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人物正文

刘振亚:电力工业矗起里程碑

2011-01-06 16:25来源:中华儿女报关键词:刘振亚电力工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10年7月8日,从四川到上海、全长1907公里、额定输送功率达700万千瓦级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运。中国人第一次在电力技术领域走在了世界最前面!中国发展特高压技术的执着推动者,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除了标准的官方报道和一张粗线条的履历表,他几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所有特高压工程的建设者都知道,刘振亚的沉默,是对巨大压力的担当。 

中国人第一次在电力技术领域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2010年7月8日,从四川到上海、全长1907公里、额定输送功率达700万千瓦级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运。加之2009年1月6日建成投运的从山西到湖北、全长640公里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安全运行近700天,中国人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发展特高压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必要性,为全球范围内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能源资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了树立了新的典范。

国际大电网组织评价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是“一个伟大的技术成就”和“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国际电工委员会为此专门指出,特高压输电技术能够极大地解决未来的能源危机。

中国发展特高压技术的执着推动者,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谈起特高压的技术和益处来,总是条理清晰、立场坚定;谈及个人,除了标准的官方报道和一张粗线条的履历表,他几乎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所有特高压工程的建设者都知道,刘振亚的沉默,是对巨大压力的巨大担当。

从追赶到领跑

中国高压电领域的泰斗郑健超院士指出:“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要在20年内完成美国人用50年完成的发电能力方面的飞跃。”技术上的落后带来的是整个产业被动与依赖的巨大压力,而对特高压技术的研究,正是这种转变的契机。

中国对特高压技术的跟踪与储备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本世纪初,当刘振亚从山东电力系统调任国家电力公司并任国家电网公司筹备组副组长时,中国已经储备了相应的特高压研究成果。全国性大电网的建设在即,刘振亚沉下心来在母校山东大学读了研究生,在全面思考中国电网发展方向之后,2002年他做毕业论文时专门选择了“更高的电压等级”这个课题,而且自此刘振亚从未中断对特高压电网的研究,并且先后撰写出版了《特高压电网》等书籍。其后刘振亚拜会了几乎所有在任的、离任的电力工业部门的领导和相关领域的专家、院士。在对日本特高压建设成果的考察途中,刘振亚要求停车徒步上山,他要亲耳听一听日本电网的噪声。2004,刘振亚担任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总经理。2005年至今,国家电网公司的科研经费投入是1951-2004年的总和,大量的老、中、轻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奔赴高海拔等各种电力资源富足的试验基地,全面激活和提升了长期积累的技术储备。

中国能源分布与能源需求的不平衡使东部一些省、市出现的用电瓶颈也在2004年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全社会煤炭库存量处于20年来的最低水平,电网供应和输送在用电高峰期出现了超过3000万千瓦的巨大缺口,很多电厂存煤不足1天,浙江省除了春节7天长假外,每天都要拉闸限电“商场停电梯,路灯开一半”,江苏省电厂派员四处找煤,广东省许多企业自备柴油发电机……刚刚上任的刘振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2004年底,在国家对三峡——广东直流输电工程验收时,在一辆快速行驶的中巴车里,刘振亚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突然将话题一转,对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说,“这几年,电力供应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严重地拖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后腿,我们电力企业也成了挨骂的主要对象。”马凯说“光骂解决不了问题,要找原因,有什么解决的好办法吗?”刘振亚回答:“电网薄弱是造成缺电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电网‘卡脖子’的问题,应该尽快开展特高压电网建设,这是解决煤电油运紧张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破解能源棋局的一步‘活棋’。”此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认真组织和听取了有关特高压工程的研究报告并展开了广泛的专业和社会和论证工作,这一下,又把刘振亚推到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的风口浪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刘振亚查看更多>电力工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