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酒泉风电项目形象四个不理解

2010-03-30 11:17来源:慧聪太阳能网关键词:风电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件事已经算是过去了。新闻是易碎品,过去的就不应再拾起来说了。但由于有了互联网,特别是有了网上搜索引擎(尽管谷歌走了,百度照样好用),新闻就不容易碎了,用人名加上一两个关键词,轻而易举地就拼上了两个星期前的事实碎片,于是便有了想说的欲望。

    那时全国的两会正开到小组讨论阶段,工信部副部长苗圩以代表身份在湖北组讨论时发言。他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的主题。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工信部的官网上可以查到,大致有:调结构需要抓好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技改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建长效机制;要注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需防止“一哄而上”;电子信息产业要从出口导向型“向内转”;既要扩内需也要防通胀,既要保增长也要调结构等等。发言中为了阐述主题思想,举了个例子,后广为媒体传播,说是“点名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项目为形象工程”。一石激浪,引来各方议论,甚至颇为热烈。有相关地方官员在媒体表达其意见,称有四个“不理解”。而我读来读去,也有四个不理解,索性一一道来。

    第一个不能理解是对一篇逻辑严密、论述全面的发言,为什么被媒体转述得支离破碎,在争论中被引用得断章取义。必须指出的是所涉媒体未见有两会期间十分活跃的中央主流媒体,而是一两张市面上颇新锐的报纸,很会抓眼球,同样的报道文字,在搜索引擎上居然能挂出数万条。本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线。特别是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包括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要加以管理和引导。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举出一两个例子,指出其过度扩张存在发展隐患的问题,怎么会招致这么强烈的反弹呢?看来还是利益。

    第二个不能理解是苗圩关于形象工程的批评是难得的直率中肯,在风电潮中掷重金踊跃圈地的央企们却为什么听不进去。去年国家将风电设备列为产能过剩行业,主要是针对国内风电整机装配厂过快膨胀提出的,但此次这些企业并未发声。有专家称风电产业最大的悖论在于,由于配套电网不完善、生产成本高、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等因素,并不是一个能赚钱的行业,但仍然有大大小小的资本进入,且愈演愈烈,作为风电产业主管部门之一的工信部,已经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对过剩的担忧,但这样的呼吁似乎无济于事,在联合国对中国碳交易收紧的情况下,风电行业投资热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第三个不能理解是地方官员发表的观点和意见为什么避而不谈国家对风电产能调控的政策精神。他们不断强调要加快建设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风电装机要突破,相关制造业产值要达到多少亿元。在向媒体提出意见时,也是数说自己的不满。

    第四个不能理解是一场如此热闹的争辨,却没有见到更多的以认真严谨态度做专业分析的意见。我国风电制造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有知识产权,设备的可靠性和运行质量需要在长期稳定运行后得到检验;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尚不配套,风电消费市场待启动,而专业人才十分短缺等诸多问题,也困扰着高速发展中的风电产业;目前风场建设也需要全国一盘棋,从长远发展考虑,我们发展风电的模式与国外不同,国外是小容量分散型发展,就地消化,而中国是大容量集中发展并且长距离输送电能,电源远离负荷中心,这就要求在引进国外风电技术时,不能照搬照抄,充分考虑技术本土化问题,目前中国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国家也在相关政策方面鼓励风电装备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正如李毅中部长在两会期间就“工业结构升级和中小企业发展”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所指出的:我们说到的风电和多晶硅,属于新能源,新能源并没有过剩,而是部分目前风机的制造业和多晶硅的制造业盲目发展,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风电每年需要的装机容量是1000万千瓦,而能力是2000万千瓦,还在建。……这些都是过剩的产能,一定要抑制住,否则投资要自食恶果。过剩之后开工不足,没有市场需求,投入怎么能回收?千万不要再做雪上加霜的事情。

    如此简单的一个道理,为什么那些对“风电热”推波助澜的单位和个人不能好好想想呢?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