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人物正文

能源首富 施正荣创业之路

2009-02-11 17:23来源:北极星电力新闻网关键词:施正荣能源首富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出生于1963年2月,祖籍扬中
  有孪生哥哥陈恒龙,出生不久就被从小被送至施家。
  1983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
  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后任该中心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发明专利。
  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现任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2005年10月,荣获第十五届国际光伏科学与工程大会(PVSEC-15)国际光伏科学与工程特别贡献奖
  
2006年,在《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上,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第350位。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新的首富。
  2006年8月8日被纽约证券交易所聘任为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成为30位纽交所国际顾问唯一的中国大陆顾问。
  186亿中国新首富发家之路 政府动员国有股退出
  施正荣——在2005年12月14日之前,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除了太阳能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很少有人知道,然而,正是这个偏居在江苏省无锡市一隅的“洋博士”,悄悄地将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
  这位从澳大利亚归国的太阳能博士、创业4年便问鼎纽交所。他——从一位频受外界质疑的创业者,变成了华尔街和媒体热烈追捧的“有钱人”。
  北京时间1月13日5时左右,中国新的首富诞生。
  纽约交易所当日收盘时,中国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的每股达到34.02美元。
  其董事长兼CEO施正荣持有6800万股,也就是说,其最新身价达到了23.13亿美元,合计人民币约186亿元——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
  创业之路
  施正荣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个人持有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是世界上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
  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的薪水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创办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取得无锡市政府的支持后,2002年9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尽管产品性能优异,产品仍然卖不出去,坚持数月后,跟随他的几位骨干相继离开。
  这是施正荣在创业途中摔的第一个跟头,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从科技人向管理人转变,市场观念最为重要,要能放下知识分子身段,善于整合资源,科学家往往推崇技术第一,而企业家需要考虑的更多,要将好技术转化为好产品,再依靠好的人才,运用好的销售模式去赚钱。
  2004年,尚德产值翻了十倍,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2005年,在无锡市委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同年底,VC和PE齐助阵,共同募集8000万美元,成为2005年私募之最,襄助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由此,施正荣个人也荣登中国富豪榜首。
  在亲信和科技骨干相继离开时,施正荣艰难支撑尚德,一度连工人工资都无法支付,与其合作的公司甚至为了几万元,要搬设备抵债。而现在,尚德电力搜罗了全球光伏产业半数以上的华裔科学家,并吸引国外著名的光伏材料学专家纷纷加盟。
  由于从事生产线低端的下游组件,即便技术先进,上游原料短缺现象仍然牵制产能扩张。2006年7月,尽管多晶硅市场状况已陷入严重的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尚德毅然与全球大型硅料供应商MEMC签署了50-60亿美元的多晶硅合同,合同期为十年。签单半年后,多晶硅黑市价每公斤上涨100美元,翻至300美元。2007年6月,尚德又与美国HoKu签订了6.78亿美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
  果然,“拥硅者为王”,在2007年底,上游原料持续疯狂上涨,黑市价格更是创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于是,处在下游的太阳能电池需求放缓。尚德电力则在这样的原料厮杀战中,依靠每年2000吨硅料的稳定供应,安然度过。
  由于原材料获取稳定,下游组件的产能顺利扩张,颇具成本及技术优势的尚德电力于2007年末,跻身全球行业领导者之列。
  2008年3月,尚德电力对外宣布,将连续8年,向韩国东洋制铁化学株式会社提供多晶硅,合同金额为6.31亿美元。4月,尚德电力打入日本市场,收购日本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之一的MSK公司,并且向Soco-voltaic系统公司供应230MSK光伏玻璃板,用于设计、制造和设置一体化光伏(BIPV)系统。
  多晶硅的风险愈演愈烈,施正荣再度掌舵方向,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
  2007年5月9日,总投资3亿美元的电池基地落户上海,这是全球首个硅薄膜电池基地。相比硅片太阳能电池,它的转换效率略低,却很具成本优势,每瓦太阳能电池成本可从2.5美元降至1.2美元,但同时也面临资金、技术的门槛。
  光伏界的“比尔盖兹”
  
2000年,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带着几十万美元回国,寻找创业的机会。“一个熟人和我开玩笑,你是一条大鱼跑到小河里去了。”施正荣说,“那时的自己比较年轻,想的少,当时是要什么没什么,就凭着一腔热血。”施正荣被誉为光伏界的“比尔盖兹”。
  施正荣拿着一个关于创立太阳能科技企业的概念与无锡市政府圈子、商人圈子进行了接触。他碰到了后来成为合作对象的无锡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部经理张维国,取得了他的大力支持,而由此诞生了无锡尚德的雏形。
  施正荣走的关键一步是取得了无锡市政府的支持。无锡市政府一直在寻找一些含高新技术同时又能回报丰厚的项目。施正荣的项目正好入了他们的法眼。而施正荣也长袖善舞,与无锡市政府多位高官相交甚密,人脉极其丰富。
  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拥有国资背景的无锡当地知名企业纷纷出手,这其中包括了小天鹅集团、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山禾制药等8家公司,施正荣共融资600万美元,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参股,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无锡尚德的成功背后实则是政府的隐形之手,而这种国资背景的企业投资实际上就类似于无锡市政府自己出手。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施正荣很难让那些国资背景的企业出手相助,因为当时的太阳能概念并不新鲜,已经炒作了数十年,但由于技术限制,一直无法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美国纽交所上市,融资4亿美元。施正荣也从一位饱受质疑的创业者成为华尔街追捧的明星。尽管争议仍在,但在过去的一年中,无锡尚德产能达到540兆瓦,销售收入100亿美元,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
  环保英雄
  施正荣被《时代》评为“全球环保英雄”,在2007年,作为唯一的企业家,成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被英国媒体评选为“可拯救地球50人”之一。他使中国光伏产业与国际差距缩短了15年。
  2007年,尚德的太阳能电池生产量为364兆瓦,按公司对产品保证稳定运行25年计算,可产生100亿度绿色电力,相当于减少燃烧500万吨标准煤,减排735万吨二氧化碳气体。
  

尚德集团

  

  发展历程
  2000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立。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而施正荣投资40万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共同组建了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2005年,在无锡市委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同年底,VC和PE齐助阵,共同募集8000万美元,成为2005年私募之最,襄助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
  2005年上半年尚德海外公司向高盛、英联、龙科、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国际著名投资基金共私募了8000万美元的资金,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使尚德成为一个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
  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NY:STP)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
  尚德动态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英联日前宣布,已将其所持有的太阳能原料供应商顺大控股的股份出售给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SuntechPowerHoldingsCo.Ltd)以及另外一家投资者。该笔交易将使得尚德和顺大实现在太阳能产业链上的垂直整合。
  顺大的原控股方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英联和Waichun Investment Fund。英联并未透露向尚德和另一家投资者所出售的顺大股份的交易价格,但表示此次将完全出售所持有的顺大股份。无锡尚德表示,收购金额为9890万美元,但并未透露所收购股份占顺大控股股份的比例。
  无锡尚德同时与顺大控股签署13年硅晶片供应协议,从2008年至2020年,顺大控股将向无锡尚德供应总量为7GW的硅片。
  尚德垂直整合产业链
  顺大控股成立于2003年。顺大的主要业务是利用多晶硅生产单晶硅棒和切片。这些产品可以被用来制作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尚德便是这类厂商之一。
  2006年,以英联为首的投资机构向顺大投资,帮助该企业在江苏省扬州市建立了多晶硅工厂,该建设项目已经进入后期。据悉,第一阶段的产能将达1500吨,预计十月份前可以投产。该工厂采用西门子技术,拥有闭路再循环系统。
  英联投资合伙人郑国器表示,该笔交易将使得尚德和顺大实现在太阳能产业链上的垂直整合。对尚德而言,参股上游供应商并签长期供应合同,可以保证原料供应;对于顺大控股而言,则可确保将来继续扩产时产品的销售。
  无锡尚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施正荣称,顺大控股工厂下半年投产后,有助于缓解原材料短缺的局面。顺大董事长倪云达则表示,建设多晶硅厂不仅有助于转变公司业务,同时也将有利于中国达到多晶硅原材料自足。
  英联加速投资中国
  自2000年设立了北京办事处以来,英联在中国的投资额大约为2.5亿美元。过去两三年投资速度更快一点。由于看好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前景,英联将加速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英联总部位于伦敦。作为专注于新兴市场的私募股权投资者,英联旗下管理的资产约68亿美元,在全球12个国家设有14个办事处。自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较为著名的投资包括:在中海油IPO前,联合发起了4.6亿美元的私募;2002年为中国的乳业巨头蒙牛提供了750万美元的扩张型投资;率领投资者组成的财团对国人通信提供2600万美元投资,并助其在纳斯达克IPO;为中国最大的乳酸饮料制造商之一太子奶提供了4000万美元的扩张型投资;对无锡尚德投资1250万美元,并协助其成功在纽约证交所上市。
  尚德扩张
  收购日本最大光伏制造商MSK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市场一直希望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能发挥出更大潜力,而无锡尚德(NYSE:STP)收购日本最大光伏制造商MSK的举动,可谓是跨出了一大步。
  无锡尚德是首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也是全球领先的光伏电池制造商,其董事总经理兼CEO施正荣以身价160多亿元而被誉为中国新首富。
  无锡尚德将以现金和股票交易方式分两步收购日本MSK公司,从而使尚德在日本主要市场拥有全面的光伏组件分销网络。2006年第三季度完成的第一步收购中,尚德以1.07亿美元的价格通过购买新发行和现有股票收购MSK的2/3股权。
  尚德根据MSK达到特定运营目标的能力按一定价格收购MSK的所有或大部分剩余权益。如尚德百分之百的收购MSK的剩余权益,则第二步收购的价格范围在5300万美元至1.93亿美元之间,支付形式是尚德股票。第一步收购的资金将来自于6个月的过渡性贷款。
  根据《日本2006年光伏系统市场未来展望报告》,日本在太阳能总安装和电池及组件生产方面都是最重要的市场,产量占全球53%。报告同时指出,日本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其2005年光伏电池和组件年产量增加了48%。MSK是日本最大的光伏制造商之一,也是建筑集成光伏(BIPV)领域的领先公司之一。MSK进入太阳能光伏领域已有20余年历史并且是世界光伏领域的知名品牌,2005年,MSK的年产量约为200兆瓦。
  尚德预计,MSK的全球销售布局、成熟的品牌策略和国际化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将加强尚德在关键全球市场多元化客户群和开发销售渠道的战略。此次收购中,瑞士信贷担任尚德的独家财务顾问,盛信律师事务则担任尚德的国际法律顾问。MSK方面,PT Global和三菱UFJ证券担任财务顾问,美迈斯律师事务所担任MSK的国际法律顾问。
  经营状况
  
【尚德电力2007年净利2.01亿美元】
  2007年四季度公司光伏电池发货量为110兆瓦,净收入3.975亿美元,同比增长82.5%;全年发货量为364兆瓦,净收入为13.48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四季度实现净利润5820亿美元,全年净利润为2.01亿美元;四季度核心产品光伏组件毛利率为23.3%,全年毛利率为23.6%。2007年四季度末,尚德实现了540兆瓦的生产能力。公司表示,正如期实现到2008年底1000兆瓦的光伏生产能力。
  尚德CEO施正荣博士表示,2008年公司已建立良好的销售渠道,而且市场需求强劲。从全球范围看,德国、西班牙、美国对意大利、希腊、韩国等新兴太阳能市场产品的需求还在增加。
  原料供应方面,尚德电力四季度与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俄罗斯Nitol Solar、浙江昱辉(Renesola)以及韩国一家企业签订了硅供应合同。施正荣表示,未来生产成本有望大幅下降200%,公司将扩大产能并在2009年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尚德预计2008年全年收入约为19亿—20亿美元。
  【尚德电力2008年二季度净利增58%】
  受太阳能电力需求持续强劲的影响,国内光伏组件龙头企业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二季度收入和利润率均出现飙升。2008年8月20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尚德电力第二财政季度净利润增长58%。
  由于多晶硅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国内各光伏组件厂商近年来大多陷入产能无法充分释放的窘境。而在居高不下的原料成本挤压下,光伏组件厂商的利润率也日益稀薄,但尚德电力似乎是个例外。
  财报显示,尚德电力二财季净利润达到6520万美元,合每股美国存托凭证0.38美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4130万美元,合每股美国存托凭证0.25美元。若不计股票奖酬及其他成本,该公司当季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收益为0.41美元,上年同期为0.29美元。
  同期,该公司收入增长51%,至4.802亿美元,大大高于该公司5月份时预计的4.3亿至4.4亿美元。汤姆逊财经调查的分析师原先平均预期为,尚德电力每股收益0.32美元,营收4.3933亿美元。
  尚德电力同时公告宣布JohnsonChiang担任新首席营运长,并提高全年收入及发货量预期,原因是市场需求强劲。公司预计2008财年收入为20.5亿美元至21.5亿美元,此前该公司预计财年收入为19亿美元至21亿美元。
  在大部分组件厂商均无米下炊、举步维艰的同时,尚德电力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增长,主要得益于其早前签下的多个硅片大单。早在2006年7月,尚德就与世界10大硅材料供应商之一的美国MEMC公司签订了10年总额达60亿美元的硅材料供货合同。此后,尚德又与阳光集团签订了5年期的硅片采购合同,价值6.7亿美元。
  总结
  
施正荣具有两个成为下一代世界级富豪的重要条件:一是他以新兴市场(中国)为舞台;二是他做的是被认为超过IT的新全球发展动力的绿色事业。他是象征世界财富两条大趋势的人物。
  现年45岁的施正荣,现任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2006年被《福布斯》评定为中国巨富头号人物,2007年10月被《时代》杂志评选为45位“世界英雄”之一。2008年,胡润财富榜施正荣以215亿排名第八。
  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董事长兼CEO。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而施正荣投资40万美元的现金和价值160万美金的技术参股,共同组建了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上半年尚德海外公司向高盛、英联、龙科、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国际著名投资基金共私募了8000万美元的资金,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使尚德成为一个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
  北京时间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NY:STP)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
  在《福布斯》杂志2006年“全球富豪榜”上,现居中国、国籍为澳大利亚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以22亿美元排名第350位。
  2006年8月8日被纽约证券交易所聘任为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成为30位纽交所国际顾问唯一的中国内地顾问。
  近年来,施正荣一直在与一个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大牌局博弈。牌局的一方是他和他创办的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另一方则先后有无锡当地的利益纠葛者、光伏上游的利益关联者与市场内外的利益竞逐者;赌注则是他身为中国光伏业领军人物的行业声望以及尚德公司的荣辱存亡。在和这三方对局的过程中,施正荣屡屡遭遇凶险,却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对此,有人感叹,“施正荣每次出牌都能出在点子上”;也有人艳羡,“施博士是幸运儿”;而施正荣自己则坦陈,“正因为有了光伏市场,才有了今天的尚德。”
  如今,尚德电力已成功跻身全球顶尖的太阳能企业之列。2007年底,尚德电力完成产量360兆瓦,形成540兆瓦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人民币,公司市值突破百亿美元,进入世界光伏前三强。
  如果以去年公司产量360兆瓦稳定运行25年计算,可产生100亿度绿色电力,相当于减少燃烧500万吨标准煤,减排735万吨二氧化碳。这一成绩为尚德电力赢得了“最佳社会责任年度企业奖”的殊誉,而施正荣本人也荣膺“2007安永企业家奖”。
  从100亿到1000亿
  自从2005年12月15日施正荣在纽交所按响了上市交易铃之后,尚德电力就成为国内太阳能企业的典范,尚德神话也大大刺激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
  据Solarbuzz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片产量为3436兆瓦,同比增长56%(2006年为2204兆瓦)。其中日系厂商的市场份额由2006年的39%下降到了2007年的26%,而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却由2006年的20%迅速提升到了2007年的35%,表现尤为突出。
  截至目前,尚德电力依然是国内销售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从历年年报显示,尚德电力的销售收入从2005年2.2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13.4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44.2%;净利润从2005年3060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1.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36.5%;产量2002年10兆瓦到2007年540兆瓦,预计2008年1000兆瓦。
  同时,施正荣着力打造的完整的产业链正付诸实施。按照公司第二个五年规划,到2012年尚德电力将形成硅材料、硅基电池、硅薄膜电池、光伏组件和发电系统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尽管施正荣正在忙于完善产业链的中国前首富,他的财富也在随着产业链的完善不断聚增。用5年的时间成为中国首富,下个10年之后,似乎也正如罗琳·波尔森所说的,这位中国前首富将代表中国企业家向世界首富大步迈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施正荣查看更多>能源首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