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报道正文

土壤修复亟不可待 多策并举保“舌尖上的安全”

2014-06-20 13:27来源:中国环保在线关键词:土壤修复治理土壤污染场地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农业是立国之本,土地是农业之本。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建立健全土壤修复相关制度,利用政策法规正确引导市场进入土壤修复领域,同时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多策并举,才能最终保证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4月,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污染物超标率达19.4%,污染形势更令人担忧。

随着土壤污染问题的凸显,“土壤修复”这个有些陌生的名词也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实施“土壤修复工程”;4月通过的《环境保护法》修订案增加了土壤修复的内容;今年国家还将出台并实施《土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遏制土壤污染恶化趋势。

5月中下旬,环境保护部先后印发《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前者作为土壤修复纲领性技术文件,于6月10日完成征求意见,有望今年底最终完成;后者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搬迁企业须对污染负责。这标志着我国正在建立健全土壤修复相关制度。

近年来,土壤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频有发生,不仅对人民健康造成威胁,也给农民利益和粮食加工行业造成巨大损失。2013年5月发生的大米镉含量超标事件,就与土壤污染有关。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涉事镉大米的原粮产地湖南,省内大米加工企业受到重挫,当地水稻滞销,农民亏损严重。镉大米事件并非个案,据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200亿元。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综合多样,工业污染、城市污水、农业投放等多种污染源,都会对土壤形成综合性污染并产生累加效应。以农业生产为例,过度施肥、不合理使用地膜等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使土壤治理工作极其艰巨。

治理土壤污染首先应针对性地做好源头治理,建立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和管理体制,尽快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遏制土壤污染进一步扩大。其次,应实施土壤污染的行政问责,明确“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体系。第三,研究出一套经济适用的防治技术,对土壤污染存量问题做好治理和修复工作。

在政策驱动下,土壤修复产业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林牧用地和工矿业场地污染严重,还有不少传统产业将面临转产、搬迁或关停的现实处境,这些都给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也表示:“与大气、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总体差距较大。一旦市场打开,规模将远远大于大气和水污染的治理。”专家普遍预计,土壤修复产业可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在我国耕地紧张的情况下,恢复土壤生产力的植物修复技术符合我国的国情,又比较容易被接受和推广,希望国家从立法、政策上尽快出台配套的土壤污染修复标准、规范,更好地引导土壤污染修复市场。

治理土壤污染任重道远,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多策并举,才是治理土壤污染的治本之策,才能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原标题:土壤修复亟不可待 多策并举保“舌尖上的安全”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治理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场地污染查看更多>