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垃圾焚烧:台湾建立回馈金制度

2014-06-03 12:57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蔡沛然关键词:垃圾焚烧环境赔偿垃圾排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中国台湾地区,“用钱”已经是处理邻避冲突的常规手段。

目前,台湾地区的24座垃圾焚烧厂每年要拿出大约10亿新台币(约两亿人民币)“回馈”社区。

“回馈金”的计提办法比较复杂,各县市的执行标准有所差异。目前大约是每烧1吨垃圾计200新台币。这笔经费来自两级政府和焚烧厂的售电所得。由于是法定补偿,地方政府以财政预算提供最终的给付保证。

回馈金的实际效用被不断弱化

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一座化工厂,与当地民众僵持数年。最后,在高层的斡旋下,以金钱补偿促成双方的妥协。这就是“回馈金”的由来。从此,回馈金成为各类开发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1998年,环境服务设施需向所在地社区支付回馈金的要求被正式确认。但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边际效益”递减,回馈金越来越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逐渐沦为一种惯例。

2003年,台湾中部某邻避设施的筹建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表示诚意,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较高的回馈金计提方案,但它很快就淹没在抗议的声浪之中,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在另外一些案例中,回馈金的高低本身也令双方争执不下。垃圾焚烧回馈金的行情一路看涨,从最初每吨100新台币,增长到目前的平均每吨200新台币,其实际效果却不断弱化。

截至2010年,垃圾焚烧回馈金累积支出约400亿元,这么大一笔钱,该怎么用,又成了争议不断的议题。

早先,曾有一段“按人头分钱”的“好日子”,甚至有个别地区提出一次性现金补偿这种“一了百了”的方案。这一方式,被环保团体斥责为“贿赂”、“封口费”。在社区内部,反对方指责领钱的人“出卖子孙的环境权”,以拒领回馈金的方式要求垃圾焚烧炉停建或搬迁。

环境赔偿引发诸多争议

经过数年的摸索,台湾建立了“敦亲睦邻”基金,与社区总体营造相结合,已经成为主流模式。

通常来说,邻避设施的选址大多在偏僻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匮乏,这笔回馈金正好可以用来修路、绿化、建体育场和游泳池,甚至用来补贴当地的学校和幼儿园。

近几年,大部分社区的硬件都已经相当完善,“敦亲睦邻”基金又开始介入当地的文化活动,比如,修纂地方志,修缮古迹,举办歌舞晚会,甚至修庙,请戏班等等,可谓五花八门。

一些观察者开始担心,原本用于环境补偿的经费,被用于毫不相干的事项,变成一笔“只要大家高兴”随便怎么用都可以的“外财”。

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垃圾排放总量的降低,许多焚烧厂无法满负荷运营,计提的金额大幅减少,有的甚至腰斩,但社区却被“惯坏”了。一些地方头面人物,开始把回馈金当作讨好居民、拉选票的工具,更不情愿看到“肥猪”变“瘦羊”,从而引出各种事端。

回馈金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强化了环境的阶层和区域差异。由于“回馈金”的不可避免,当地政府和业者在为邻避设施选址时,一定会以“最小外部成本”,也就是支付最少的“回馈金”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弱势人群集聚的地区,因其赔偿期望较低,往往成为优先考虑的地区。而邻避设施一旦出现,当地支付能力较高的居民往往选择“以脚投票”,迁住它处。

当地的地产下降,又吸引了较低收入人群入住,这一地区可能又沦为符合“最小赔偿”原则的“优先”选址。如此一来,环境赔偿究竟是矫正了环境不正义,还是强化了环境不正义,就变成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原标题:台湾建立回馈金制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焚烧查看更多>环境赔偿查看更多>垃圾排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