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多方考问下的风电整机制造业

2010-12-15 14:17来源:亮报关键词:风电风力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产能过剩”。如果说这是2009年风电领域被提及最多的词汇,那么到了2010年,“风机质量”无疑已经取代“产能过剩”,成为最受媒体追捧的主角词汇。

捧杀后的棒杀

“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是资深风能专家施鹏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指向,正是中国风机制造行业快速成长背后的种种问题,而人们最为关心的,便是风机质量。

这一年,华锐、金风、东汽、苏斯兰、中航惠腾……无论国内制造巨头还是海外企业,无论整机制造企业还是零部件制造商,都被绑在风机质量的铁柱上,接受各方考问。从叶片、法兰、主轴,到低电压穿越能力,都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个从2003年开始每年增长超过100%的行业,一个笼罩在“新能源、低碳环保、新兴产业”等多层光环之下的行业,一个承担着气候谈判重要筹码的行业,理应经受住这样的考问。

但在考问背后,我们更应想一想,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行业?对这个行业是否在捧杀之后就应马上棒杀?答案是否定的。

维斯塔斯前产品经理薛一景曾拿风机与汽车做过一个有趣的比较:按照一年运行8000小时计算,一辆汽车将运行40万公里,而前提是每隔5000~7000公里需要一次保养。而一台优质风机,只需两次定期保养,如此可以持续运行20年。他得出的结论是:与汽车相比,风机的设计制造工艺,是可与飞机、航天器相提并论的。

试想,在已经发展了100多年的汽车行业中,“召回门”至今还屡屡上演,而风电产业作为一个在中国发展了不过十几年的行业,风机出现一些并非设计方面的质量问题,业内是否应该给予一种更为包容的态度,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行业发展的固有问题?

多些宽容与呵护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中国的风电产业还很年轻,产业链还不成熟,有待于完善和提高,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企业必须十分重视,迅速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逐步提高质量,降低故障率,提高发电效率和效益。

同时,社会也要对此予以宽容和呵护,不希望对某家或某几家企业穷追猛打。在看到风电产业质量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风电产业取得的成绩。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查看更多>风力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