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人物正文

【60位名家谈电】杨立新:电是社会发展的度量衡

2009-09-18 10:10来源:英大网关键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记得老北京说多少烛的灯泡,过去照明是蜡烛,一根蜡叫一烛。你们家的灯泡是25烛吧,谁家要是点一个40烛的灯泡,那屋里就相当亮堂了。


  那时家里的电器就是一个灯泡。到了1958年,家里终于添置了一件真正的电器——老式收音机,就是话匣子。它的外表是牙黄色的,四个脚,两根直的长条电线,上边蒙着布,底下有两个钮,左边有一个小窗口,里面是个“灯”,找到要听的台后,大概5个“灯”还是6个“灯”就会亮起来,实际上就是电子管在发光。但是,那时的“话匣子”可没有什么调频立体声。


  上世纪60年代初的前门大街,路灯是在马路中间的,两根杆子中间有一条铁丝,上面挂着一个木头的、长方形的、5个日光灯管组成的“盒式”路灯,确实挺亮的。我印象最深的是60年代的某个春节,晚上下着雪,我们在前门大街上走,都12点了,整个前门大街又宽又亮,宽是因为没人了,亮是因为有雪,上面还有路灯的照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我的印象里,第一次照明革命应该是在上世纪70年代,大概1974、1975年吧。那时我们去清华大学参观一个展示会,展示会的主题是钠蒸灯。参观后我才知道,照明灯泡不完全用钨作唯一的发光体。所谓钠蒸灯,就是在真空泡体中注满钠气,通上电后,灯就亮了。的确,钠蒸灯非常亮,之前我从没见过那么亮的灯泡。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拍电影,舞台上的照明用灯应该是最亮的。但是,亮度越大的灯泡,热度也越大。究竟热到什么程度呢?舞台上用的照明灯泡如果距离演员只有两三米的话,他们就站也站不住,哪儿哪儿都是烫的。怎么办呢?照明师就在灯正面挡上一块纱布,以隔出去一部分热量。但是,那被隔出去的一部分电能就白白浪费了。


  我觉得,还是从钠蒸灯开始,电才被充分利用起来,现在又有锂灯了,锂灯就是高色温、高照度,又不是很烫的环保节能产品。


  再有就是,我家电器设备的耗电量,已远远超出原来用电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过去,25烛的灯泡算是一个家庭的全部电器,现在可远不止一个25烛了!我算了笔账:原来一家住的是12平方米的房子,现在每家都不止120平方米了。我们兄妹四个现在组成了四个家庭,加老爷子、老太太总共就是五个家。一家若按120平方米住房面积算的话,5家就是600平方米,而相应的照明,也得是600平方米的照明。所以,单从家庭照明来看,用电量就翻了二三十倍,这还不算别的电器用电。


  计划确实赶不上变化,赶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我知道,国际大都市是有一定标准的,咱北京如果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大都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这个目标会很快实现的。


  电,就是社会发展的度量衡。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