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五大显著成效

2009-06-30 09:37来源:中电投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结合节能减排等工作,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五大显著成效。

这五大成效分别为,降低单位GDP能耗的工作逐年取得新进展,2006至2008年分别比上年下降1.79%、4.04%和4.59%,有望按计划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的目标;二是2006至2008年关停小火电机组3826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三是2000年到2008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由34万千瓦提高到1000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由7935万千瓦提高到163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由210万千瓦提高到910万千瓦;四是减少农业、农村温室气体排放,截至2007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2650多万户,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400万吨;五是推动植树造林,增强碳汇能力。

解振华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积极采取政策和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建设,2007年成立了由国务院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同时,我国积极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发布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左右的目标。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到2010年达到的目标。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植树造林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解振华说,在价格政策方面,中国适时调整了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政策,降低小火电价格,对清洁能源实行鼓励性电价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专门出台了鼓励节能技术改造、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的经济措施;在税收政策方面,针对高耗能商品取消了出口退税或降低了其出口退税率,出台了针对企业节能环保项目的优惠所得税政策,提高了资源税费标准;在政府采购政策方面,全面启动了政府绿色采购工作;在金融政策方面,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领域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 谢登科 于文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缓和适应并重、公约和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全民参与和广泛国际合作六项基本原则。

解振华表示,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消除贫困和实现发展是发展中国家首要的和压倒一切的任务,也是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要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促进减贫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同时,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公约的核心原则。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责任,但是由于各国历史责任、发展水平、发展阶段、能力大小不同,贡献方式也不相同,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累计排放和当前高人均排放承担责任,率先减少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下,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解振华提出,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中,要切实纠正重减缓、轻适应的倾向,减缓与适应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

他还表示,公约和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公约和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目前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框架。应当坚定不移地维护公约和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核心机制和主渠道的地位。其他多边和双边的合作,都应该是公约和议定书的补充和辅助。

解振华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转让。应对气候变化要靠技术,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和支撑。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推动本国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切实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承诺,使发展中国家拿得到所需资金,用得上气候友好技术,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此外,要坚持全民参与和广泛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中国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政府引导、企业参加和公众自愿行动的社会氛围,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的全球环境意识。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必须通过全球的广泛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中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开展和参与一切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