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创新撬动核电“心脏”几何增长

2011-01-07 10:06来源:文汇报关键词:核电站上海电气一机床公司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几天,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公司自主制造的核岛关键设备——红沿河1号机组堆内构件正在准备验收出厂,这是国内首台2代改进型设备实现全部国产化。更加喜人的是,传统制造企业借助创新大幅度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能级:从过去5年生产一套堆内构件,到去年创纪录地实现一年生产4套,产能提升了20倍;销售收入则从2005年的8000余万元,增长到去年超7.8亿元,大约是5年前的10倍。

堆内构件是核电站反应堆的核心设备,由1万多个零件构成,全部采用核级不锈钢和镍基合金,是集精密加工、精密焊接于一体的大型设备。它的主要功能是“加固”,支撑和固定核燃料组件;“减震”,建立合理水流通道降低反应堆震动;“保护”,为压力容器“穿”上辐射防护服等。一机床公司执行董事孙忠飞告诉记者,其精密加工、精密焊接和精密装配要求很高,关键部位的误差如果超过一根头发丝的几分之一,就得报废;相关工艺必须一次过关,确保万无一失,不能推倒重来……

比如,堆内构件关键部件——导向筒,里面有500多个焊点,内部圆的、方的各种形状不尽相同。这个高难度的焊机技术,过去一直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当初一机床想购买这项技术,结果国外专家开出了天价,傲慢地拒绝了中国企业的请求。为此,一机床的员工们憋了一口气,经过四年多努力,最终完成了48项攻关试验,创造了“对称-顺序-交叉”的焊接方法,从而攻克了难题,使导向筒制造达到了设计要求。

对此,有30多年制造行业经验的孙忠飞颇有感慨,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和壁垒。传统制造业要发展,关键是引进技术改造和产业改造,关键在于创新。不但技术要创新,理念、模式、生产经营方式也要创新。要多一点“一招鲜”,要尽可能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最先进的技术,甚至要把握国际标准的话语权。只有这样,这个“大盘子”才能做强,才能占据高端。

为此,一机床公司现在正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第三代核电制造技术,在技术上保持与国际同步水平。他们先后完成国家重大专项AP1000堆内构件、AP1000控制棒驱动机构、高温气冷堆等12项科研课题项目。同时,推广新工艺,还努力提高自动化水平,设备数控化率达到70%,采用机器人代替部分人工操作。积极培育自主设计能力,为集成配套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优势。

今年,一机床公司要在现有4套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完成6套机组的制造任务。二期改扩建建设完成后,到2012年将形成平均年产8-10套机组,其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站查看更多>上海电气一机床公司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