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这一标准名为《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由国家能源局委托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等单位编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部分风电企业对其提出强烈反对,它们担心这一标准通过设置过高的技术门槛,令本已出现瓶颈的风电并网雪上加霜,阻碍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而标准的编写者则认为,与国外的技术标准相比,这一标准的要求实际上是偏低的。它符合现阶段中国风电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有利于中国风电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技术标准的“高”“低”之争,实质上是风电场与电网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其核心问题是,应当继续促进,还是适当限制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如何在风电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取得平衡。
标准存废之争
3月 24日,《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编写组的成员聚到一起,开始将前一阶段各地反馈的修改意见进行汇总梳理。不过,中国风能协会代表部分风电企业提出的意见,尚未提交给编写组,而这些意见很可能会让标准的编写者们感到吃惊。
一年前的2009年6月,国家能源局委托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编制《风电并网技术标准》,计划将其作为规范风电并网的行业标准,在2010年颁布实施。来自上述两家机构的专业人士,在进行了大量的国内外调研和专题研究后,于今年年初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开始征求相关各方的修改意见。
3月初,中国风能协会召集龙源电力、华能新能源、中国风电等部分行业龙头企业的代表,讨论《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的修改意见。与会人员在讨论中不乏激烈言辞,他们认为除了标准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缺乏可行性外,还对标准本身的合理性和编制精神提出质疑。
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写《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的初衷,是为了制订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对风电并网进行规范。但在部分风电企业看来,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对风电并网提出了过高的技术门槛,使部分风电场无法并网,这与《可再生能源法》的精神相违背。
即将于今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规定,电网企业应当与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并网协议,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发电企业有义务配合电网企业保障电网安全。
一些风电企业担心,电网公司会以不符合并网技术标准为理由,拒绝让部分已建成的风电场并网,令本已困难的并网问题更加严峻。而无法并网则意味着风电场的电量没有买家,投资无法收回。
2004年以来,中国风电进入超高速发展阶段,装机容量连续6年实现翻番。到2009年底,已经超过250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随着风电的大规模发展,并网瓶颈日益凸现。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国内完成吊装的风机中,约1/3的机组处于空转状态。
与近年风电爆发式增长不相适应的是,中国的风电并网标准一直较为滞后。2005年发布实施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属指导性文件,不要求强制执行,且有效期为三年,目前已经超过有效时限。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试行、2009年修订的《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属于企业标准,约束力相对较弱。
目前,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中国电力科学院等单位正在对《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进行修订,修订后将作为新的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一些风电企业认为,在修订国家标准的同时,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制订行业标准,因为这两个标准都是对风电并网进行规范,如果内容相同,有重复制订标准之嫌;如果存在冲突,又会让企业无所适从。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一位人士介绍,为了避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现冲突,该中心已经组织两个标准的编写组召开了协调会,两个标准的内容将各有侧重,前者主要提出基本框架和通用要求,后者则更加细化,操作性也更强。
规范还是限制
编制《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的本意,是为了解决大规模风电的并网问题,在风电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实现风电与电网的协调发展。然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征求意见稿设定的技术要求,在实践中将不是促进而是限制了风电的大规模发展。
该标准的核心内容,是针对大规模风电场接入电网提出技术要求,由风电场技术规定、风电机组技术规定组成。其中,对风电场的技术要求包括风电场接入系统、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能质量等8个方面,对风电机组的技术要求则包括有功功率控制、无功功率控制、频率调节能力、低电压穿越能力4个方面。
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一位人士看来,《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的主导思路存在问题。如果想要限制风电产业的发展,可以把标准搞得很严;如果要促进风电发展,就要宽松一些。
一部分风电企业认为,征求意见稿设定的技术标准过高过严,其中一部分标准较为超前和苛刻,国内目前的技术难以达到;另外一些标准虽能够实现,但代价是风电场的投资成本大幅增加,这会让投资商的收益减少,也会使风电与火电、水电等常规能源的竞争力下降。
例如在对风电场预报系统的技术要求中,为给电网提供更准确的预测信息,征求意见稿提出,风电场应向电网调度部门提供未来15分钟~4小时、次日24小时的风电场输出功率预测值 (时间分辨率为15分钟),纳入系统运行调度管理,预测误差应不大于25%。
而据国华能源一位人士介绍,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天气预报系统,最短只能提供未来1个小时的风况预报,无法提供未来15分钟的,其预测误差也无法低于25%。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要求很难实现。
不过在 《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编写组一位成员看来,编写组本着立足现况,适度拔高的原则,对风电场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这些规定有利于提高中国风电技术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的风电技术是能够达到相关要求的。
征求意见稿中另一项广受争议的规定,是要求风电机组应具有低电压穿越的能力,并对这一能力提出了具体指标。中国风能协会一位人士估算,要实现这些要求,每台机组的成本至少要增加20万元。而风机低电压穿越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很难用到,而且这一功能也可以在并网端解决,后者的成本明显低于在每一台风机上都配备低电压穿越功能。
低电压穿越是指当电网故障或扰动引起风电场并网点的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电压跌落的范围内,风电机组能够不间断并网运行。
中国风能协会一位人士称,目前风机低电压穿越的技术和专利主要掌握在GE等国外公司手中,更高的技术指标要求会提高国内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最终的受益者是外资企业。
而《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编写组则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编写组一位人士对本报表示,他们在调研风机生产商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风机制造龙头企业能够为中国风电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征求意见稿中对于风机的相关技术规定,如有功、无功、频率调节及低电压穿越能力,对于大型的风机制造企业而言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上述人士称,征求意见稿的技术要求深度,可能更有利于淘汰一部分技术水平较差的风机制造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型的风机制造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该人士指出,他们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制造企业表示,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技术标准要求,以加速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促进中国风机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源电网博弈
近年来风电并网瓶颈的出现,暴露出风电企业与电网公司在风电并网问题上的观念差异和利益冲突。《风电并网技术标准》可能会让双方的冲突进一步加剧。
龙源电力一位人士认为,征求意见稿对风电企业提出了诸多具体明确的技术要求,但对于电网却没有严格的约束。电网可以以执行标准为理由,限制风电并网,并对已经并网的风电场实施限电。
限电是指由于风电大规模接入电网后,会使电网出现调峰困难、电压控制困难、电能质量下降等情况,为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电网的调度机构通常会在负荷低谷时段限制风电出力。
龙源电力集团一位高层说,无法并网或被限电后,一些风电场的风电送不出来,只好停机或部分停机,机器发挥不了作用,风能资源白白流失,这让人很心疼。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各风电企业因电网限电而丢失的电量约为2.96亿千瓦时,2009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15亿千瓦时,约占风电总发电量的12%。这些电量如果正常并入电网,将成为风电企业的净利润,风电行业效益不佳的情况将明显改观。
在一些风电企业看来,并网困难和限电较多,表面看受制于技术因素,但更深层次的症结是电网企业在风电上网方面不够积极,处于垄断地位的电网缺乏利益驱动和变革的动力。
部分电网人士将风电、光伏发电称为不受欢迎的“垃圾电”,这些间歇性、随机性的电源增加了电网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尤其是调度机构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但按照现行的政策,国家对电网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既没有强制性的指标,也没有对大型风电基地的远距离送出工程进行补偿和鼓励的经济措施。
事实上,电网公司也为促进风电并网开展了大量工作,积极促进新能源发电即时上网、全额收购。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表示,电网企业为了保证风电电量全额收购,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如采取火电机组深度压出力或部分机组停机等措施,既不经济,也不安全。
有人士认为,电网公司近年出台企业标准 《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并积极推动风电并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其用意一方面是为风电并网提供技术规范,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手段设立更高的门槛,让新能源更好地适应电网。
《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的主编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与电网公司有密切的业务合作,参编单位中国电科院则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有人士称,电网公司对征求意见稿的内容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标准编写组的成员否认了这一说法。该人士表示,作为中介单位,制定的是面向整个行业的标准,不可能只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上述人士表示,《风电并网技术标准》之所以没有对电网提出明确的技术要求,是因为已经有其他的导则、规程约束电网,把这些导则、规程重复纳入风电并网标准,并不合适。
目前,《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编写组正对各地提交的修改意见进行梳理,中国风能协会即将提交的意见也将汇总到编写组。编写组人士表示,不管这些意见能否被采纳,都会有个明确的说法。
“只要把事情说通了,没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上述人士说。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浙江省多部委联合印发《浙江省海上风电安全应急管理指导意见》,详情如下: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海洋经济厅、省国资委,省气象局,宁波、温州、嘉兴、舟山、台州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应急局,浙江海事局所属各分支局: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海上风电“加强
众所周知,电灯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电灯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场激烈的世纪电流之战。这场战争的主角,爱迪生和特斯拉为“直流电还是交流电更适合输电”吵得不可开交,他们一个坚持直流,一个力推交流。结果呢?这场大战以交流电胜出告终,但直流也没下岗,爱迪生成为电灯之父,直流、交流各
7月15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强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议。会议聚焦中澳经贸合作新机遇,特别是在绿色经济、清洁能源、产业协同等领域的深入合作。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受邀出席,与中澳两国近30位工商界领袖就未来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与探讨。两
7月的渤海海域,中车株洲所最新研制的12MW海上风电机组进入吊装倒计时。从2021年首台10MW样机“海平面一号”开始设计研发,到2024年27台8.5MW海上风电机组百日交付并网,再到2025年全球领先的20MW漂浮式机组“启航号”成功吊装,中车株洲所仅用四年时间,便完成了从“海上风电新兵”到“海上风电中坚力
2025年中国风能摄影大赛参赛通知为记录风能行业的历史美好瞬间,展示风能产业的蓬勃发展,捕捉风能与自然、人类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展现风能人的奋斗精神,丰富风能从业者的文化生活并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良好的交流互动和作品展示平台,2025北京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期间将举办第十四届“中
北极星储能网讯:7月9日消息,浙江省发改委对人大代表建议诉求进行了答复,其中透漏出浙江能源部门对于发展储能、提升储能利用率的决心。浙江省能源局表示,全省三侧新型储能累计投运超4GW。其中截至2025年4月底,用户侧储能装机达1.9GW。人大代表建议指出,目前浙江电价已具备晚上和中午充电的“两充
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后,对传统的固定式基础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漂浮式基础目前成本还相对较高,演讲嘉宾们探讨了不同基础结构形式技术发展现状和应对策略。上海交大高震:《深远海海上风电基础结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级人才,挪威技术科学院(NTVA)
作为中国风电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洛轴”)以自主创新突破行业瓶颈,历时3年攻克的16MW级主轴承技术,标志着我国在大兆瓦风电轴承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面对材料性能、产品精度及市场竞争的多维挑战,洛轴如何构建技术“护城河”?本期《风能》特邀洛轴党委书
2025年7月2日,北极星电力网、北极星风力发电网在山东烟台举办第五届海上风电创新发展大会,大会以“逐风深蓝创新赋能”为主题,邀请来自行业主管部门、高端智库、科研院校、领军企业以及重大项目的相关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新发展之路,擘画海上风电的未来蓝图。会议期间,上海电力大学法学副教授
7月4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电力大学与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七届(2025)风资源技术论坛”在吉林市盛大启幕。本次论坛以“乘势、破界、智创”为主题,聚焦新形势下风资源领域的挑战及技术发展方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为中国经济发
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共有28个省区市核准了583个风电项目,规模高达76654.01MW。根据项目类型看,其中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389个,总容量51018.31MW;陆上分散式风电项目124个,总容量3292.2MW;海上风电项目6个,总容量3104MW;一体化项目64个,总容量19239.5MW。*注:贵州省为1-4
7月4日,随着9号机组叶片缓缓转动,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实现首批机组并网。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东北方向海域,由H8-1#、H9#、H15#、H17#四个场址组成,其中H8-1#场址中心离岸距离80千米、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是我国当前已并网发电的离岸距
2025年6月25日,葡萄牙里斯本: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全球海上风能报告》,报告显示,海上风电行业在2024年新增了8GW的并网装机容量,为历史第四高的年份。截至2024年底,全球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83GW,足以为7,300万户家庭供电。去年,各国政府拍卖了创纪录的56GW新容量,同时全球还有48G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25日,山东烟台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第144322号:关于“高质量推进烟台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建议的答复。答复提出,能源结构优化方面。一是打造清洁能源示范高地,全国首个大规模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实现山东海上光伏发电零突破,4大核电基地建设梯次推进,222万
6月11日至13日,SNEC第十八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盛大开幕。特变电工携9大系统解决方案、53件核心产品在国家会展中心4.1H展馆迎接展会观众。本次展会,特变电工以“零碳地球、数智能源”为主题,产品覆盖大型新能源电站、工商业、户用、构网型储能系统等全场景光伏解决方案,以
近日,乌拉特后旗100万千瓦风储基地保障性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乌拉特后旗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项目装机容量100万千瓦,采用100台单机容量10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配套新建两座220千伏升压站。自项目开工以来,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将该项目作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近期,山东、广东、内蒙古相继发布省级“136号文”配套细则,旨在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新能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但相较陆上风电起步略晚、且已经在上一轮的国补退出中快速降本的海上风电产业,在造价、成本分摊、供应链韧性、消纳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等多方面存在发展难题,亟待优化。电价不确定下,地方
2025年5月31日,山东能源新能源集团渤中海上风电G场址一期项目一次性全容量并网。据了解,渤中海上风电G场址项目一期工程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部海域,总装机容量400.4兆瓦,安装35台10兆瓦、4台12.6兆瓦风机,一次性建成总容量900兆瓦的两座海上升压站、一座陆上集控中心,助力山东省继续引领北方区域海
如何让百公里外的巨量风能跨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可靠高效地接入电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历经十余年研发了“海上电力高速公路”——海上风电柔性直流并网技术与装备,为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提供坚实保障。近年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海上风电资源丰富,预计到2030年,
北极星储能网讯:5月2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新能源”项目申报指南,提到新型储能有储能电池本体技术、新型储能系统安全防护与智能测控技术2个方向可以申报。其中,高性能液流电池技术的考核指标为全钒液流电池额定功率≥70kW,体积功率密度≥160kW/m³,储能时长≥4
5月2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新能源”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通知指出,涉及光伏技术方向有4项:1.新型光伏电池制备技术1.AI同步辐射的钙钛矿光伏材料与器件高通量协同研发与设计技术研究内容:开发60亿+参数的钙钛矿光伏电池专用大语言及材料生成式AI开源科学基础模型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