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天水电力工业60年发展回眸

2009-09-22 10:08来源:互联网关键词:变电所输电线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电能,让我们生存的空间骤然变得像梦幻中的天堂一样绚丽多彩,灿烂恢弘。夜幕降临了,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人们在尽情享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输送光明的电力工人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辞辛劳地工作着。昔日,他们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如今,他们更是带着建设“一强三优”供电企业的目标矢志不渝地奋斗着,立志把这片肇启文明之光的热土建设得更加富饶而美丽。回顾光荣的历史,每一位天水电力工作者都会感到振奋和自豪,在连接昨天和今天的那段时空中,既记载着他们拥抱胜利的光辉历程,又印刻着他们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坚实足迹。


  起步


  天水是甘肃最早有电的地方之一。据《天水电力工业志》记载,1922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在天水东门外创办了造币厂。为了解决动力及照明问题,安装了一台残旧的30千瓦煤气发电机。从此,第一缕现代文明之光照耀在天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抗战爆发后,沿海一些民族工商业者纷纷逃来内地,使得天水地方商业,小手工业有所发展,对电的需求日益增加。1940年,天水电灯电话局改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甘肃省政府会办,并委托旧兰州电厂理事会负责管理。理事会当时认为,天水无煤,宜增装柴油发电机。随即从1941年开始在天水五里铺建电厂。1942年1月,由广西购进一部200马力柴油发电机,从汉中电厂买来一部108千瓦发电机,拼凑在一起,于1943年9月投产发电。此机运行不到四个月,柴油机曲轴折断。经修复,6缸改为3缸,出力50千瓦,比原来减少一半。在此期间,电厂仅有低压配电线路6公里,用户521户,年发电量不过两万度。


  1944年以后,抗战进入尾声,柴油供给困难,电厂只好改用胡麻油维持发电。后因柴油机和煤气过于陈旧,设备事故接踵而出。当时,每发一度电要耗油一斤多,成本奇高,加之货币贬值,虽一年几度提高电价,仍月月亏损,经营面临崩溃局面。


  1945年4月,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在天水王家磨利用藉河水,建立小型水利发电站一处,装机160千瓦,实际出力140千瓦。这时天水共有发电所三处,装机容量共298千瓦,实际出力215千瓦,6千伏供电线路仅有6公里,年发电量约70万度。


  解放前,天水电厂由于设备陈旧,管理和技术水平低,且柴油机缺油,水轮机少水,当时的发电量只凑合供应市区部分照明,动力用户极少,更谈不上农业用电。供电质量很差,电压忽高忽低,重负荷时,电灯无光,用户在电灯下还需点上油灯或蜡烛供照明。


  解放前夕,天水电厂共有职工50余人,工程师2人,技术员2人,电业工人待遇低,生活贫困。当时物价飞涨,法币金圆券贬值,一天数变。尽管工人忍受着酷暑严寒昼夜辛劳,一个工人的工资还买不到100斤玉米面,难以养家糊口。据记载,当时天水电厂工人马根禄、邓占林因染病未能上班,厂房先行停薪,一月后则被除名。因病饿缠身,含恨九泉,死后无钱埋葬,后由其它工友凑钱埋葬。


  建国前的电业是有名无实的电业,建国前的电业是一段漫长的心酸史。


  创业


  让我们上溯岁月之河,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60年的沧桑岁月便带着一代代新中国电业职工艰辛创业的铿锵号子向我们走来。


  1949年8月3日,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进驻天水,天水解放了。解放前夕,敌人曾多次处心积虑地派人到电厂威胁工人拆散机器,破坏电厂,并准备把机器、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带走。当时,天水电厂职工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英勇的护厂斗争,工人把重要的机器零件收藏起来。天水解放的当天,工人即动手安装好了机器,恢复了正常供电,从此人民的电业诞生了!


  天水解放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但天水仅有的电力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为了改变缺电的局面,人民政府于1952年在天水东十里铺选定了新厂址,安装了一台从山东拆来的美制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于1954年发电。1958年又从兰州拆迁一台美制快装式1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同时安装一台国产750千瓦新的汽轮发电机组。1960年,在天水东三十里铺装成一台1500千瓦苏制汽轮机组。当时共有汽轮机组4台,装机容量4000千瓦,初步形成了以天水为中心的独立供电网,基本满足了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天水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天水的工农业发展加快。西北电业管理局和甘肃省政府决定在甘肃省甘谷县新建2台1.2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经过积极筹备,甘谷电厂于1969年7月建成并给天水供电。


  1972年6月16日,这是在新中国电业史上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新中国第一个330千伏高压输变电工程——刘(刘家峡)—天(天水秦安)—关(陕西关中)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强大的电力从刘家峡送到陕西电网,天水从此有了大电网供电。同年10月17日,天水供电局正式成立了,天数一电力工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宏伟瑰丽的历史画卷。


  1972年,新中国第一个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成为西北电网贯通东西的大动脉。


  1976年,全国第一个三八女子带电班在天水成立,姑娘们凌空飞渡的飒爽英姿,展现出中国妇女当惊世界殊的一腔豪情。


  1997年,天水地区率先在全省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改写了农村世代靠油灯照明的历史……


  这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谱写着天水电力光辉灿烂的篇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天水电力人矢志图强,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天水电力建设刚刚起步时,电网结构薄弱,供电半径不过几十公里。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限,物质生活极度匮乏、自动化程度低下,职工们在生产劳动中所面临的困难,劳动强度比现在不知高多少倍。许多老天供人都说,那时无论干部工人、年老年少,都有一种蓬勃进取的朝气,都有一种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荣誉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时的创业者正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擎起了头顶那片湛蓝的天空,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光辉业绩,他们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跨越


  力量来源于毅力,精神来自于信念。乐观向上的天供人不但用辛勤的汗水从艰辛的创业中走过来,他们也在用奋勇争先、永不服输的工作作风书写着未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天水供电局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从而开始了划时代的跨越。


  改革开放,无疑是天水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天水电力工作者积极发挥经济发展“先行官”的职能,加快主网、配网和农网及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初期,天水已建成35千伏线路709公里,35千伏变电站38座,变电容量7255千伏安。各县通电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分别为92%、57%、45%。


  1986年,330千伏陇西变电站并网成功,天水电网西起陇西、东至庆阳、北到静宁、南至徽县,辐射到5个地区,供电半径达到300公里。1985年—1991年七年间,天水市两区五县先后实现了县县有35千伏电网,乡乡有10千伏电网。1995年1月,天水供电局调度自动化系统率先通过实用化验收,1996年完成调度自动化二期工程,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远动覆盖率达到100%,2001年主站系统升级改造通过实用化验收,城区11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


  改革开放以来,天水电网发展日新月异,形成了以33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相配套,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城乡电网格局,为天水市及周边地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能源支持。优越的电网结构、雄厚的供电容量储备,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天水已成为甘肃东部电网的枢纽、电力调度的中心,甘肃省南电北调的负荷中心。


  天水的农电建设由解放前的零,发展到初具规模的全市农村电网。至1983年,全市农电线路从1971年的142.1公里发展到1982年的3394公里,增长约24倍。各县通电公社、大队和生产队分别已达到92%、57%和45%,电力灌溉面积达到30余万亩。85年底,全局有35千伏以上变电站15座,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2条。两期农村电网改造也使广大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1997年底,天水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从1998年起,国家先后下达天水市农网改造资金5.39亿元,用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一条条崭新的线路、一台台新型节能变压器的投入使用、规范整齐的进户线、严格的管理机制,改变了过去线损大、电压低、电价高的状况,实现了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农民无不拍手称快。2006年,天水市“户户通电”工程开工,天水供电公司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使全市1104户、5070人告别了煤油灯,从根本上改善了通电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将最优质的服务延伸到最偏远的山区农村,延伸到广大农民的心中。


  电力供求市场化给供电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天水供电公司各个时期、各届班子都坚持带职工走上街头,深入工厂、乡村,为用电客户排忧解难,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逐步实现了营销管理的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公司通过服务方式、服务技术、服务形象的转变赢得了客户的理解和支持。


  这是一次艰辛而漫长的跋涉,万家灯火默默地见证着这一切。天水电网的变化,翻天覆地,不变的是电力工人无私奉献的炽热情怀。


  腾飞


  1998年,天水市被列入国家第三批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的57个重点城市之一,天水电网建设总投资达到了10亿多元,天水电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2年7月19日,天水330千伏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极大地改善了陇东南地区的电网结构。天水已经形成了西有刘家峡电厂、北有平凉电厂、东有330千伏线路与陕西电网相连接,南有碧口电厂向天水电网供电的格局。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广推进,“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宏伟目标,为天水供电公司发展的动力引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天水电力迎来了又一个勃勃生机的春天。


  近年来,随着天水市“工业强市”战略的提出,天水供电公司于2006年至2008年陆续投入5.23亿元用于电网基建工程建设,使天水电网网架结构逐步改善,供电覆盖面不断扩大,供电质量切实提高。至2008年,天水供电公司拥有35千伏——110千伏变电站21座,变电总容量达到83.465万千伏安,高压输电线路达到2184.86公里。


  三十年来,天水电网发展日新月异,形成了以33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和35千伏电网相配套,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城乡电网格局,为天水市及周边地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的能源支持。优越的电网结构、雄厚的供电容量储备,先进的管理技术,使得天水已成为甘肃东部电网的枢纽、电力调度的中心,甘肃省南电北调的负荷中心。


  天水电力工业的发展,始终与全市经济同步发展,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改革开放初期,天水供电公司年售电量仅有3亿多千瓦时,随着天水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天水地区电量也在持续增长。1986年,全局年用电量突破6亿千瓦时,1992年突破10亿千瓦时,2008年创纪录地接近30亿千瓦时,实现了20%的增幅。


  回首电量数据的更新,从3亿千瓦时的艰难跋涉,到30亿千瓦时的大跨越,作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电量的发展变化曲线图显示出天水电力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展示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天水电力事业取得的累累硕果。


  三十年来,天水电网电压等级实现从35到330千伏的跨越,继电保护实现从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微机保护的提升,电网运营模式变革为调度远程实时监控、集控站统一操作、变电所无人值班。真空组合开关、氧化锌避雷器、合成绝缘子、微机综合自动化保护、GIS组合电器等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电网的科技含量。随着电网结构的改变和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安全供电的可靠性,提高了电压质量。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由1985年的75%,提高到2009年的99.33%,为天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铁塔更高了,灯光更亮了,古城更美了。每当现代工业园机声隆隆时,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更显现出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新的生机与活力。透过这光电交织的美丽和谐华彩,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天水电力事业一路艰辛,一路欢歌,一路腾飞的华美乐章。


  后记:回顾天水电力工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进一步证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电力工业才能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宏伟目标,“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战略为天水供电公司发展的动力引擎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天水电力事业迈入了科学发展的新轨道,迎来了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变电所查看更多>输电线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