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综合正文

路风:以战略设计提升核电自主化能力

2009-04-10 11:06来源:《能源》杂志  关键词:核电自主化战略设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6年初,中国核电产业如何实现自主化发展的问题开始引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路风的注意。其后三年,路风带领他的数名博士生组成项目团队,通过对业内资深人士进行大量访谈,并查阅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特别对世界和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与自主化路线进行系统研究,试图探解中国核电自主化发展的路径迷局。

  这位曾先后深入研究中国汽车制造和大飞机制造两大战略产业的学者,更多的是从战略抉择和体制变革的角度来分析核电自主化问题,在与《能源》记者对话的过程中,路风教授数次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明确创新对于技术进步的关键作用,就必须在政策层次上采取战略性思维,唯此,才能使中国核电的自主化能力实现质的提升。

  “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手段从来是动态的,而战略目标则要始终如一”

  《能源》:在您看来,中国核电的第三轮引进与前两轮有什么不同?

  路风:我个人认为,第三轮引进更加全盘化了。中国核电在1980年代的第一轮发展中确立了以“引进+国产化”为主的路线;1990年代,又经历了以纯粹购买电容为目的第二轮引进;虽然与引进并存的自主化发展走了20余年,它却被新一轮的核电发展计划彻底放弃了。2002年末至2003年初所确定的新一轮核电发展路线,再一次是依靠对外引进,而且比前两轮更加全盘化。

  最近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再次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而转变和升级需要技术能力的成长——这是提倡“自主创新”的信念来源。而反复的引进很难在根本上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能源》:但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证明,经过国际合作,引进高新技术,通过消化吸收积累经验,也能增强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路风:不错,中国仍然需要技术学习,仍然需要吸收外部世界的知识,甚至在某些领域还需要继续购买外国的产品作为学习的榜样,但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为了培育中国技术能力和工业竞争力而采用的手段,我们必须分清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主次问题。在什么时候采用什么手段从来是动态的,而战略目标则要始终如一,就是通过持续培育自己的能力来实现自我发展。中国核电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既有需要向外国学习的地方,也有领先于世界各国的机会,问题的本质也无可置疑:同时兼顾核电需求和核动力工业发展的自主路线,才是最符合中国利益的战略选择的。

  做个简单的类比。比如,我们要学好英语,教学环境和外部学习的条件肯定会对学习效果有影响,但这只是外部条件,如果自身缺乏学习的强烈意愿和精神,那么,花再多的钱去参加什么培训班,那也是没用的。

  《能源》:有专家认为,目前引进第三代堆型可以避免在今后的发展中再走弯路,是符合“统一发展技术路线”思路的。您怎么看?

  路风:我们前两轮的引进不但没有统一技术路线,反而逐步形成了“万国牌”的局面,这已经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教训了。要通过引进AP1000来“统一发展技术路线”,就目前的状况分析,很难。我个人认为,引进路线延续了长久以来的、直线式的思维惯势。这种思维的误区,在于把技术看作是可以在不同主体之间自由移动的物品,却排除了自己从事创新活动对于掌握技术并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作用,反而因为看不到自己能力成长的前景,而产生只能跟随的宿命错觉。事实上,创新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而且也取决于市场因素,即,随各种变化而出现的市场机会,也包括开发者对于市场变化的理解和判断。恰恰是因为存在这些不确定性,所以创新并非是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必然结果,而取决于学习的努力程度。如果明确创新对于技术进步的关键作用,就必须在政策层次上摈弃直线式思维,转而采取战略性思维。

  “如果国外又开发出来第四代乃至第N代技术,中国是否永远都需要引进呢?”

  《能源》:那么,在您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再创新”?

  路风:吸收能力只能来源于自主研发的经验和努力,所以只有将引进活动置于自己的研发经验基础之上才能“消化、吸收”外来技术;成功引进技术的根本标志不是引进方能够按照给定产品设计进行组装,而是通过引进活动生成和提高了自主推动产品变化的技术能力,所以实现“再创新”的根本标志是在吸收外来技术知识的条件下设计出来不同于原设计的产品。如果国外又开发出来第四代乃至第N代技术,中国是否永远都需要引进呢?

  《能源》:中国可以通过引进吸收,逐步实现设备上的国产化,逐步增强自主性,进一步促进核电产业的发展。这似乎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路风:核电设备的国产化不等于技术的自主化。核电设备国产化并不能自动导致核电产品开发能力的生成,因为两者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只是在给定产品设计条件下的制造能力,而后者是集成多种技术,设计出新产品的能力。我的观点是,国产化的进展并不能代表产品开发技术能力的增长。相反,由引进国外产品技术所产生的零部件国产化压力,反而使中国企业对外国产品的依赖越来越深。

  《能源》:但完全依靠发展国内技术,我们是否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在自主化能力提升的道路上也可能步履蹒跚?

  路风:我们不给国内技术成长和实践的空间,怎么让他提升呢?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内拥有自主产权的核电技术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一些已有技术缺少工程实践并进一步提升能力空间的机会。

  “主要障碍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战略和体制上的。”

  《能源》:您的项目研究似乎更多的是从战略和体制的角度来关注中国核电自主化的发展。

  路风:谈到战略,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具有独立的核动力技术能力基础,但到现在在核电自主化上没有很大的突破,其主要障碍不是技术上的,而是战略和体制上的。这些障碍的本质,是尚没有完全把中国核动力工业的发展纳入到核电发展的考虑和规划之中。三轮引进路线主要是只从对核能需求的角度出发,把兴建电站增加电容作为核电发展的主要业绩指标。很多影响了中国核电发展过程的重要决策都是从增加电容的局部利益做出的。我们还是缺少战略性思维。

  《能源》:“战略性思维”的实质是什么?

  路风:“战略性思维”的实质是在力量或资源有限并存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仍然相信存在获胜的机会,并据此做出最有利于获胜的行动选择。为什么在技术密集型工业中“以小搏大”时,像华为的任正非会屡屡引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无非就是因为战略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体制上,中国尚没有一个从战略上规划核能事业的机构,其他机构也没有承担过这个职能。设在计委的国务院核电办公室曾经是在各个部委之上有关核电的唯一机构,但它执行的职能始终是协调引进核电站。在工业层次上,由于高度复杂的核电站跨越了部门的传统界限,所以计划体制下的核电发展常常伴随着部门纷争。虽然后来有关核电的几个工业部都被撤销,但沿袭下来的行政性集团公司体制仍然没有改变政企不分的状况,致使中国至今仍没有形成符合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核电工业结构。

  《能源》:符合技术和市场逻辑的核电工业结构应该是怎样的?

  路风:构建符合技术和市场逻辑的核电工业结构是西方主要国家的核电能够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核电工业包括三个市场主体,即运营核电站的业主公司、负责工程施工的AE公司和核蒸汽供应系统公司,简称NSSS。

  《能源》:在您看来,这样的结构组合有什么优势?

  路风:无论各国的核电工业存在什么样的不同,提供核反应堆和主设备系统集成的NSSS公司都居于中心地位。不同国家的NSSS公司成长路径各有不同,例如美国的西屋公司和通用电气是通过参与美国核潜艇工程而掌握核工程能力的,而法国的法马通则是由国家电力公司和一些发电设备制造商专门为提供核蒸汽供应系统而组建并培植起来的。这样的工业结构,加上国家核安全当局的监管和国家实验室的支持,使核电发展能够迅速地响应市场需求。

  “应在强化政府核能战略规划和核安全监管的框架之下,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并逐步破除行政垄断。”

  《能源》:那么,您怎么看待中国现在的核电工业结构?

  路风:我认为还是处于市场竞争主体缺乏的空白期。当然,除了中核集团和中广核,中电投、大唐国际、华能等电力公司目前已经被批准进入核电市场,预示着形成竞争性业主体制的可能性。但是,不仅这些公司的核电项目,比如机型、规模、价格等等要受到引进路线的直接行政控制,而且其他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尤其是NSSS公司也并没有形成——中广核走的是在依赖法国技术的框架下实行局部自给自足的道路,而中核集团则是把持本属国家事业单位的科研院所来直接控制核技术供应,整个核电工业仍然处于一种垄断的状态。

  《能源》:在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和平衡上,国外是否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路风:法国和韩国经验值得学习。

  《能源》:但这两个国家的核工业发展,起初走的也是引进路线。

  路风:法国和韩国的宝贵经验在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核电工业体系,两国在核电项目上坚持自主设计和自主开发,选定自己的主要发展堆型后就一直没有进行更改,而是长期予以坚持。从而逐步拓展自主技术的现实空间。而我国的引进和他们有很大差别。日韩还避免了权责分离的困境。这是因为其制度安排上,是以企业作为承担技术转移主体的。中国核电工业的体制仍待完善,行政垄断仍然过多,市场机制仍然缺乏。在这种条件下,靠行政权力来贯彻的引进路线不利于改革核电体制,反而增加了更多不政不企的因素。

  《能源》:您上面提到的战略设计与体制改革存在怎样的关联?在体制改革上有何建议?

  路风:如果采取战略性思维而转向自主路线,那么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也同样会清晰起来。回顾三十年的历史,中国的核电发展在体制上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在直线式政策思维下缺少顶层设计,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往往被局部利益所左右;二是政企不分的行政垄断体制阻塞了核动力工业进入市场的通路。针对这些问题,核电体制改革的原则应该是在强化政府核能战略规划和核安全监管的框架之下,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并逐步破除行政垄断,使中国核电发展的需求与中国核动力工业的技术供给联系起来。

  遵循上述原则,应该在政府层次上实现由一个机构,如能源局,统一负责核电建设和核动力技术发展。在工业层次上,改革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沿着市场力量生成的方向,首先建立起更有竞争性的业主体制——增加业主公司的数量,并在符合安全监管的条件下赋予它们经营自主权。竞争性业主体制立刻会产生对技术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从而要求形成能够响应这种需求的NSSS公司和AE公司。

  《能源》:从长远来讲,采取自主路线的战略设计会对国家利益产生怎样的影响?

  路风:从国家利益讲,自主路线才能促成经济收益最大化。首先,自主路线不仅以比引进路线更低的成本扩大中国的能源供应,而且可培育出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国核动力工业,这是依赖引进技术绝不可能做到的。由于技术能力的成长离不开与市场的互动,所以即使中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存在差距,它也只能而且必然通过市场的锻炼而提高。

  其次,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动力工业能够使中国掌握增加替代能源供应的主动权,自主发展核电将大大提高中国在世界能源供应结构中的谈判地位,缓解化石能源进口和污染物排放过多所带来的压力。再者,自主发展核电将使中国军用核技术的发展处于活力不竭的状态。一个军民互动和共享的核工业,将保证中国始终处于全球核权力结构的顶层位置。当然,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动力工业显然会使中国获得更多的国际政治影响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自主化查看更多>战略设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