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企业正文

东芝反思产业大转移 核电等成10年来重投

2012-04-09 14:28来源:《英才》关键词:核电站东芝电子元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东芝,已经不再是印象中的东芝。

半导体、核能,才是10年来东芝大手笔投资之处。

有人已经发现,在中国,东芝家电产品广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基础设施业绩的增长。

2011年财年,东芝预测全年销售额中,比起前一年度,数码产品将减少约2300亿日元,电子元器件减少约1400亿日元,另一边,预计社会基础设施领域(包括核电站、火电站、水电站、新能源以及智能社区等)将比前一年度增长约1900亿日元。

“从电视机产业而言,估计2011年还没有一家日本制造商出现盈利。在此之前,东芝通常是盈利的,但是,现在日本市场形势严峻,采用以往的办法做生意根本行不通。”东芝中国总代表桐山辉夫对《英才》记者直言,出路难寻,正为此发愁。

就像是一个缩影。近几年,日系品牌在手机、PC、家电市场雄风渐失,2011年,日本大地震、泰国水灾,日元升值,让索尼、松下、夏普等日系IT巨头步步惊心,面对业绩下滑,也只能是持续叹息。

东芝,显然也在经历阵痛。2011年4—12月,东芝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减少3157亿日元,雪上加霜的是糟糕的营业利润,只有908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15亿日元。

桐山辉夫称,在515亿日元中,汇率变动造成的损失是260亿日元,泰国洪水和日本地震造成的损失是250亿日元,这两项成为利润锐减的主要原因。当然,我们通过降低成本改善销售价格下跌以及规模缩小带给我们的影响。

唯一坚挺的是社会基础设施业务。未来的挑战在于,东芝能否打破长期桎梏日系IT企业的大魔咒,如何处理深陷泥潭中的家电、数码产品业务,以及如何凸显在社会基础设施的相对优势?

反思一 竞争模式不合时宜

2012年,日本和欧美经济将持续不景气,中国却会持续增长。如此预判,已经成为日系企业的共识,但是,传统竞争模式已不合时宜。

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制造商大举进军海外市场,无论PC,还是电视机、手机,出口策略就是产品单款单个进入国家市场,这种模式在欧美非常成功,在中国也一度很成功。但是,当苹果、三星(微博)杀入,本土PC、家电和手机厂商又纷纷崛起,日系IT企业就遭遇到双重尴尬:第一,缺乏灵活的商业模式;第二,缺乏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

“我们需要根据中国的信息资料,来制订在中国的事业计划,再由东芝公司进行业务上的支持和配合”,桐山辉夫对记者直言,如果不能形成这样的业务模式,在中国拓展业务可能会非常困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站查看更多>东芝查看更多>电子元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