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市场正文

价格机制:风电“之殇”

2009-03-23 10:14来源: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关键词: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近几年,在我国新能源行业,风头最猛的恐怕要数风电产业。相比太阳能,风电有着廉价的优势;相比生物质能,风电产业链相对完整、技术也相对成熟。因此,风电已经成为备受国人推崇的能源“新贵”。

    据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最新数据分析显示,截止2008年,我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221万千瓦,已占全球总装机的10%,名列全球第四。仅2008年一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就达630万千瓦,新增量位列全球第二,仅仅次于美国的838万千瓦。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1月15日也曾表示:“按目前的发展速度,要不了几年,我国风电装机就会达到两千万至三千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一。”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分析师姜谦表示,我国风电产业表面上看是在迅猛发展,但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一个尴尬的事实就是,风电项目的盈利率相当低,甚至是赔本买卖。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风电上网电价的价格形成机制。

    据姜谦介绍,我国风电上网电价的形成机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发展初期,由于发电设备基本上由国外援助资金购买,上网电价很低,其水平基本与燃煤电厂持平,每千瓦时的上网价少于0.3元。

    第二阶段,上网电价由各地价格主管部门批准,报中央政府备案,这一阶段的风电价格五花八门,最低的仍是采用竞争电价,与燃煤电厂的上网电价相当,最高的每千瓦时达1.2元。

    第三阶段从2002年开始,招标电价和审批电价并存,特许权招标项目的选址和招标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所谓招标,指的是始于2003年,至今已前后进行了五期的风电特许权招标。由于前四期“低价者胜”的招标方案,竞标企业争先压价以获取风力发电资源,导致特许权项目出现了恶性低价的竞争局面。第一、二期风力发电特许权招标明确规定承诺上网电价最低的投标商中标,结果实际中标的价格远低于合理价格,甚至出现了0.382元/度的极低夺标价格。而按照这个价格,项目很难收回成本。

    既然风电项目如此难赢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激烈地争夺风电项目呢?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李华林给出的答案有两点。

    一是准备应对可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所谓“配额制”,即国家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强制要求火电企业相应配备一定的以新能源为基础的发电额。而在各类新能源中,风电技术相对完善,所以待上马的风电项目成了各火电企业争夺的香饽饽。

   二是对于风力发电定价更好的预期。拿到风电项目的企业若是能苦熬到全行业亏损,国家毫无疑问将调整风力发电定价办法,风电产业又将变得有利可图,而这些风电项目也将苦尽甘来。

    姜谦认为,风电项目不盈利,对于财力雄厚的大型国有发电企业或许还可以承受,但对于地方发电企业而言,是不可能做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发电企业投资风电项目往往是借力外资,不盈利,外资当然会选择退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打击了地方发电企业的积极性。最新的例子就是,深市上市公司吉电股份于1月22日刊出公告,称收到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关于放弃参股投资吉林长岭三十号、长岭腰井子风电项目的函》,这已经在风电市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当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取风电强制入网和固定电价收购政策。这种机制为风电提供固定的高于电力市场的价格补贴,为促进本地风电市场和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截至2005年底,欧盟国家风电装机总量为3970万千瓦,其中实施风电强制入网和固定电价收购政策的12个国家的风电装机容量占90%。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部认为,在我国风电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价格机制毫无疑问已成为其中的“绊脚石”。此时不妨效仿国外经验,建立合理的审批或核准程序,并进行相应的电网配套建设,这样风电的应用才会进一步扩大。这不仅对风电产业,甚至对我国的能源体制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