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十一五"节能减排成绩突出省(市)减排工作成果及经验介绍

2011-09-28 10:17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节能减排电价火电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9月2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对"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人民政府给予表扬的通报》。特发在减排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山东、江苏、广东、河南、浙江、辽宁、上海、陕西等8省(市)人民政府的减排工作成果及经验介绍,以飨读者。

山东

多措并举推进减排

山东省是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污染物排放大省。"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背负着全国最高的减排目标、巨大的减排压力,全省上下积极创新、多措并举、重点突破、攻坚克难,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构建减排工作大格局。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污染减排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战略位置来抓。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将污染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决策、同时部署、同时落实,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减排工作大格局,为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健全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将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各级科学发展绩效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了《山东省污染物减排和环境改善考核奖励办法》,省级财政每年拨付2.01亿元对完成减排任务较好和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市进行奖励。

构建"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结合山东实际,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治污减排为抓手,创新"治、用、保"流域治污思路。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8年实现全省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实施引导性的地方环境标准。建立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环境标准体系,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治理。2010年1月1日起,全省各流域统一执行重点保护区COD60mg/L、氨氮10mg/L,一般保护区COD100mg/L、氨氮15mg/L的标准限值,实现了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衔接。通过发挥地方环境标准引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高污染行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严格控制新增排放量。坚持一手抓污染物存量削减,一手抓增量控制,把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先算、后审、再批"的程序进行审批。对完不成减排任务的企业和地区实行"企业限批"和"区域限批",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

打好环境监管组合拳。一是强化日常环境监管。制定实施了环境监管"四个办法",明确和规范了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日常监管的主要任务。二是健全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三级五个方面"自动监控体系建设。三是建立环境形势分析会议制度。省环保厅每月召开全省环境形势分析会,定期调度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和执法检查情况,针对环境突出问题,综合运用定期通报、督导督办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好环境监管组合拳。

加强减排机构队伍建设。2007年,率先在环保部门成立了总量办,明确了总量办、统计办和考核办"三办合一"的工作职能。"十一五"期间,全省17市全部成立了总量管理机构,大部分县(市、区)也成立了专门的总量管理机构。全省基本实现了总量管理机构专门化和队伍专职化。

江苏

经济大省华丽转身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污染减排工作为何名列全国污染减排"第一方阵"?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用这样一段话概括了江苏污染减排的"精髓":污染减排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决心不能动摇、目标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弱,要像抓经济发展那样来抓污染减排,坚决打好污染减排攻坚战。

善做结构调整"加减法"。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江苏省做足了"加减法"。"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关停小火电机组728.6万千瓦、淘汰水泥落后产能3320万吨,淘汰了一大批钢铁、铁合金、焦化、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皮革、化纤等行业落后产能。对6000家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累计投资55亿元实施了4300多个中高费改造项目。"削存量",还要"控增量",江苏省加大对"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的调控力度。5年来,全省共劝退、否决了40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总投资超过800亿元。在太湖流域全面禁批化学制浆造纸、制革、酿造、染料、印染、电镀等6类重污染项目。

铁腕治污"硬碰硬"。在这场污染减排攻坚战中,江苏省把"重建设"和"保运行"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推进解决减排设施运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十一五"以来,江苏省每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00多万吨,截至2010年,全省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100多万吨,县以上城市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3000多个工业企业建设了污水治理工程。火电企业加大脱硫设施建设力度。与2005年相比,全省火电企业在发电量增加76%的情况下,SO2排放量反而减少了40万吨,降幅高达54%。2010年,全省共建成污染源监控中心53个,对2631家重点企业实施实时监控,安装各类自动监控设备5300台(套)、视频监控476套,时刻"紧盯"占全省70%废水污染负荷和65%废气污染负荷的企业排污状况。

经济杠杆催生"新动力"。江苏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完善有利于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实"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绿色保险、绿色信贷政策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踊跃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努力增强减排的活力和动力。2007年,江苏省率先出台了热电企业脱硫补贴电价政策,对全省统调电厂实施脱硫电价考核,在调动热电企业脱硫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对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的惩处力度。截至目前,全省火电企业已累计扣减脱硫补贴电价1.5亿元。"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全社会的环保投入达4500亿元,是"十五"的近3倍。同时,江苏省在太湖流域积极推行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800多家企业缴纳了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总金额达1.26亿元,主要用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和减排奖励等。

广东

减排约束倒逼转型

广东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始终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原则,强化减排约束,推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

减排硬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明确指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要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之际,汪洋书记仍然强调:"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广东省始终将污染减排作为不可逾越的"硬约束",坚定不移地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5年来,广东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1209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274.7万吨、水泥5782万吨、造纸33.5万吨,保障了减排任务的完成。佛山市南海区更是走出了一条以污染减排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形成了东部发达地区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南海模式"。

真金白银投入,掀起环保设施建设高潮。"十一五"以来,广东省平均每年安排省级环保专项资金5亿元,并带动一大批地方、企业和社会资金,用于推进污染减排工程建设。2008年,省政府还专门投入25亿元,补助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掀起了环保设施建设高潮。5年间新增污染治理设施处理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总量,截至2010年底,全省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738.51万吨,比2005年增加了近两倍;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557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了7倍,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12.5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机组全脱硫的既定目标圆满实现。

经济杠杆撬动,催生减排新动力。广东省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污染减排工作顺利开展。完善污水处理费定价机制,全省所有县(市、区)和132个镇的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全部提到0.8元/吨以上,保障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经费。严格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电价政策。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将淘汰类钢厂差别电价提高到0.4元,限制类钢厂提高到0.1元;对落后水泥企业在取消峰谷电价的基础上提高其用电价格,淘汰类企业的提价幅度为每千瓦时0.2元,限制类企业的提价幅度为0.05元;同时,加大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财政支持和补助力度,推动落后产能自行退出市场。

河南

腾出容量保障发展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科学发展之路,强化环境管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污染减排,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严格目标考核,使各级政府承担起污染减排的主导责任,是确保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的根本保障。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行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的规定》,将环保政绩作为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减排目标未完成、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不合格、责任书项目未落实、三大体系建设运行差的实行"一票否决"。省政府将污染减排目标任务逐级分解到市、县(区)和重点排污企业,并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考核问责。

超前谋划工程,使减排工程成为污染减排的有生力量,是确保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发展中的中部省份,发展任务繁重,财力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前谋划、超前部署,提出了2007年底前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宏伟目标,并克服资金、场地、技术、人才等重重困难按期完成。同时积极推动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

实施综合整治,让关、停、整、治成为削减污染物总量的重要手段,是确保完成污染减排目标任务的创新之举。"十一五"时期,河南省委、省政府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将环境综合整治列为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先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贾鲁河等15个重点流域,南阳蒲山镇小水泥等19个重点区域,化工、医药等16个重点行业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

通过点、线、面的结合("点",做好重点污染源污染防治;"线",抓好重点流域环境监管,改善流域环境质量;"面",巩固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产能,促进资源整合和产能规模化、集约化),对重点流域、区域、行业企业加大综合整治力度,有效削减了排放总量,为经济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此外,河南省还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和水污染防治条例;制定了造纸、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实施了水环境生态补偿制度;投资6.7亿元建设了自动监控监测设施和平台,充分利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全面推进污染减排。

通过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浙江

机制先行助力减排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以生态文明为统领,创新减排工作机制,在7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提出生态文明引领作用。浙江省委率先作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将6月30日定为"浙江生态日",将污染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2007年,全省实现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率先推进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率先对日处理两万吨以上88家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中控系统改造。到"十一五"末,全省已建成各类污水处理厂203座,日处理能力超过919万吨,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51.5%。

完成火电机组脱硫改造。提前近两年完成12.5万千瓦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脱硫设施建设,脱硫机组比例从2005年的16.7%提高到100%。率先推行热电厂炉外脱硫改造,完成194台35吨/时以上锅炉完成烟气脱硫工程改造。

完成重点行业结构调整。通过两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十一五"全省累计拆除水泥机立窑705条,淘汰水泥小磨机154台,成为全国第一个水泥生产完全新型干法化的省份;同时,率先完成味精发酵和造纸草浆生产线全行业淘汰。

建立新型环境准入制度。建立推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价"两评结合"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严控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否决"两高一资"等项目7198个。

创新减排工作机制。率先提出建立减排预警、约谈机制,有效调动各级各部门的减排积极性。率先制定主要行业减排现场核查技术细则,规范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和火电企业二氧化硫减排现场核查要求。

建立市场减排机制。浙江省率先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至"十一五"末,全省有11个设区市、35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企业达3216家,排污权交易882笔,交易额2.90亿元。

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各项污染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面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减排任务,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十二五"减排规划基础上,制定完善污染减排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减排工作责任。大力实施增量控制工程等减排"六大工程",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实现"十二五"减排目标。

辽宁

从排放大省到减排大省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对全国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成为污染物排放大省。"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知难而进,完成了从排放大省到减排大省的转变。

辽宁的污染减排工作,得益于强力实施的辽河治理和大气减排两个"三大工程"。

2008年1月,省政府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集中整治辽河流域,3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全部消灭超Ⅴ类水体,5年内实现辽河流域干流城市段景观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实施了"辽河治理"三大工程。一是实施以造纸企业为主的综合整治工程。省政府突出重点,按照"治污先治厂,治厂先治造纸厂"的方针,对全省造纸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全省"十一五"期间关闭294家造纸企业,占全省造纸企业的70%。二是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工程。从2008年开始,全省集中两年时间,建设了99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约100亿元,是过去12年总和的两倍,新增日处理能力315万吨,接近过去的一倍。截至"十一五"末,全省共有城镇污水处理厂136座,设计日处理能力642.92万吨,实现了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三是开展河流生态治理工程。在全流域开展生态治理,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辽河干流61万亩河滩地全部退耕,植被覆盖率提升到63%;在辽河右岸修建了330公里长的生态阻隔带;辽河干流已有12座橡胶坝和两座潜坝建成蓄水,结合清淤疏浚形成1.8万亩湿地。将城市河段全部建成沿河景观带。省政府将辽河干流设为保护区,组建了保护区管理局,对全流域实施综合治理。

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成二氧化硫减排任务,还实施了大气减排"三大工程"。一是全面推进污染减排责任书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实施了104项重点脱硫工程,列入国家责任书的19个脱硫工程全部建成。全省20万千瓦规模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基本建成脱硫设施,全省脱硫机组比例达到90%以上。二是加速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淘汰了10万千瓦以下规模的常规火电机组,累计淘汰小火电机组270万千瓦。全省"十一五"期间共关闭大气污染严重的钢铁、水泥、镁砂等小企业1600余家。三是实施煤炭消费增量控制工程。在加大减排的同时,注重加强新增量控制。通过实施集中供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使全省煤炭消费增幅逐年下降,从源头减少了二氧化硫排放量。

上海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上海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和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2010年上海市COD和SO2减排比例分列全国第一和第二。

抓住重点减排工程建设,为全面完成污染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上海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30余座,污水处理能力从"十五"末的471万吨/天提升到684万吨/天,城镇污水处理率从70.2%提高到81.9%,污水管网累计达6840公里;累计建成了1412.4万千瓦机组的脱硫设施,同时关停了178.4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建设了外高桥电厂和石洞口电厂脱硫石膏煅烧示范线,解决了脱硫机组的后顾之忧;按照"减量化、稳定化、资源化"的要求,持续推进10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程。

凸显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亮点,有效地挖掘了企业减排潜力,实现了早减排、多减排。一是建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十一五"期间共安排了约30多亿元,专门用于支持节能减排项目。二是加强重点减排项目的政策激励力度。制定并落实了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延续了郊区污水厂网建设补贴等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减排关键工程实施。三是落实超量减排奖励政策。先后制定了COD超量削减补贴政策和SO2超量削减奖励政策。2008年~2010年,共有98家(次)污水处理厂和28家(次)脱硫燃煤电厂享受超量削减奖励政策,总奖励金额达到3.8亿元。

以"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载体,以抓落实为突破口,建立污染减排常态长效机制。从2000年起,上海市按照"四个有利于"和"三重三评"的原则,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选择市民普遍关心的5项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治理,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切实推动"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上海市将污染减排的推进、管理和考核列入了"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市区联动"的污染减排目标责任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市环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等部门狠抓组织落实、协调推进和政策保障。城投公司、电力股份公司等责任单位按节点要求推进减排工程建设,加强减排设施运行管理。各区县政府按照"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认真组织落实各项措施,为完成全市污染减排目标做出了应有贡献。

陕西

打赢减排反击战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污染减排工作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顶住了GDP年均增长14.9%带来的污染减排压力,积极采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重点减排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最终超额完成减排任务,赢得了西部第一的位置,打了一场漂亮的减排“反击战”。

在逆境中艰难起步,形成了共同推进的格局。“十一五”初期,陕西省经济开始加速发展,但全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却没有改变,加上高消耗、高排污的传统发展方式,导致2006年两项减排指标不降反升。环境质量更是不容乐观。境内的渭河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万吨,超过环境容量的4倍。10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仅有242天~305天,酸雨频频出现。为此,从2007年开始,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被列为全省综合性考核主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建立污染减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人大、省政协每年都把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作为执法检查和民生监督的重点;省环保厅强化了污染减排工作的考核和监督。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主体、环保监督,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减排工作格局。

加快建设步伐,减排工程提前一年实现规划目标。5年来,陕西省把燃煤电厂脱硫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一资金、统一安排、统一检查考核。2010年底,全省火电装机容量达到2236.1万千瓦,其中10万千瓦以上共50台燃煤机组建成脱硫设施,占总装机容量的93.3%,是2005年的17.4倍。按照“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运营,政府监管”的建设运营模式,全省共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73座,日处理能力达到254.25万吨,是2005年处理能力的4.6倍。渭河流域更是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家要求的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目标。

落后产能大量退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把淘汰落后产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优化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突破口,通过坚持产业政策引领节能减排、推广先进技术挖掘减排潜力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两高一资”行业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呈现出区域产业特色。

经济政策发挥效益,长效机制逐步建立。5年来,通过实施“以大带小”、“以奖代补”等一系列环境经济政策,建立起一套标本兼治的激励约束机制。2010年,重点开展渭河上下游水污染补偿,渭河干流4个市上缴290万元生态补偿金;经财政部、环境保护部批准,陕西成为西北首家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省份。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减排查看更多>电价查看更多>火电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