,特别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技术开发和检测认证体系。将来设备生产出来要通过认证,否则如果设备有很多缺陷,会形成系统性风险。

  我们要支持大型的企业培养人才,推动产业的长期发展关键是人才,这是今后产业发展的核心。要让风电产业像火电水电一样,拥有配套的人才,从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建设、管理各个方面形成配套的人才体系。

  还要充分认识到风电在能源战略当中的重要作用,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共同推动风电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使风电能够尽快融入到现代能源体系之中。

  亟需理顺地方和企业利益
《中国投资》:从规划看,风电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目前风电基地建设情况怎么样?

  史立山:在风电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建设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的资源条件。近年来这些地区风电发展很快,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但随着风电装机规模的扩大,我国风电发展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电网的制约日益突出。从客观原因来看,是由于风能资源和市场分布不平衡,有风资源的地方没有市场,或者比较小。我国陆地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电力市场不大。即使在西部当地,资源和市场的分布也不平衡,资源中心也不是在电力负荷中心。从主观原因来看,电网企业建设风电电网的积极性不高,经济效益差,运行管理更复杂,国家对电网企业进行风电场配套电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够。

  过去建设的风电场由于规模较小,只是作为现有电力很小的补充,这种1万、2万千瓦的风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矛盾也不突出。但现在风电装机规模已经很大,就出现了问题,很多地区的电网不能吸纳这么多风电,特别是边远地区,本来就只有3、5万的电力负荷,再承担3、5万的风电是不可能的,如果给这些小型风电场专门配备电网,也不符合经济原则。为此,最近国家提出,发展风电就要成规模,只有上了规模,国家才能为此专门建设电网来输送,要建设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这样大规模的基地从管理运行、经济性上都会更有利。

  目前相关的政策还在摸索阶段。从风场来讲,建立千万千瓦基地没有问题,但是向什么地方输送?就涉及到了地方利益。比如内蒙的风电希望送往华北电网,但华北地区本身也有不错的风能资源,也想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现实中发现了很多这样的问题。

  从风电基地建设来看,目前还处于启动阶段,内蒙在建的基地主要立足当地市场建设百万千瓦的基地,以后还要建设千万千瓦级的基地。现在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已安排了500万千瓦的建设规模,通过这个基地建设可以摸索远距离输送的经验--因为这么大的基地,就要考虑到跨地区的输送。同时从一些技术手段上也会积累大量的经验,比如电网的管理,通过风资源的预测、分布来预测电力,进行电力系统调度--这些都是电力系统新的课题,是系统工程。这都需要长时期的探索,把涉及地方和企业利益的问题处理好也需要较长时间。

  《中国投资》:风电产业快速发展,总装机量上得很快,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史立山:目前的电力系统是以可控电源组成的,长期以来风电是作为电力系统的一种补充,对其安全没有大的影响。随着风电规模在电力系统中比重的加大,风电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将对电网和电力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电力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包括电源的结构和电网的结构;二是风电机组的实用性问题,要能够抵抗电力系统更大的波动。

  此外,还面临着发电技术与常规可控能源发电技术的融合问题,这不仅有人们观念和理念上的问题,而且有技术和管理上的制约和矛盾,更是经济效益和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调整阶段。

  现在要以建设大型风电为依托,通过建设风电厂来完善风电设备的市场规则,并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分析整理目前风电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中国投资》:对有些地区出现的风电%26quot;圈地%26quot;运动,应当如何来看待?

  史立山:地方都愿意发展风电,因为有利益在里面。风电富集的区域大多比较落后,我们也期望通过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推动风电建设,带动地方的发展,给当地带来更大的收入,实现协调发展,这也是我们发展风电的一个目的。

  风机建起来很容易,也就是说圈地很容易,但是你不一定能建成,不一定能够消化掉,不一定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也要有一个统筹规划,比如电送哪里,怎么送,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问题。

  《中国投资》:去年我国开始组织近海风电试验示范,这项工作的情况如何?现在有哪些扶持海上风电的政策?

  史立山:海上风电的优势是离市场比较近,劣势是技术不过关,包括施工技术、基础技术等。国外已经出现了相关技术,但成本问题比较突出。

  海上风电是中国将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国家正在进行试点工作,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和努力。未来要在经济较发达电力需求旺盛的江苏、上海、福建、山东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建设海上风电场,尤其在苏沪沿海,要建设连片的大型风电场,形成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当前正在进行近海风能开发技术的研究,开展近海风能资源勘察评价和试点示范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扶持政策方面,国家能源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配套电网和理顺电价。

  %26quot;大跃进%26quot;担忧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对中国风电产业现状十分担忧。10月30日在国家电网一次会议上,倪指出,中国风电有%26quot;大跃进%26quot;的问题,发展基础不够扎实,%26quot;各地方都把它当做政绩,但是已上网风机的可利用小时数每年1800小时都不到%26quot;。

  肩负达标任务的国有电力公司不断投资风电场,直接带动了风电设备的需求,很多不具有资质的企业纷纷进入风电设备制造业。而目前风电行业的核心技术几乎全部依赖进口。%26quot;都是买来国外的图纸做的%26quot;,倪说,这导致了很多质量不合理的风机涌入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对《中国投资》表示,许多风机质量很差,对电网影响很大,甚至在早期的一个项目中,17台机组中竟然只有1台能用。%26quot;政府应该下大功夫培育中国的机组,抓住几个骨干所、骨干厂、让中国的老母鸡生蛋%26quot;,倪维斗说。

  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大型传统能源企业为了完成5%的指标任务,投标时不计成本,导致过去的特许权招标项目中的风电上网价格都偏低,结果是普遍亏损。由于风电在大型能源国企的整体业务中所占份额很小,亏损对其影响并不大,但却把行业整体价格拉到了成本线之下。

  为了圈地而导致的恶性价格竞争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今年初,国家发改委把低价者胜的风电招标制调整为限制最高、最低价的中间模式,希望能对恶性竞争进行规范。

  究其圈地运动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型能源国企担心如果不先行占据一些地块,未来恐怕难以完成国家定额任务,将不得不向其他公司高价购买减排指标。在这种动机下,圈地运动仍然在不断上演。目前中国的陆地风能资源勘查还在进行中,而圈地运动已经开始从陆地延伸到了海上。

  2008年10月,中海油斥资210亿在山东省威海海域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10万千瓦的全球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分析人士认为,在陆地风电技术尚未打下基础的情况下,贸然进入海上风电项目,其风险值得关注。

  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婉院士对《中国投资》表示,过去人们认为海上风能资源是陆地的3倍,这种看法来自欧洲,然而,中国能够利用的海上风能资源可能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因为中国海风受台风影响较大,其他条件也不如欧洲。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投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