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财经正文

西藏的“新屋”

2009-02-04 13:00来源:全景证券频道关键词:西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60多岁的玉珍老人不停地往炉子里添加着牛粪,屋子里烟雾弥漫,非常寒冷。
  她是西藏定日县扎西宗乡拉隆村的村民,这里距珠穆朗玛峰登山大本营只有40公里。站在村口,玉珍老人仰头就能望见积雪覆盖的珠穆朗玛峰。
  “到了晚上,屋里的温度和屋外的差不多。”玉珍老人说。
  据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太阳能建筑研究所总建筑师曾雁介绍,由于藏区传统民居保暖性不强,当地冬天格外漫长难耐。到了晚上,大部分民居的室内温度会低于零度。
  曾雁等人刚刚从西藏考察回京,作为“杜邦民生改善――高原太阳能建筑示范”计划的成员,曾雁一行的使命是尽快为藏区设计出一种既能融合节能建筑理念,又能保持藏族民居传统的高原绿色房屋来,与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扶贫计划相配合,改善藏族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农牧民的居住条件。
  冬长夏短 取暖困难
  珠穆朗玛峰地区每年7月中旬就进入了取暖期。玉珍老人说:“入冬以来,已经烧了快2000斤牛粪了。”
  每天白天,玉珍老人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捡牛粪、晒牛粪,然后再把一块块的牛粪摞在屋前。她偶尔也会到远处的山上捡些薪材,挖些草皮,但这些年珠峰地区生态退化明显,薪材越来越少,挖了草皮的地方也很难再长出草来。
  扎西宗乡的旺扎一家,每天都要烧1.5担的牛粪。扎果乡的普布次仁也告诉记者,他家“主要靠捡牛粪烧取暖,能烧的都捡,部分牛粪还需要购买” 。
  2007年5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作为“地球第三极珠峰大行动”的志愿者,曾跟随西藏自治区科技局工程师、西藏能源研究示范中心实验室主任次仁罗布等人到过拉隆等村庄。
  据次仁罗布介绍,西藏地区冬长夏短,气候严寒,位于冈底斯山和昆仑山之间的藏北地区,由于地势特别高,空气稀薄。地面散热极快,因而异常寒冷,年平均气温为零下6摄氏度,最低至零下41摄氏度,全年冰天雪地,寒风凛冽,被称为我国的寒极。
  “西藏地区不产煤,常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也极其缺乏,燃油也要从1000公里外的格尔木通过输油管线输送到拉萨,价格较高。”次仁罗布说。
  次仁罗布等藏区科技专家曾考虑用风能和沼气解决藏区农牧民的用电和取暖问题,前些年,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也投入了数百万元资金发展风能和沼气。但次仁罗布等人发现,风能对风向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去年5月次仁罗布走访的十几个村子中,“只有一个村符合风能使用条件,通过建立小型互补式风能发电机可以解决一部分用电的问题。”
  次仁罗布告诉记者,作为互补式的能源,在整个西藏地区,风能显然不是可以普遍使用和推广的技术。而沼气的推广更难,“沼气需要在相当的温度环境下才能燃烧。而西藏地区常年气温低,另外,沼气的投入成本比较高,推广更为困难。”
  不管是曾雁,还是次仁罗布,都比较看好西藏的太阳能资源。
  “西藏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太阳能资源最丰富,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年平均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次仁罗布说。
  高原绿色建筑
  玉珍老人挨冻的日子很快就会结束。
  因为今年冬天她将搬进一个新家,这个新居将通过房屋自身的构造收集太阳能取暖,冬季不冷、夏季不热。
  这个“新家”是由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和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设计的。去年12月20日,上述单位共同完成了高原绿色建筑测试。
  “在高原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加强建筑节能。首选的可再生能源是太阳能,其次是风能等能源。”曾雁对记者说,考虑到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在示范工程中主要采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即首先关注传统藏式建筑的保温性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建筑的保温薄弱点,并想办法加以改善。
  据曾雁介绍,考察人员发现,传统藏式建筑的维护结构中,墙体的保温是通过厚度来达到的,而门窗的防风是一个薄弱点。此外,由于承重结构简单等原因,高原藏式建筑屋顶的结构比较简单,这也是防风、保温最薄弱的环节。
  早在考察与设计之初,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国太阳能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仲继寿就提出了“三个原则”:保留藏族建筑传统、尽可能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采用当地的施工队伍。
  “还要注重实用与发展相结合。”仲继寿说,高原太阳能示范工程的设计应该分为基本版和升级版,基本版可以满足以示范户为代表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居民的基本应用,而升级版要为高原地区的居民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更多太阳能技术提供建设模板。
  1月7日,“高原绿色建筑”首次在北京亮相。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藏式传统民居风格保存完好的前提下,多出了一个建在主体房屋南侧专门用来收集热能的被动式阳光间。打开通风窗,被动式阳光间的热量可以传入相邻的房间,关闭通风窗,它又可以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此外,房屋南侧还有一个空气集热器和两个卵石蓄热太阳能炕,前者利用阳光加热空腔中的空气收集热能,与室内空气形成自然循环,提高室温。后者先利用太阳能加热卵石,再利用卵石缓慢释放热量的特点蓄热。而卧室顶上的大面积蓄热天窗,改善了建筑深处的采光性能。
  “经过我们的测试,只需目前一半的牛粪使用量,冬季夜晚的屋内温度就可以从目前的零度,提高到10度左右。”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博士肖伟说。
  “小额信贷”正在考虑
  据记者了解,按照上述几家单位设计建造的高原绿色建筑,每户成本约4万元。“这是当地扎西宗乡木匠罗布报的价,实际的价格可能会低一些。”曾雁说。
  他分析说,在藏区,房屋大部分建材都是就地取材,花费不大。通过实地调查,当地墙体材料主要有实心混凝土砌块、土坯和石块三种,其价格以石块为最高,土坯最便宜。混凝土实心砌块类建筑由于价格相对较低,不受雨水侵蚀,近年来已逐渐在西藏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流行。而自古以来,土坯砖一直是西藏各类建筑的主体建筑材料,这种建材普通的农牧民就能在房前屋后制作。
  “因此我们选择少量环保、高性能的关键性材料与当地建材结合起来使用的方式。”曾雁说,当地人建房大多采用劳务互助的方式,也不需要资金投入。
  按照计划,从今年5月起,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太阳能建筑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系和北京奥维斯公司将在西藏定日县建立首批“高原太阳能建筑示范户”,由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部分建设资金和相关环保、节能材料。
  在回答本报记者有关杜邦公司是否考虑在实施“高原绿色建筑”计划中,为缺乏资金的藏区农牧民提供“小额信贷”的问题时,徐俊表示:“要视项目实施的情况而定,这个问题(资金扶持)正在考虑中。”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在制定每户从1万元到2.5万元不等的不同补助标准的同时,还通过财政贴息、援藏资金投入倾斜、信贷资金扶持、地县投入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了农牧民群众建房成本。2008年,西藏共安排补助资金67675.7万元,5.2万户农牧民住进新居。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大丹增日前介绍,西藏自2006年启动农牧民安居工程以来,已完成11万多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有59万多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并力争在今后几年内,使全区80%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
  “高原太阳能建筑示范成功后,我们将与西藏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联手,进行大面积推广。”曾雁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