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人物正文

坚守“孤岛”的风电卫士--记龙源大港马棚口风电场风电人

2012-09-13 09:33来源:天津网 作者:劳韵霏关键词:风电场龙源电力风力发电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9月的天气,秋高气爽。

龙源大港马棚口风电场。几十座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在田间,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

陪伴它们的只有附近一座三层的小楼。小楼里,发电厂的16个年轻人日夜守护着风机,他们远离繁华的街道,周围没有娱乐场所,没有买东西的地方,寂寞的生活环境、繁重的工作,保障风机的平安是这群平均年龄29岁的年轻人生活的全部。

据了解,国电龙源电力已实现并网发电,累计发电1.6亿千瓦时,大港现已成为天津市最大的风力发电集聚区。

龙源大港马棚口风电场

工作人员认真检查设备

80米天梯

风电场附近地广人稀,过路的车辆大多是油罐车,偶尔只有几个农民工背着工具从路边走过。这里是天津地区最大的风电场,自2010年6月底开始,一、二期总共建造了66台新型风机。

风机附近,一座三层小楼被称为“升压站”,16个年轻人24小时工作、生活在风机旁。

早上8点,场长助理桑晨亮和手下的运行员就各自前往风电场,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颠簸了20分钟左右,车辆才来到这些“庞然大物”的脚下。每次爬风电塔之前,运行员都要穿上安全防护衣、系上安全带并带上工具,一身行头装备完毕,身上的负重足有20斤。

80米高的风电机组,按照普通住宅每层楼3米来计算,80米就是26层楼,这66台风机每周都要进行检修和维护,没有电梯,能爬上26层楼,是每个运行员必须具备的体力。

记者跟随运行人员进入了风机内部——塔筒。打开塔筒的小门,塔筒里空间狭小,一部垂直的梯子直通塔顶。在布满各种金属部件的塔筒内,如果不小心,很容易出现磕磕碰碰。穿戴完毕,记者已觉负重难以承受,寸步难行。攀爬风机的过程中,热浪不停地袭来,虽然是风力发电的风车,但筒状的风机内部并不透气。攀爬没一会儿,记者已然满头大汗。80多米的垂直攀爬并不是闹着玩的,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运行员的特殊鞋子内部都装有钢板,以防不慎被掉落的物品砸伤脚。经过十几分钟的努力,记者终于同运行人员一起来到了风机的顶端机舱。

“塔顶上面是整个风机的最高处,里面设备比较多。”记者在桑晨亮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爬到了上面,这里俨然又是一个小机舱,在几平方米的空间中布满了大型设备,伴随着设备的轰隆声,工作人员杨航正在聚精会神地拿着工具检修设备。狭窄的塔顶机舱里很闷热,杨航滴着汗检查着设备的运行,锁紧盘、联轴器、油管、发电机等等。从电缆的磨损到螺丝的松动,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

66台风机每月检测一次,16个工作人员,平均下来,每个人每个月要爬上4次塔顶。

孕育风电场

25岁的桑晨亮是山西人,2010年,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之后,胸中满怀抱负的他来到了国电龙源马棚口风电场工作。

“当时刚毕业,有点意气风发的感觉,特别想找个地方好好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我就来到了风电场。”桑晨亮略微腼腆地笑了笑。“说实话,你看着现在这里好像风景还不错,我来的时候风电场还没有建起来呢。这片地什么都没有,困难特别多,周围都是农田和虾池,地势坑坑洼洼。建起这么多风机,最起码的运输都成了老大难。最后还是我们自己修路,把通不过的地方都填平了,卡车才能把那么重的机械设备运进来。”

2010年6月,桑晨亮等几个年轻人在马棚口的一个虾池旁租了几间平房,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直到深夜,风机的每个安装过程,几个人都要全程监督,不允许出半点差错。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电场查看更多>龙源电力查看更多>风力发电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