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软件控制软件评论正文

物联网标准缺失 自主与融合并行或成解决之道

2010-12-14 17:09来源:中国高新技术科技导报关键词:自动化物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0年下半年以来,物联网应用在我国已经扩展到智能电网、网络汽车、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保、城市管理、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业等10多个领域。与此同时,物联网标准的缺位也日益成为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全球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暨投资峰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标准的缺位不仅无法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将影响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中国RFID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组长张琪指出,物联网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推动标准化工作至关重要。通过物联网能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而要实现连接,就必须坚持标准、规范先行。

谋求物联网国际话语权

物联网标准体系既包括底层技术的标准,如频率、调制方式、接口标准等,也包括运营管理的标准,如用户认证、业务流程、业务标识等语法和语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世界各国在该领域均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标准制定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交流,而长期缺乏统一标准将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

欧盟信息社会化总司RFID部门负责人FlorentFrederix表示:“创建全球化标准对于全球物联网发展非常关键。目前我们与中国相关组织的合作已经有进展,希望能够借此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确保物联网标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得到覆盖。”

而事实上,目前欧盟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加快物联网研究、制定相关标准。但在很多关键领域,美国与欧洲的物联网标准并不统一,各国都在积极谋求全球物联网话语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争夺日益激烈。

一位国内专家认为,形成国家层面的物联网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话语权之争,这与3G标准有类似之处,因此中国需要有自己的标准。我国应该加快物联网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坚持技术和运营标准并重,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

此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RFID中心工程师李一斌曾表示,RFID标准之争即利益之争,一旦中国失去RFID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中国的RFID产业无论是知识产权方面还是信息安全方面,必会受制于人。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加紧制定RFID标准。

张琪认为,在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到来之际,中国必须把握住这个历史时刻,集中力量进行自主创新,抢占标准、专利制高点,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这不仅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和财源,更是信息安全与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自动化查看更多>物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