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2010-01-11 14:41来源:互联网关键词:风电收藏点赞
我要投稿
目前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出现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它表现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产业供应链内短期出现的各环节之间、上下游之间,以及产能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不平衡、不衔接,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普遍特点和规律。作为一个仍处于工业化进程,却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承担起大国责任,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国家,绝不能因噎废食,错过驱动未来发展和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大好时机。
因时而兴 因地而起
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开始寻求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各种途径和可能。由于风电具备洁净、可再生、成本低廉等特点,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在大力发展风电。到2008年底,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20G W ,比1998年的10G W增加了11倍。目前,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接近大规模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
近几年,我国风电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制订的到2010年风电装机1000万千瓦的目标已于2008年实现。2008年,中国除台湾省外累计风电机组11869台,装机容量约1221万千瓦,我国2008年新增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我国风电分布在24个省(市、区),装机超过100万千瓦的有内蒙古、辽宁、河北和吉林等四个省区。
风电产业“产能过剩”的阶段性和瓶颈性
“产能过剩”是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市场竞争和产业技术不断创新的动力。目前,国内一些报道在缺乏准确、客观数据的情况 下 , 混 淆 和 误 用 了 “ 产 能 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这 一 新 兴 产 业 成 长 规 律 的 正 确 判断 。 传 统 意 义 上 理 解 的 “ 产 能 过剩”往往把产能认为是现有生产能力、在建生产能力和规划生产能力的 总 和 , 大 于 实 际 消 费 能 力 的 总和,即为产能过剩。笔者认为,就风电产业看,规划产能(包括在建产能)等都是未(完全)实现的生产能力,即使完全建成,也要有一到两年的低产期。若把这些都计入实际生产能力,无疑会夸大市场的供求失衡。很明显,对“产能过剩”的判断必须考虑阶段、产业特性和产业链各环节的具体情况。
“产能过剩”有规划意义上的夸大
根据调研,目前我国风机领域,第一梯队是华锐、金风和东汽三家,几年前就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第二梯队是上海电气、明阳、湘电等不到10家企业,从2008年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第三梯队包括华创、汉维等20多家企业,刚刚生产出样机或正在进行小批量试制。第四梯队的几家企业刚刚进入行业,还没有推出产品。此外,还有一些企业也提出了风机制造规划,但还没有实际动作。目前真正具有产能的是前两个梯队的企业,其中又以第一梯队的三家企业为主。2009年,国内风电装机预计约为1000万千瓦,而华锐、金风和东汽三家企业的产能就可达到800万千瓦左右。因此,把可能的或规划上的产能都计入实际产能,对“产能过剩”的估计显然是夸大了。
某些环节出现过剩是短期“阵痛”
我国风电制造业现已形成涵盖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塔架等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体系。从风电整机的供需情况看,近两年叶片和整机投产的产能已超过了未来两年预计的市场需求,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根据国内主要风电整机厂商的产能扩张计划测算,2009年到2010年若全部达产,全国整机产能将分别达到1100、1900万千瓦左右,明显超过我国风电发展规划预测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叶片在整机中所占价值较高,近几年国内的叶片生产企业快速增加,导致叶片产能超过整机产能。在整机和叶片两个环节出现的过剩主要是企业驱利的结果,也是一个迅速扩张的市场上尚未形成有效竞争,从而促进产业内部整合的阶段性现象。
产业政策体系建设步伐尚不一致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整体产业链、配套设施、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在促进风电产业发展上尚未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左脚迈出去、右脚跟不上”的现象。
一是风电规划与电网规划不配套。很多风电规划侧重于资源规划,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和电力接纳的方案。如国家规划内蒙古蒙东和蒙西有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但是内蒙古的风电的送出方式和落点至今未落实。
二是电网建设和风电场建设不协调,造成部分风电场不能及时并网或并网后出力受限,现行的调度机构对风电场也缺乏调度经验和技术手段。
三是风电标准和认证体系亟待加强。目前我国沿用的风电标准大部分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 C标准转化而来,且其中涉及到的多是风力发电机组标准,有关风力发电场的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较为欠缺。其他国际通用的如德国劳埃德G L标准、丹麦R ISO E的D N V标准也主要是依据这些国家的开发建设条件和经验制定的,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
“产能过剩”是跃向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动力
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本身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方面来自它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来自于多种技术的竞争和优选。因此,短期的“产能过剩”会促使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有利于形成主流技术以及技术标准,使技术选择进一步向科技含量更高、效率更高、节能环保更优的技术和产品集聚。同时,竞争也将引起企业之间的并购,促使产业整合和提高集约度。
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
我国风电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风电设备研制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部 “十五” 、“十一五”期间对直驱永磁风电机组、1 .5―3兆瓦大型风电机组产业化关键技术等都给与了重点支持,我国兆瓦级以下定桨距失速型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初步掌握了1―1 .5兆瓦风电机组和制造技术,如金风公司成功研制了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和共有国际市场知识产权的1 .5兆瓦直驱型风电机组,国产化率超过90%。华锐公司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不同风区和不同温度范围的系列机型,已实现批量生产。
但是,除了几个大的企业,最近两年进入市场的风机整机企业,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1 .5兆瓦双馈型风机技术,其间曾出现过多家企业从同一家国外设计公司重复引进技术的情况。
由于我国对风电设备研制核心技术掌握程度较低,在主轴轴承、电控系统等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使国产风电机组的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粗略估算,国产机组可利用率比国际先进品牌的机组低7%左右。
把握机遇 顺势利导
1、明确战略导向,加快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复杂的科学、工程、经济要素和制度相互作用的过程。新兴产业的兴起往往也代表着新旧产业的更替,将会对包括传统产业及其基础设施、管制制度等一系列经济要素和制度要素产生巨大冲击。人类百年来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从2007到2030年,全球单是维持目前的能源供应能力,就需要全球超过50%的 能 源 投 资 投 入 到 基 础 设 施 。 到2030年,在新能源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的基础设施都将需要更换。当前,各国都在寻找可靠、安全、环保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途径,新能源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已迅速从过去的补充性能源上升为替代性能源,并将不可逆转地向主流能源和主导性能源递进。因此,针对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滞后、瓶颈约束比较严重的现象,我们不能收回前进的步伐,而更应该加速配套产品、基础设施、准入接入的制度和技术、管制制度等的完善与配套,防止过分注重创新本身而忽略了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标准等带来的制约。特别要加快以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场储能电池为代表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尽快建立制造标准、检测、认证、使用的科学体系,解决风力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的冲击问题。
2、以培育产业为主线,加快自主创新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有自己的现实国情和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新兴产业,一是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国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现实条件;二是要符合经济技术核算最经济的原则;三是要在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的同时,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风能分布多样化,这为不同特色的创新提供了巨大机会。我们应该抓紧研发更加适合我国资源优势的特色技术,如永磁直驱电机和抗风沙、抗台风、防腐蚀的电机技术等。
3、努力开拓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新兴产业发展伊始就是全球化的产业。因此,发展我国风电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围绕产业的竞争需要,采取有选择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购买一些国外现成技术和非关键技术,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主导性的技术体系;二是要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挥政府政策宏观导向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加快整合和合理布局,以市场促发展,以竞争促创新,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企业群体。
4、建立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
消除风电产业短期内出现的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推动其健康发展,需要在正确把握风电产业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完整和系统的产业政策。价格机制是保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执行具体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价格制度,更多的是一个一个项目的推进,使各地政策不一,随机性较大。政策的执行还必须加大到位力度,如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包括风能在内的研发活动,需要尽快落实。应尽快推动全国统一的环境税等税制改革,并将这些税收用于支持新能源的发展。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中国风电的亮眼标签。无论是装机规模,还是大兆瓦技术研发,抑或是产业体系建设,中国风电均走在了世界前列。2024年,全国风电光伏总装机13.5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庄严承诺。其中,全国风电总装机超过5亿千瓦,已然跃升为中国新能源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
1月3日,水电九局承建的贵州大方县圆洞、松林风电场项目首台风电机组吊装顺利完成,为项目如期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位于贵州省大方县星宿乡、大山乡境内,距离大方县县城约35公里。项目总装机110兆瓦,共设22台单机容量5兆瓦的风电机组。此次成功吊装的风机轮毂中心高度110米,叶轮直径193米。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月17日,三峡物资招标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大连市庄河海上风电场址Ⅴ项目配套22.5MW/90MW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为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标报价4005万元,折合单价0.445元/Wh;第二中标候选人为山东电工时代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标报价425
近日,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气风电”)党委书记、董事长乔银平一行拜访陕西铁路集团(以下简称“陕铁集团”)党委负责人、执行董事刘永社。双方围绕新能源领域合作、交通和工业装备领域合作、科研创新领域合作及共同拓展海外市场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共识,并正式签订战
12月27日,位于临高县西北部海域的华能临高CZ1海上风电项目发出海南省第一度海上绿电,标志着海南省首个海上风电项目正式并网。项目名称:海南省CZ1海上风电场项目建设单位: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清洁能源分公司项目性质:经营性装机容量:600MW用海面积:396.1147公顷用海期限:27年投资规模:约6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华能甘肃公司甘谷古坡四期50MW风电项目勘察设计服务候选人公示”发布,“公示”显示,该项目中标候选人第1名为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投标报价1180000元。据悉,该项目招标内容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编制等全过程的勘察、设计任务,按照国家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中节能(辛集)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2月13日正式宣告成立,其注册资本高达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许可项目: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
1、700MW!国内首个零补贴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全面投产2月7日,广西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全容量投产,标志着中国首个全部风机基础采用嵌岩基础、首个零补贴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全面建成投产。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由广西投资集团旗下广西能源集团主导推进建设。项目建设83台单
近日,湖南省发改委发布关于新化县奉家镇风电场、冷水江市龙虎山风电场、安化县大峰山风电场、蓝山县汇源风电场、慈利县高峰风电场一期工程、岩泊渡风电场、桂阳县六合风电场、新化县温塘镇风电项目、双牌县黄沙漯风电场项目核准的批复,共计9个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630MW。详情如下:新化县奉家镇风电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尊敬的董秘,分瓣式塔筒和普通塔筒的毛利率分别是多少?泰胜风能2月1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根据2024年半年度报告的数据,公司陆上风电装备(含混凝土塔筒)的毛利率为19.85%,谢谢关注。
陈棋:“绿能”风起处,守正同向新陈棋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24年,机遇与挑战交织,探索与创新并行。同为能源革命征程上的追风行者,我们终究挥别了这栉风沐雨的旧岁。回首来时路,是年装机容量屡创新高的舍我其谁,是海陆风电并驾齐驱的浩浩荡荡,是“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