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土壤修复或成今年盈利点 商业模式但存争议

2014-02-10 13:30来源: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关键词:土壤修复环保大气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作为威胁粮食安全的隐患之一,土壤污染治理已逐步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土壤污染治理与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一道,构成今年环保工作的“三大战役”。环保部长周生贤在会议上明确,今年将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重点是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开展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设6个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示范区。

城镇化发展正促使土地原有的利用功能发生转化,更多的工业用地将转变为住宅用地,而优质耕地资源的紧缺也迫使污染土壤修复成为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此外,为了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原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必须进行转产,而这些企业腾出的土地也将大大拓展土地修复行业的发展空间。

2013年12月,环保部首次对土壤污染治理投资做出表述。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透露,土壤环境的保护和综合治理投入将远超水和大气,可能达到十万亿元的规模。

各地陆续启动土壤污染治理

据了解,土壤污染治理也是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环保工作之一,但与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防治的投资额及推进时间表均未具体明确。

江苏省提出今年将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特别是要把土壤监测等基础打扎实,并修订《江苏省“十二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上海市在“两会”上明确,今年将制定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启动土壤污染治理试点;湖北省也提出启动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试点。

一位环保行业券商研究员介绍,各地两会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上的态度基本符合业内预期。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十二五”是土壤修复产业积累技术、市场萌发的基础时期,“十三五”土壤修复产业将进入黄金时期。这位研究员介绍,与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等基本成熟的环保子领域相比,土壤污染防治近两年刚刚起步,在技术积累、项目推进、政府投资、商业模式等方面都未完全成熟,需要通过立法及试点工作逐步推进,从而实现市场的逐步打开。该研究员同时强调,目前对于企业来说,掌握土壤污染治理的核心技术成为进入该领域的关键。

商业发展模式但存争议

虽然土壤修复近日一跃成为环保产业的“新贵”,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的土壤修复市场在初期阶段,增长性强、毛利率高。目前国家政策还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污染场地的基础数据不全,土壤污染数据迟迟不公开,行业标准不完整。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指出,土壤治理和修复的技术比较复杂,如何治理,怎么治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熊跃辉曾对媒体表示,在环境服务业领域的8000多家企业中,土壤生态修复企业仅仅占3.7%。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蓝虹表示,土壤修复产业占环保市场份额高达50%,目前在国内,这一市场刚刚起步,吸引市场投资的重要因素在于该产业是否可以将实际需求转化为市场需求,而这一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钱”景有多好,而是由谁来付费。

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主要包括由政府付费的景观整治,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满足居住用地环境标准所开展的场地修复。后者所需修复的土地多为直接购买化工石油等产业的工业用地。

由于城市扩建,高污染产业搬迁至偏远的地区,将原有厂房以及土地卖给开发商。在土地出让时,因为明确是需要治理的工业用地,在价格上已经把土地修复成本考虑进去,所以名义上由房地产开发商承担修复工作,但实际修复成本仍然是原企业承担,符合政府一直强调的“谁污染谁付费”原则。

这两大市场因为付费者明确而迅速被开发出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土壤污染具有渐进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如果污染行为发生在几十年前,产权转移早已完成,污染事故发生时的污染企业可能已经不存在,那么谁来为这片“毒土地”买单?

污染责任人不明晰,“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适用不了,“无利不起早”的企业自然也就没有兴趣参加,这部分历史遗留的污染场地在世界范围内恰恰都属于主要修复部分,也是让政府最头疼的问题。

政府如何在责任不明晰情况下实施污染者付费,而不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为污染企业买单,成为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瓶颈,也是国内环保产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环保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