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市场正文

【盘点2011】能源行业年度面孔

2012-01-04 01:03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盘点2011能源煤电一体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内篇

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团长“火”了!在德班大会的最后一次全体大会上,解振华拍案而起、怒发冲冠的样子不仅给在座的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为了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一夜之间,关于“中国代表团长怒斥发达国家赢得掌声”的报道遍布于网络。

“怒斥”不是无端的,因为德班会议用“僵局”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为期两周的会议进程中,190多个国家的代表争吵不休,本应该于12月9日结束的德班气候大会被迫进入“加时赛”。与会代表们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机票,继续投入这场不为外界看好的语言战争中去。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了,你们还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给我讲道理?”会场上,解振华的脸因激动而涨得通红。

解振华的强硬可以理解,毕竟哥根本哈根和坎昆留下的是一系列需要解决的议题。国际气候谈判是一场错综复杂的经济和政治较量,国际气候制度变革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发达国家仍喋喋不休地推销自己的路线图,并坚持让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多让步之时,我们“怒发冲冠”一回又有何妨?中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而不是一味退让。

2011年的第二个星期一,66岁的张国宝离开了长达十一年之久的能源工作岗位。在退出一线领导岗位之后,这位国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长并未因此“消失”。相反,从卸任那天开始,这位“超龄服役”的中国能源“大管家”从幕后走向台前,坦诚纵论个中焦点。

“我是赞成上特高压的。”4月2日,张国宝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委主任的新身份调研中国电科院时,要求更为广泛地宣传特高压成就,对特高压技术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行更加全面的阐述。

“其实这个东西也没有必要再争论了。” 今年“两会”期间,张国宝对媒体笑称。

一切似是水到渠成。距离其此番回应仅半年左右,停滞近两年之久的特高压交流审批工作随即破冰。

9月27日,淮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成为全国第二条获准建设的特高压交流输电项目。10月27日,锡盟—南京特高压交流工程获得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批复。12月16日,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日前,张国宝更撰文呼吁加快布局西电东送,“别在要不要特高压、输煤好还是煤电好等问题上进行无谓的争论”。

中国决意改变能源分布不均衡格局,破解结构性“电荒”的迫切,在特高压“复苏”表情里清晰可见。

4月25日,一身深蓝色西装的傅成玉出现在中石化媒体见面会现场,向数十家与会媒体公布了“天价酒”处罚决定,并严令“不许追查内鬼”。至此,引起轩然大波的“天价酒”事件暂时结案。傅成玉通过此次老道而恰当的“灭火”行为,为素来被各种负面新闻缠身的中石化正面加分不少。

此后,傅成玉又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作为大型央企,中石化需积极树立“负责任的国有企业”的良好形象,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加强与媒体、投资者、社会公众的有效沟通。

不仅于此,因海外求学和外企工作经历而被公认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傅成玉,在开展海外并购,以补足中石化上游短板方面亦多有成效。

中石化在产业链上游方面明显存在短板。据悉,中石化目前年加工原油2.45亿吨,但自产原油只有4100万吨。正缘于此,在其上任伊始,外界曾普遍预期,傅成玉很可能发挥国际化特长,以海外并购来补足中石化当前存在的上游短板。

事实证明,傅成玉不负众望,上任中石化以来,在开展并购海外油气资源方面做得风生水起,并使中石化成为今年国际石油市场上最为活跃的收购主体。

11月,在一次颁奖活动上,本报记者遇到了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当时,中电投旗下漳泽电力转投山西省属企业同煤的新闻爆出不久,众多媒体纷纷把这个问题抛向了她。

面对提问,李小琳并不掩饰内心的感受:“漳泽电力进行重组,我非常痛心。”并进一步表态:“我们的其它电站也接到了一些煤矿的要求,希望能收购电厂股份。有煤炭集团直接给电力企业书面要求做电力投资,而且要求占大股份。大家想,这背后是否有地方政府的默许呢?”

2011年,“煤电一体化”愈演愈烈。12月,李小琳又针对此事发言:“作为普通市民,我也不希望电力涨价。煤炭公司很强势,如果他们真正形成产业寡头,涉及到整个电力生产的安全,对千家万户都有影响。”

煤炭寡头也好,电力巨头也罢,立场不同,出发点和利益诉求自然不一。有“电力一姐”之称的李小琳,当然不仅是普通消费者,勿忘使命,勿忘责任,这是时代的期许,也是民众的期盼。

康菲中国总裁司徒瑞入选2011年中国能源行业人物面孔大有原因,这一年,他所掌管的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因为渤海湾蓬莱19-3油田持续溢油而给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污染危害和经济损失。司徒瑞不仅没有正视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性,相反却瞒报谎报事故,企图掩盖拖延蒙混过关。

正是司徒瑞对中国不负责任的态度致使康菲成了众矢之的,在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极大愤慨后,司徒瑞不得已才就溢油事件向中国公众表示歉意。而今,他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所有有关康菲赔偿问题都是康菲石油公司亚太区总裁华德纳出面表态。无论是司徒瑞还是华德纳,他们对中国赔偿态度仍不尽如人意。

直到现在,康菲公司都在强词夺理,在本月中旬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康菲方面表示,“基本没有证据显示溢油事故对环境造成影响”。

由此可见,康菲公司宣布为渤海湾蓬莱油田溢油事件设立基金,不过是为了平息中国人民的愤怒。2012年,康菲溢油赔偿道路漫长而艰辛。中国要想尽快解决康菲索赔案,需要尽快组建一支“国家队”来处理。

国际篇

国难当前,领袖无力,除了道歉,菅直人别无选择,但这道歉中必然夹杂着浓烈的无奈。

经济疲软、债台高筑、地震海啸、核电危机……菅直人或许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对最多挑战的首相,但“乱世出英雄”的励志故事终未出现。

因为不受欢迎的税改和献金丑闻,菅直人内阁在日核危机爆发前已是摇摇欲坠。“3·11”大地震给了菅直人打翻身仗的机会,不想这场“国难”却成了压垮他的那根稻草,这位在福布斯2010年“全球最具权势人物榜”上排名27的政治人物,终究未能阻止日本的换相闹剧上演。

菅直人在灾后救援和重建方面的表现让国民感到失望,特别是政府在处理核危机时的遮遮掩掩和含糊其辞彻底激怒了日本民众。

面对“扭曲的国会”和日本核电行业政商两界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菅直人纵有三头六臂恐怕也无力回天,他的继任者也未必能有更出色的表现。

有日本学者认为,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核电危机结束了日本的“战后”时代,今后的日本将进入“灾后”时代。菅直人或许只是这个新时代的第一个政治牺牲品,但恐怕不会是最后一个。

西方媒体镜头中的普京似乎总是阴郁和强硬混杂,但在中国捕捉到他这样一个难以揣摩的面孔似乎也同样意味十足。

2011年,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在两国政治家的直接推动下取得了显著成果。以前产生的问题得以修补,新的项目开始启动,从核电站技术到远东电力输送,再到企业合资建设石化工厂,两个大国的合作领域全面深化。

但遗憾的是,最为人所期待的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却未能在这一年里变成现实。双方能源企业对气价的争议背后,实际上离不开两国政治家对本国经济利益的考量。对此,白岩松有个说法,中俄是“亲兄弟明算账”,只是价钱没谈拢而已。

的确,每年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协议对双方都意义重大,但普京真的是“亲兄弟”?从石油管道路线几度变更到费用纠纷的强硬,再到坚持对华出口天然气采取“欧洲价格”,普京和他的“能源帝国”的表现也许用“口惠而实不至”来总结更为适合。

在2011年的年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普京感受到了一份别样的寒意。当然,还没有人敢说,俄罗斯的下一个十年不会是普京的十年。他个人鲜明的民族主义价值观和强硬的能源外交作风在未来会给中国能源战略布局带来什么,也许没有人说得清。但值得庆幸的是,中亚和澳大利亚的天然气可以帮助中国抵御可能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

2011年11月8日,在万众瞩目中,澳大利亚上议院最终以4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炒得沸沸扬扬的碳税法案。这一被称为“史上代价最高”的新碳税法将从2012年7月1日起全面实施, 届时,澳洲排名前500名的碳排大户,每排放一吨碳,要向政府缴纳23澳元碳排费。

作为该法案的强力推动者,吉拉德果敢坚毅、不避斧钺的“铁娘子”形象由此跃然公众视野,其传奇的政治履历也为人津津乐道。现年50岁、出身草根的她,在2010年6月工党党内选举中取代陆克文,问鼎澳洲历史上首位女总理;8月联邦大选,在出现70多年来首个“悬峙国会”的情况下,最终赢得绿党和部分独立议员支持,获得连任。在很多人看来,她“虽为女流,却志比男儿,有治国经世之才”。

遥想一年前,吉拉德上任伊始,“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开启了关于碳税的大论战,经过不懈努力,这一“当代为后世买单的”碳税法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以立法形式得以确立。

诚然,这是吉拉德担任总理以来力排众议取得的“最大成功”,也为澳洲在国际舞台上“赚足了面子”,避免了澳洲空手参加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的尴尬局面。不过,风光背后却难掩辛酸,产业界、民众和反对党的不满,在“选民决定政府”的国度,吉拉德的“一意孤行”不可避免地给2013年联邦大选中工党的未来前途带来变数。

阿卜杜勒·拉希姆·凯卜,一位机电工程学的教授,曾经创办一家能源科技公司。如果不是紧密关注国际新闻的话,相信大部分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名字。他是11月22日利比亚成立的过渡政府的总理,是卡扎菲及其政权湮灭后,利比亚这一非洲最大的原油储量国的新政权领导人。

陌生的名字,代表的是一个陌生的政权,或许还可以代表“阿拉伯之春”这场骤然而起的改朝换代风潮席卷中东北非地区后,新出现的一批权力人物。这些突然获得权力的陌生人,能否稳定国内秩序,恢复石油生产?其对中国石油公司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从2011延续到下一年的疑问。

卡扎菲从来没有对中国石油企业有一丝额外的照顾,中国失去利比亚的石油也无伤大局。但对利比亚来说,石油天然气开发肯定将是任何一位利比亚领导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战后的废墟需要重建,各方利益需要协调,“石油美元”将是维系利比亚政权和民生的绝对法宝。伊拉克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不确定的中东北非同样有空间作为,中国企业理应在格局变动中找到新伙伴。

“今天(6月23日),IEA史上第三次释放战略储备,我希望这一举动有利于原油供给,同时保护世界经济。” 这个温文尔雅的谦和长者,在新闻发布会上铿锵有力地向外界如是宣称,其果断、坚决由此可见。

IEA意料之外地向市场投放6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以弥补利比亚石油减产带来的供应缺口,从而达到平抑物价、维持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目的。该决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将其时任总干事——田中伸男由幕后推到前台,而这也注定成为这位于8月底卸任的掌门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1年年初以来,国际油价因中东北非局势动乱居高不下,成为脆弱全球经济“软着陆”中“不可承受之重”。而欧佩克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无意增产,坐视不管。随即,权力的天平开始向消费国转移。田中伸男领导下的IEA挺身而出,“化被动为主动”,抛出救市举措,清晰地向市场传递出一个强硬信号,即石油消费国不容忍油价持续上涨,并有决心采取必要手段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虽然,IEA的突然出招有干预市场之嫌,且稳定油价的效果也非长久之策,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番“作为”实际上是开创了以行政力量解决市场问题的先河,是对欧佩克的“敲山震虎”。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盘点2011查看更多>能源查看更多>煤电一体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