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河池电网人红水河畔光明足迹探秘

2009-09-09 10:59来源:互联网关键词:电网供电公司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进入广西河池境内,公路两边的陡峭石山便多了起来。峰回路转之间,一座座巍峨耸立的铁塔、一根根穿山越岭的银线不断进入视野,未到广西河池市区,大电网的磅礴气势便扑面而来。


  在河也这个具有红色历史的革命老区,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的山区,同时又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电网的发展和电力供应情况怎样?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电力起到什么作用?电力和群众的生活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带着种种设题,笔者对河池电网进行了深入采访。


  科学发展的足迹


  历史,并不总是步履蹒跚。60年代中期,河池地区被列为工业建设的“小三线”,区内的一些大中型企业或分厂陆续迁至河池地区,军车和民用工业迫切要求用电,从而迅速促进了河池地区中小型水电厂和电网的建设,河池供电局便在这个背景下于1971年成立。从1960年至1985年,河池共建成12座变电站,建成22条35~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766.67公里,为河池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以来,河池电网进入了迅速大发展的时期,科学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大。


  “十一五”期间,广西电网公司投入17亿元,全力打造坚强可靠、结构合理的河池电网,为河池市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电力供应和保障,为河池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2009年,河池供电局将完成电网投资8.12亿元,超过前三年的总和,如此规模的电网建设在该局电网建设历史上从未有过。目前,22座变电站、228万千伏安主变容量、2127公里35~220千伏线路为河池市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电网支撑架构。


  不能不提的是,在河池电网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河池电网“十一五”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的签订、电网建设“绿色通道”的出台等,有力地推动了河池电网的科学发展。


  在服务地方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节点令人无法忘怀:


  “东巴凤”基础建设大会战中,广西电网公司情注老区,投资1611万元建设的东兰——凤山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实施东兰县村屯通电工程,大大提高了东兰、巴马、凤山三县的供电可靠性以及电能质量和供电能力,解决了11个乡镇32个行政村3043户共15106人的用电难问题。


  2008年10月,“户户通电”工程取得全面胜利,广西电网辖区内彻底消灭了无电户。东兰县东兰镇巴拉村弄月屯村民在村头的变压器旁立了一块碑,上写“供电英雄立壮志,康庄名传照千秋”。


  河池市副市长战明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河池供电局紧密围绕河池市实现GDP增长12%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的目标,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强电网,千方百计服务企业保增长,充分发挥了“先行官”的作用。从南方电网公司成立至今,河池电网新建及改扩建规模接近前50年的总和,再造了一个全新的河池电网。河池市政府将按照“四主动、四优先”原则,将电力项目纳入统筹层面加快督办,把电网建设“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协调、优先督办”。


  铁塔银线上的燃情岁月


  翻开历史的书页,总能发现一些弥足珍贵的故事。


  在具有38年历史的110千伏德胜变电站采访时,记者仍能感受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引起了记者们的强烈兴趣。照片中,13个年轻的姑娘英姿飒爽,笑容灿烂,头戴安全帽、肩挎工具包,神采飞扬。她们便是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三八”女子带电班。


  穿上重重的均压服,踩着尼龙软梯,爬上高耸铁塔,一步步接近高压线,头发和脸上的寒毛一下子竖了起来,头上“噼噼啪啪”的放电声作响,火花四射……你能想像一群20来岁的姑娘在带电高压线上作业的场景吗?一提起当年的场景,她们仍有说不完的故事,这群“铁姑娘”在铁塔银线上的燃情岁月,成为那个时代的难忘记忆。


  当时的班长黄杏超已经退休了,她介绍当时的情景时说,输电线路的高度一般都在二三十米,刚开始上塔的时候,感觉到云彩在走,铁塔也在走,头晕。当年的“女将”之一彭斌说,在36米左右的高度,爬在软梯上工作,风一吹就左右摇晃,吓得脸色苍白,下来后浑身冰冷,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说起当年的工作情景,古小云仍历历在目。


  她说:“训练时,每天下来,只感觉全身散架,双手和双腿青一块,紫一块,磨破皮是经常的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她们克服恐惧心理,登着软梯到空中,敷绑线、换悬垂、装瓷瓶,姑娘们的带电作业技术熟练起来。


  带电作业一般是在野外,甚至深山老林里,那个时候,条件艰苦,交通基本靠马车和步行,她们翻山越岭,往往一走就是一整天。她们每人拄着一支木棍,边走边唱歌,辛苦却快乐。黄杏超说:“最苦的日子就是巡线,带上煮饭的大锅,在野外差不多呆上10天。”


  这支广西电力战线历史上惟一的女子带电作业班,凭着坚强的意志,在七年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抢修任务,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为河池工农业生产和人生生活用电做出了贡献。1979年,这支队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从她们身上,记者看到了河池供电局的乐观向上、不喂艰难、奋发进取的精神,也看到了河池电网清晰的科学发展之路。


  为让红水河畔焕新颜


  “当初农村好难过,日落山头打黑摸,如今有了好电网,穷村变成金银窝。”在宜州市德胜村采访的时候,当地的村民穿起节日的盛装,用山歌唱起了电力带来好生活的真切感受。


  德胜村共有950户4200多人,养蚕是该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农民韦泉家中,记者看到两台冰箱置放在客厅中。村支书潘钰国说:“全村约有5%的家庭买了空调,85%的家庭有冰箱、洗衣机、电磁炉等电器,现在煮饭基本都是用电了。”


  用电的方便,也推动了该村养蚕业和加工业的发展。由于养蚕对温度的控制很重要,一些家庭在养蚕室里装起了空调,养蚕大户甚至建起了温控室。单是养蚕这项,该村平均每户人家每年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多的上百万,少的也有一万多。电力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今年以来,宜州供电公司计划投资870万元,新建10千伏线路35.34公里,改造106个台区。据了解,通过农网改造并实施同网同价,共给农民减负4920万元,平均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439万元。


  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同样体现出电网的科学发展思维。来自浙江的嘉联丝绸厂老板陆先生由衷地说:“厂里供电设备出故障时,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一个电话过去,供电部门就派人上门维修,一般当天就能恢复供电。还经常定期上门为我们做节能改造,为我们做防雷检测,是企业的真正贴心人,没有电力部门的良好优质服务,企业不可能取得现在这样的发展。”


  笔者所到之处,看到的是当地人们对电力带来美好生活的感激之情。电网的科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网查看更多>供电公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